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常见病疗养院:【原创】四季感冒篇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医所谓四时感冒,是指不同季节往往与其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及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多夹湿邪。因而中医对感冒辨证又为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等,不同辨证所用药方亦有不同;当然还要视乎病人体质再辨证施治。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即下文时行之气”,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为杀厉之气。
中而即病者,名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内经》曰: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暑病,温暑之病,本伤于寒而得之,故医均谓之伤寒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伤寒论》云:“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重肢节疼痛,其脉洪盛者是也。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为热病”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按现在该病名称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
气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
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
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  
立冬十月节指干——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
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
九月霜降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二月惊蛰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此为四时正气。”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冰雪,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之。(此为四时正气中而病的症状。)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此为时行之气,前云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者是也。冬温应常纪者,有三岁少阴司天之政五之气,阳明司天之政终之气,厥阴司天之政终之气,皆病冬温,其不应常纪而反常者,则不可候之,而随时变易也。”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外,冬时伏寒变为温病。“此为温病也。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外邪唤出内邪也。春温应常纪者有四岁,少阴司天之政初之气,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太阴司天之政二之气,皆病温,其不应常纪而反常者,不可候之,而随时变易也。”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此辨时行与伤寒相似,治法不同,要在辨其病原,寒热温三者之异,则用药冷热之品味判然矣!)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金匮要略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故也?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
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与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如《内经》曰:“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现在的人患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采用《张仲景伤寒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之。又如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飧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由于四季气候变化和病邪不同,或由于体质的强弱、感邪的轻重不同,因此,在证候表现上有风寒、风热两大类,并有挟湿、挟暑等兼证以及体虚感冒的不同,所以,临病之工,宜须两证审之。

-----------好贴,学习到了,对了,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老师,比如说我们这儿(广东),冬天并不算
太冷,春天就好冷,这样也是算春热吗?  

还有,如果是这样的4种情况,该用什么方法医冶呢?请老师再详细一写?
-----------实践难呀!
相关文章
 20090926阅素灵老师杂谈面对生死
 芎术姜栀二陈汤(《回春》卷五)
 桂附八味丸方证散议
 岭南草—广东狼毒(海芋)
 怎样学好脉诊
 翻胃门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