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护生茶楼:[浅谈] 茶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我 国 十 大 名 茶 中国是茶叶大国,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茶的品种特别多。现在全国能够叫的出名的茶叶就有一千多种。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果要给它们排了一下座次,不同的人会排出不同的名单来,以下我们仅罗列一种说法:

1、杭州龙井
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 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 、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有机的氮 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 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爱。

2、苏州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著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

3、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 、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 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 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

4、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6、恩施玉露  
产于湖北恩施。湖北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很著名,现仍是我国的重要产茶省份。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 恩施玉露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甘醇 ,叶底色绿如玉。“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著特点。 日本自唐代从我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

7、白毫银针
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的建阳、水吉、松政和东部的福鼎等地。 白毫银针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冲泡时,“满盏浮茶乳”,银针挺立,上下交错,非常美观;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由于制作时未经揉捻,茶汁较难浸出,因此冲泡时间应稍延长。 白茶味温性凉,为健胃提神,祛湿退热,常作为药用。在港澳地区,零售商店常将少许白茶拼配进其他茶类,以提高其档次,进而获取商业价值。

8、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9、安溪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10、普洱茶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 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在它的香气、滋润,滋味醇厚,主要供藏族同胞饮用。 普洱茶的吕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效,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在其他的“中国十大名茶”说法中,一般常见到的有产于安徽屯溪等地的“屯绿”、产于安徽祁门县的“祁红”、产于云南的“滇红”等。
-----------唐  代  名  茶

   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9肇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计有下列50余种,大部分都是蒸王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

  顾诸紫笋又名顾诸茶、紫笋茶,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阳羡茶同紫笋茶,又名义兴紫笋,产于常州(现江苏宜兴)。

  寿州黄芽又名霍山黄芽,产于寿州(现安徽霍山)。

  靳门团黄产于湖北靳春。

  蒙顶石花又名蒙顶茶,产于剑南雅州名山(现四川雅安蒙山顶)。

  神泉小团产于东川(现云南东川)。

  昌明茶、兽目茶产于绵州四剑阁以南、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现四川绵阳安县、江油)。

  碧涧、明月、芳蕊、茱萸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

  方山露芽又名方山生芽,产于福州。

  香雨又名其香、香山,产于夔州(现四川奉节、楠木茶又木茶,产于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

  衡山茶产于湖南省衡山,其中以石廪茶最著名,其次还有林茶。

  邕湖含膏产于岳州(现湖南岳阳)。

  东白产于婺州(现浙江东阳东白山)。

  鸠坑茶产于睦州桐庐县山谷(现浙江淳安)。

  西山白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西山)。

  仙崖石花产于彭州(现四川彭县)。

  绵州松岭产于绵州(现四川绵阳)。

  仙人掌茶产于荆州(现湖北当阳)。属蒸青散茶,仙人掌状。

  夷陵茶产于峡州(现湖北夷陵)。

  茶牙产于金州汉阴郡(现陕西安康、汉阳)。

  紧阳茶产于陕西紫阳。

  义阳茶产于义阳郡(现河南信阳市南)。

  六安茶产于寿州盛唐(现安徽六安),其中“小岘春”最出名。

  天柱茶产于寿州霍山(现安徽霍山)。

  黄冈茶产于黄州黄冈(现湖北黄冈麻城)。

  雅山茶产于宣州宣城(现安徽宣城)。

  天目山荼产于杭州天目山。

  径山茶产于杭州(现浙江余姚)。

  歙州茶产于歙州婺源(现江西婺源)。

  仙茗产于越州余姚瀑布泉岭(现浙江余姚)。

  腊面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茶,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

  横牙、雀舌、鸟嘴、麦颗、片(鳞)甲、蝉冀产于蜀州的晋源、洞口、横原、味江、青城等地(现四川温江灌县一带),属著名的蒸青散茶。

  州茶产于邛州的临邛、临溪、思安等地(现四州温江地区)。出产早春、火前、火后、嫩绿等散茶。

  泸州茶又名纳溪茶,产于沪州纳溪(现四川宜宾泸县)。

  峨眉白芽茶产于眉州峨眉山(现四川乐山地区)。

  赵坡茶产于汉州广汉(现四川绵竹)。

  界桥茶产于袁州(现江西宜春)。

  茶岭茶产于夔州(现四川奉节、巫溪、巫山、云阳等县)。

  剡溪茶产于越州剡县〔现浙江嵊县)。

  蜀冈茶产于扬州江都。

  庐山茶产于江州庐山(现江西庐山)。

  唐茶产于福州。

  柏岩茶又名半岩茶,产于福州鼓山。

  九华英产于剑阁以东蜀中地区。

  小江园产于剑州小江园(现福建南平)。
-----------宋  代  名  茶

   据《宋史·食货志》、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和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等记载,宋代名茶计有下列90余种。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各种名目翻新的龙风团茶是宋代贡茶的主体。当时“斗茶”之风盛行,也促进了各产茶地不断创造出新的名茶,散芽茶种类也不少。

  建茶又称北苑茶、建安茶,产于建州,宋代贡茶主产地。

  著名的贡茶有龙凤茶、京铤、石乳、的乳、白乳、龙团胜雪、白茶、贡新夸(原字加金旁)、试新夸(原字加金旁)、北苑先春等40余种(详见“宋代贡茶”)。

  顾渚紫笋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阳羡茶产于常州义兴(现江苏宜兴)。

  日铸茶又名日注茶,产于浙江绍兴。

  瑞龙茶产于浙江绍兴。

  谢源茶产于歙州婺源(现江西婺源)。

  双井茶又名洪州双井、黄隆双井、双井白芽等,产于分宁(现江西修水)、洪州(现江西南昌)。属芽茶(即散茶)。

  雅安露芽、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顶(现四川雅安)。

  临江玉津产于江西清江。

  哀州金片又名金观音茶,产于江西宜春。

  青凤髓产于建安(现福建建瓯)。

  纳溪梅岭产于泸州(现四川泸县)。

  巴东真香产于湖北巴东。

  龙芽产于安徽六安。

  方山露芽产于福州。

  五果茶产于云南昆明。

  普洱茶又称普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集散地在普洱县。

  鸠坑茶产于浙江淳安。

  瀑布岭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胡山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焙坑茶、细坑茶产于浙江嵊县。

  径山茶产于浙江余杭。

  天台茶产于浙江天台。

  天尊岩贡茶产于浙江分水(现桐庐)。

  西庵茶产于浙江富阳。

  石笕岭茶产于浙江诸暨。

  雅山茶、鸟嘴茶又名明月峡茶,产于蜀州横源(现四川温江一带)。

  宝云茶产于浙江杭州。

  白云茶又名龙湫茗,产于浙江乐清雁荡山。

  月免茶产于四川涪州。

  花坞茶产于越州兰亭(现浙江绍兴)。

  仙人掌茶产于湖北当陷。

  紫阳荼产于陕西紫阳。

  倍阳茶产于河南信阳市南。

  黄岭山茶产于浙江临安。

  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

  虎丘茶又名白云茶,产于江苏苏州虎丘山。

  洞庭山茶产于江苏苏州。

  灵山茶产于浙江宁波部县。

  沙坪茶产于则ll青城。

  邓州茶产于四川温江地区耶县。

  蛾眉白芽茶又名雪芽,产于四川蛾眉山,周散芽茶。

  武克茶产于福建武夷山。

  卧龙山茶产于越州(现浙江绍兴)。

  修仁茶产于修仁(现广西荔浦)。
-----------元  代  名  茶

   据元代马端陆《文献通考测其他有关文史资料记载的元代名荣计有40余种。

  头金、骨金、次骨、末骨、粗骨产于建州(现福建建既)和剑州(现福建南平)。

  泥片产于虔州(现江西赣县)。

  绿英、金片产于袁州(现江西宜春)。

  早春、华英、来泉、胜金产于歙州(现安徽歙县)。

  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产于潭州(现湖南长沙)。

  大石枕产于江陵(现湖北江陵)。

  大巴陵、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开卷、生黄翎毛产于岳州(现湖南岳阳)。

  双上绿芽、小大方产于澧州(现湖南澧县)。

  东首、浅山、薄侧产于光州(现河南潢川)。

  清口产于归州(现湖北秭归)。

  雨前、雨后、杨梅、草子、岳麓产于荆湖(现湖北武昌至湖南长沙一带)。

  龙溪、次号、末号、太湖产于淮南(现扬州至合肥一带),均为散茶。

  茗子产于江南(现江苏江宁至江西南昌一带)。

  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产于饶州(现安徽浮梁、贵池、青阳九华山一带)。

  龙井茶产于杭州,属散芽茶。

  武夷茶产于福建武夷山一带。

  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
-----------明  代  名  茶

   明代因开始废团茶兴散茶,所以蒸青团茶虽有,但蒸青和炒青的散芽茶渐多。据顾元庆《茶谱》(1541年)、屠隆《茶笺》(1590年前后)和许次纤《茶疏》(1597年)等记载,明代名茶计有50余种。

  蒙顶石花、玉叶长春产于剑南(现四川雅安地区蒙山)。

  顾诸紫笋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碧涧、明月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

  火井、思安、芽荼、家茶、孟冬、夷(原字左有金旁)甲产于邓州(现四川温江地区邓县)。

  薄片产于渠江(现四川从广安至达县)。

  真香产于巴东(现四川奉节东北)。

  柏岩产于福州(现福建闽候一带)。

  白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

  阳羡茶产于常州(现江苏宜兴)。

  举岩产于婺州(现浙江金华)。

  阳坡产于了山(现安徽宣城)。

  骑火产于龙安(现四川龙安)。

  都儒、高株产于黔阳(现四川泸州)。

  麦颗、乌嘴产于蜀州(现四川成都、雅安一带)。

  云脚产于袁州(现江西宜春)。

  绿花、紫英产于湖州(现浙江吴兴一带)。

  白芽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

  瑞草魁产于宣城了山(现安徽宣城)。

  小四岘春产于六安州(现安徽六安)。

  茱萸寮、芳蕊寮、小江团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

  先春、龙焙、石崖白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

  绿昌明产于建南(现四川剑阁以南)。

  苏州虎丘产于江苏苏州。

  苏州天池产于江苏苏州。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

  皖西六安产于安微六安。

  浙西天日产于浙江临安。

  罗介(原字左有“山”)茶又名介(原字左有“山”旁)茶,产于浙江长兴,与顾渚紫笋类同。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祟安武夷山。

  云南普洱产于云南西双版纳,集散地在普洱县。

  歙县黄山又名黄山云雾,产于安徽歙县、黄山。

  新安松罗又名徽州松罗、郎(原字左有“王”旁)源松罗,产于安徽休宁北乡松罗山。

  余姚瀑布茶、童家岙茶产于浙江余姚。

  石埭茶产于安徽石台。

  瑞龙茶产于越州卧龙山(现浙江绍兴)。

  日铸茶、小朵茶、雁路荼产于越州(现浙江绍兴)。

  石笕茶产于浙江诸暨。

  分水贡芽茶产于浙江分水(现浙江桐庐)。

  后山茶产于浙江上虞。

  天目茶产于浙江临安。

  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

  雁荡龙湫茶产于浙江乐清雁荡山。

  方山茶产于浙江龙游。
-----------清  代  名  茶

   清代名茶,有些是明代流传下来的,有些是新创的。在清王朝近300年的历史中,除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外,还发展产生了乌龙茶。在这些茶类中有不少品质超群的茶叶品目,逐步形成了我国至今还继续保留着的传统名茶。

  清代名茶计有40余种。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祟安武夷山,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四大名枞,产品统称“奇种”,是有名的乌龙茶。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属烘青绿茶。

  自徽州松罗又名郎(原字左有“王”旁)源松罗,产于安徽休宁,属细嫩绿茶。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属扁形炒青绿茶。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集散地在普洱县。有普洱散茶与团荼、饼茶等,前者居绿茶,后者属后发酵黑茶。

  闽红工夫红茶产于福建省。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一带,属工夫红茶。

  婺源绿茶产于江西婺源,属炒青眉茶。

  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苏州太湖洞庭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石亭豆绿产于福建南安石亭,属炒青细嫩绿茶。

  敬亭绿雪产于安徽宣城,属细嫩绿茶。

  涌溪火青产于安徽泾县,属圆螺形细嫩绿茶。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属单片形细嫩绿茶。

  太平猴魁产于安徽太平,属细嫩绿茶。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属针形细嫩绿茶。

  紫阳毛尖产于陕西紫阳,属针形细嫩绿茶。

  舒城兰花产于安徽舒城,属舒展芽叶型细嫩绿茶。

  老竹大方产于安徽歙县,属扁芽形炒青细嫩绿茶。

  泉岗辉白产于浙江嵊县,属圆形炒青细嫩绿茶。

  庐山云雾产于江西庐山,属细嫩绿茶。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属针形黄芽茶。

  安溪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一带,属著名乌龙茶。

  苍梧六堡茶产于广酉苍梧六堡乡,属著名黑茶。

  屯溪绿茶产于安徽休宁一带,属优质炒青眉茶。

  桂平西山茶产于广西桂平西山,属细嫩绿茶。

  南山白毛茶产于广西横县南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思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属细嫩蒸青绿茶。

  天尖产于湖南安化,属细嫩芽茶。

  政和白毫银针产于福建政和,属白芽茶。

  凤凰水仙产于广东潮安,属乌龙茶。

  闽北水仙产于福建建阳和建瓯,属乌龙茶。

  鹿苑茶产于湖北远安,属细嫩黄茶。

  青城山茶、沙坪条产于四川灌县,属细嫩绿茶。

  名山茶、雾钟茶又名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安、名山,属细嫩绿茶。

  蛾眉白芽茶产于四川娥眉山,属细嫩绿茶。

  务川高树茶产于贵州铜仁,属细嫩绿茶。

  贵定云雾茶产于贵州贵定,属细嫩绿茶。

  湄潭眉尖茶产于贵州湄潭,属细嫩绿茶。

  严州苞茶产于浙江建德,属细嫩绿茶。

  莫干黄芽产于浙江余杭,属细嫩绿茶。

  富田岩顶产于浙江富阳,属细嫩绿茶。

  九曲红梅产于浙江杭州,属细嫩工夫红茶。

  温州黄汤产于浙江温州平阳,属黄茶。
-----------现  代  名  茶

   中国现代名茶有数百种之多,根据其历史分析,有下列三种情况:

  有一部分属传统名茶,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思施玉露、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屯溪珍眉、老竹大方、桂平西山茶、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政和白毫银针、白牡丹、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闽北水仙、武夷岩茶、祁门红茶等;

  另一部分是恢复历史名茶,也就是说历史上曾有过这类名茶,后来未能持续生产或已失传的,经过研究创新,恢复原有的茶名。如休宁松罗、涌溪火青、敬亭绿雪、九华毛峰、龟山岩绿、蒙顶甘露、仙人掌茶、天池茗毫、贵定云雾、青城雪芽、蒙顶黄芽、阳羡雪芽、鹿苑毛尖、霍山黄芽、顾渚紫笋、径山茶、雁荡毛峰、日铸雪芽、金奖惠明、金华举岩、东阳东白等等.

  还有大部分是属于新创名茶,如婺源茗眉、南京雨花茶、无锡毫茶、茅山青峰、天柱剑毫、岳西翠兰、齐山翠眉、望府银毫、临海蟠毫、千岛玉叶、遂昌银猴、都匀毛尖、高桥银峰、金水翠峰、永川秀芽、上饶白眉、湄江翠片、安化松针、遵义毛峰、文君绿茶、娥眉毛峰、雪芽、雪青、仙台大白、早白尖红茶、黄金桂、秦巴雾毫、汉水银梭、八仙云雾、南糯白毫、午子仙毫等等。

  近年来,全国各茶区十分重视名茶的开发研究,新创名茶层出不穷,加之全国各地各种名茶评比活动,诸如评比会、斗茶会、展评会、博览会、品尝会等等,更促进了名茶生产的发展。


婺   绿
   婺绿是指江西婺源的绿茶,婺源建县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后一直属于徽州(上溯属歙州、新安郡)管辖,至1934年从安徽划入江西,1947年又重划回安徽省,1949年复划归江西省至今。因此,婺源绿茶在1949年前均由安徽屯溪精制加工统称“屯绿”出口。

  江西省婺源县是一个多山地区,境内群山逶迤,烟云缭绕,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很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早在唐代就是一个“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的著名茶区,素有“茶乡”之称。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清代何润生《徽属茶务条陈》中记载:“徽属产茶以婺源为最,每年约销洋庄三万数千引”(一引为50公斤)。1937年,朱美予《中国茶业》中称:“皖南产茶区,六县中婺源面积之大,产量之多,推为第一”。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中赞道:“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为婺源绿茶之特色。宋代,“婺源谢源茶”是全国六大名茶绝品之一。明代嘉靖年间,灵山的“天竹峰茶”被列为贡品。

  清朝,婺源绿茶以“屯绿”品牌出口获得盛誉。尤其是婺源东乡的“四大名家”茶更为出名,它们是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济溪上坦园茶。当时与婺源“四大名家”同时有名的还有祁门东乡的“四大名家”、休宁的“四大名家”。

  婺绿(屯绿)采摘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三、四叶。经杀青、揉捻、炒干制成毛茶,再经精制后制成精制茶(眉茶),花色有珍眉、贡熙、秀眉、特针、雨茶、绿茶片等。

  婺绿(屯绿)成品茶以珍眉为例,外形条索紧结壮实,色泽灰绿光润,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熟栗香高长鲜爽,滋味浓醇回甘。婺绿(屯绿)是我国出口眉茶拳头产品,主销摩络哥、阿尔及利亚、马里、利比亚、毛里塔尼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  红  袍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

  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批量生产。

  “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祁   红

   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茶叶的自然品质以祁门的历口、闪里、平里一带最优。

  祁门一带历史上很早就盛产绿茶,从事茶业者人数众多,唐咸通三年(862年),司马途《祁门县新修阊江溪记》称: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黄而香”。祁门在清光绪以前并不生产红茶。据传,光绪元年(1875年),有个黟县人叫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因羡福建红茶(闽红)畅销利厚,想就地试产红茶,于是在至德县(今东至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效闽红制法,获得成功。次年就到祁门县的历口、闪里设立分茶庄,始制祁红成功。与此同时,当时祁门人胡元龙在祁门南乡贵溪进行“绿改红”,设立“日顺茶厂”试生产红茶也获成功。从此“祁红”不断扩大生产,形成了我国的重要红茶产区。

  祁红产区,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林木多,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云雾多,很适宜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槠叶种内含物丰富,酶活性高,很适合于工夫红茶的制造。

  祁红采制工艺精细,采摘一芽二、三叶的芽叶作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进行文火烘焙至干。红毛茶制成后,还须进行精制,精制工序复杂花工夫,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而制成。

  高档祁红外形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冲泡后茶汤红浓,香气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显的甜香,有时带有玫瑰花香。祁红的这种特有的香味,被国外不少消费者称之为“祁门香”。

  祁红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之为“高档红茶”,特别是在英国伦敦市场上,祁红被列为茶中“英豪”,每当祁红新茶上市,人人争相竞购,他们认为“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春天的芬芳”。

  祁红茶宜于清饮,但也适于加奶加糖调和饮用。祁红在英国受到了皇家贵族的宠爱,赞美祁红是“群芳最”。

平  水  珠  茶

   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独特产品,其产区包括浙江的绍兴、诸暨、嵊州、新昌、萧山、上虞、余姚、天台、鄞县、奉化、东阳等县。整个产区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名山所环抱,境内山岭盘结、峰峦起伏,溪流纵横,气候温和,青山绿水,风景名胜众多,不少地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浙江省茶叶的主产区。

  平水是浙江绍兴东南的一个著名集镇,历史上很早就是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各县所产珠茶,过去多集中在平水进行精制加工、转运出口。因此,浙江所产的珠茶在国际贸易中逐渐以“平水珠茶”称著。这一地区历史上就出产过不少名茶,如会稽的“日铸茶”、山阴的“卧龙茶”、诸暨的“石笕岭茶”、余姚的“瀑布茶”等,都是古代名茶中的珍品。据说,珠茶是由日铸茶演变而来。宋·吴处厚《青箱杂记》称:“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日铸茶芽纤白而长,味甘软而永,多啜宜人,无停滞酸噎之患”。日铸茶产于绍兴东南会稽山脉的日铸岭,相传古时欧冶子于此铸五剑,其岭下有寺名资寿,其阳坡朝暮常有日,产茶奇绝,故谓之日铸茶。宋代起日铸茶就列为贡品,不少文人墨客也为此吟诗赞赏。

  日铸茶细采精制,明代闻龙《茶笺》中就对日铸茶的采制作过详尽的记述:茶初采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唯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罗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扇,以去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炒起出锅,置大磁盘中仍须急扇,待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锅文火炒干入焙,并揉到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  现代珠茶的采制与上述的日铸茶相仿,鲜叶采下后,经过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对锅、做大锅而制成。过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现在已实现制茶全程机械化。

  平水珠茶,也称圆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活象一粒粒墨绿色的珍珠。用沸水冲泡时,粒粒珠茶释放展开,别有趣味,冲后的茶汤香高味浓,珠茶的另一特点是经久耐泡。

  珠茶出口欧洲和非洲不少国家,有稳定的市场,深受消费者的信赖
-----------茶叶密封贮藏法

   选用瓷坛、铁桶(盒)等干燥无味、结构严密的容器,以木炭、石炭或硅胶为吸湿剂,将茶叶密封贮藏,可较长时期保持茶叶质量不变。

   具体做法是:贮存大宗绿、红、青茶,用瓷坛或陶甏,放入木炭等吸湿剂0.5公斤左右(用布袋盛装),茶叶用牛皮纸分装成0.15至0.5公斤左右一包,放在吸湿袋的四周和上面,封严坛口。每3-4月更换吸湿袋一次,霉雨季节则要多更换一次。贮存高级名茶,可用块状石灰作吸湿剂,石灰应装在布袋内,以防止与茶叶直接接触。贮存花茶,红茶则不能用生石灰,以防香气散失。各种不同品类的茶叶最好分开贮存,以防互相影响、串味。硅胶的吸水能力是石灰的1000倍,且可反复使用,即吸湿后的硅胶,经日晒、烘焙后又可断续使用,是贮存茶叶的理想的吸湿剂。

茶叶的贮藏条件

   ①干燥干燥是两层含意一是茶叶在贮藏前,本峰的含水量要控制在一定程度内;二是环境的相对湿度要低。据研究,茶叶在贮藏时的最佳含水量是3%,含水量越高,茶叶中的有益成分扩散和变化就越快,超过一定限度,茶叶就会变质。因此在贮前,应将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3-5%,如抓一小撮茶叶用手指轻轻捻搓,如立即变成粉末,即表明其含水量在此范围内,适宜贮藏。如含水量较高,要在进行干燥处理以后再行贮藏。

   ②低温温度升高可加速茶叶的氧化(茶叶陈化变质就是茶叶氧化的结果)。氧化使茶叶中一些原可溶于水的物质,变得难溶或不溶于水,芳香物质也遭到破坏。据试验,茶叶在零下5℃时,氧化过程十分缓慢,在零下20℃以下,氧化几乎停止,可使茶叶久藏不变。

   ③避光强光可加速茶叶的氧化,使茶叶中的一些物质起光化反应,产生“日晒味”。因此,贮藏茶叶要避免光照。

   ④防异味茶叶中的高分子化合物,性质活泼,当茶叶与香皂、樟脑、卷烟等接触后,会很快吸咐它们的气味,使茶叶产生异味。因此,要严防与有异味的物质接触,贮茶容器也必须保持清洁无味。
-----------茶树特征特性

   茶树属山茶科茶属。山茶科包括23个属,380个种。茶属有50余个种,茶树是其中之一。茶树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下,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态特征和固有特性。而人们要种好茶,首先必须认识茶,并按照茶树的生长发育特性,使其按着人们所需要的方面发展,以实现种茶的目的。

   一株完整的茶树,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部分裸露于空间,由茎、芽、叶、花、果组成;地下部分深入在土中,由色泽、粗细、长短不同的茶根组成,又称根系。连结地上部与地下部的交界处,称为根颈。但不管那种器官,都是茶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既有各自的形态和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相联系,相互作用。

  根

   茶树根系由主根、侧根和须根组成。主根、侧根分别呈棕灰色和棕红色,寿命长,起固定茶树的作用,并将须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份和矿质营养输送到地上部;同时,还能贮藏地上部合成的有机养分,以供生长需要。须根,又称吸收根,呈嫩白色,用来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营养,也能合成部分有机物质。

  茎

   茶树的茎由树干和众多的枝条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根部吸收来的水分和矿质养分送到芽叶;同时,将叶片中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输送到根部起贮藏作用。

  茶树按茎部分枝习性的不同,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

  芽

   茶树的芽是枝、叶、花的原生体。位于枝条顶端的称顶芽,位于枝条叶腋间的称腋芽。顶芽和腋芽生长而成的新梢,是人们用来加工的原料,是最有利用价值的部位。

  叶

   叶是茶树重要的营养器官。茶树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有机物质和能量,靠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同时,它又是茶树进行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另外,它也是人们采收的主要对象。

  茶树叶片互生,边缘有锯齿,末端有短柄,面上有叶脉。茶树的叶脉多为8—12对,沿主脉分出支脉,脉至叶缘三分之二处向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支脉相连,这是茶树的特征之一,也是茶树叶片与其他植物叶片的重要区别。

  花

   茶树大多数在10—11月普遍开花。茶树的花为两性花,开花较多,大多呈白色,少数也有淡黄或粉红色的。花的大小不一,大的直径5.0—5.5cm,小的直径2.0—2.5cm。

  果

   茶树的果为蒴果,大多为3--4室,也有1--2室的。每室1—2粒种子,每室1粒的呈球形,2粒的呈半球形。茶树种子成熟后,果皮裂开,种子脱落。种子呈黑褐色,少有光泽,富弹性,内部子叶饱满,这是种子生活力强的标志。
-----------佛教与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和乐感的,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人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事,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术,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响较大。

茶、禅、佛

   佛教的原始教义是厌恶人身,鄙薄生产劳动。僧人的生活来源是依靠乞讨和施主的布施,魏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同时因社会动荡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入寺院。无寺可居的游民就成了游僧。至禅宗三祖僧璨早在对道信传法时讲授:"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偌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说明再肥硕的地,无人耕种也就没有收获。在他的影响下,僧人们开始实行"作"、"坐"并举,这是革命性的创举,僧人们除了打坐外还需劳作,以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因而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制作名茶、饮茶等就融入佛事活动。坐禅,作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要求独自一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于是既能提神醒脑、又有清性修行的作用。茶成为僧人必不可少的饮料,饮茶有助于参禅、面壁省悟的神妙功能,为很多僧人所认可。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法堂左上角悬挂着"茶鼓",击鼓招集众僧饮茶。宋林逋《西湖诗春日诗》中的"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和《宋诗钞》陈造的诗句"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描写了茶鼓声下寺院的幽雅意境。寺院中专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的叫"茶头",还有"施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僧人早起先饮茶后佛事,每天需在佛前供茶,供茶、点茶、点汤后来均纳入佛教的仪规。专以茶汤开筵的称之为"茶汤会"。每逢佛教的节日,或朝廷钦赐丈衣、锡仗时则举行盛大的茶仪。到宋代仪茶敬佛,发展成为"茶百戏",即以茶为媒介在茶汤中进行各种表演,宋代的斗茶也十分时兴,斗茶由品茶发展而来,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通过品饮、鉴评决出茶叶质量的高低,故又称"茗战"。后为决出进贡朝廷的上品茶,斗茶风遍及各地。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茶事过程中,如碾茶时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水",点茶时的提壶三注和啜饮时观色、闻香、品味,都包涵了体味领悟自然的真谛,并以此领悟佛性和超凡脱俗的意韵。唐代轰动一时的禅宗"赵州吃茶去",正是茶禅一味的表现。说的是河北赵州有一禅寺,寺中一高僧名从念禅师人称"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乎?"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答:"不曾到。"赵州又说"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又说:"吃茶去"。赵州对三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答,正是反映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或没来过,或者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位"的境界。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又诗云:"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揭,不如吃茶去。"
相关文章
 请教:艾炙!!!
 附子湯--JT 叔叔
 桑仁粥(《药粥疗法》引《粥谱》。)
 妇人血风疮(附阴疮、阴肿、阴挺)
 饮食偏嗜
 玉露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