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护生茶楼:略论《论语》中的养生思想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  付笑萍


内容提要:自古以来,养生就是人们关注、探索的永恒话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迭起,百家争鸣,思想意识较为活跃,在各种著作和言论中,或多或少地都涉及到养生,推进了养生文化的崛起和发展。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其内容包含甚广,不仅涉及了政治、道德、文化、教育诸方面,而且对养生有较深刻、全面的阐述,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养生理论,架构了传统养生文化的框架,对后世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养生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其内容包含甚广,不仅涉及了政治、道德、文化、教育诸方面,而且对养生有较深刻、全面的阐述,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养生理论。本文仅就《论语》中有关养生的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论述。


一、调摄精神,形神合一。 
    
孔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他从心理学的视角系统地指出了人们所应该具备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从伦理学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提出了人们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还从心身关系出发,阐述了思想品德与人体健康和寿命之间的关系。
孔子把调整精神情感,倡导道德规范,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其养生的基本思想与人们的道德实践,生活行为等紧紧相连。
    
1.提出“仁者寿”的理论,作为其养生理论的核心。汉代董仲舒解释为:仁者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后世则把“仁者寿”作为长寿的代名词。倡导温、良、恭、俭、让的处世的态度。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对生活,“不怨天,不尤人”,做到处变不惊,荣辱不变,使情绪始终处在正常的稳定状态之中。注重道德修养,认为道德修养是精神情绪正常,身心健康的基础和保证,把“忠恕”之道作为人们应终身奉行的宗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财富要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精神豁达,情绪乐观。要求人们要有坦荡豁达的胸怀,恬淡虚无,对世间万物抱有乐观的态度,把乐作为养生的宗旨之一,始终保持宁静、愉悦的涵养德性。孔子的一生,是竭力维护和宣扬西周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生,他想用“君臣父子”的政治主张来维护日趋崩溃的西周封建宗法制度,他的思想、行为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因而是很不顺心的,但他在精神上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状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他在游说各国的路途上受困共有5次,尤以受困于陈蔡之间的野地里那次最为严重,竟到了粮草皆尽,弟子们都饿得爬不起来的地步,但孔子照样还是“讲诵弦歌不绝”。由此可见, “乐而不yin,哀而不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乐观精神状态,是其历尽艰辛坎坷而年逾古稀的原因之一。
    
3.不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要安于贫苦,“贫而无怨”,“富而不骄”,在贫苦中自得其乐。如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还要有远大的志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欲而不贪”
孔子养德的观点,也正是后世养生学中所讲的养心、养神、养性的核心内容。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百数。”唐代孙思邈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后世养生家皆把养德当作养生的首要。


二、饮食卫生,讲究烹调。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制作较为粗糙,不甚讲究,但孔子却难能可得的重视饮食卫生和烹调技术,对饮食营养有着独到的论述,形成孔子摄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乡党》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腐败变味)而餲(食物经久而变味),鱼馁(腐烂)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食,不多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饮食卫生的几个原则:
    
1.易消化原则。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言,不求膏粱厚味,只求制作精细,有益消化,使人们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中脱离出来,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一大进步。
    
2.注重饮食卫生,提出诸多不食原则。因上古卫生条件较差,人们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易造成诸多疾病,故无论是鱼是肉,只要色味显示变了质就一概不吃,“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祀用的肉超过三天,恐其变质,“出三日,不食之矣”;对市场上买来的酒肉,担心不洁,一概不吃;烹饪不当的食物,因其影响味道,丧失营养,“失饪,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吃饭要按时,不合时宜的东西一概不吃,要符合每一个季节适宜食用的原则,如《周礼·天官》中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种思想是以“天人相应”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的。
    
3.饮食适量原则,忌暴饮暴食,无使其过。食无求饱,“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不撤姜食,不多食”。另外,吃饭要专心,要“食不语”,以免影响咀嚼,影响消化。
孔子的饮食卫生的准则,在当时可属远见卓识,对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三、起居有节,调摄适度。
    
起居与养生密切相关,起居有常是强身健体,颐养天年的重要途径。孔子对此也多有论述。
    
1.居住求舒适、和乐。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容装整洁,心情快乐而舒展。“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解除会客、上朝时的疲劳、拘谨,要随意一些,要“居不客”;如果是寒冷的冬天,“貉之厚以居”,用厚的狐貉皮当坐垫,以抵御寒气,以免寒邪伤人。当然,起居也要遵循礼仪,“斋必变食,居必迁坐”,“席不正,不坐”。
    
2.衣着适宜。斋戒时,“必有明衣,布”指斋戒沐浴时要有布做的浴衣,穿着舒适、干净;居家时,为便于做事,要“亵裘衣,短右袂”;不是上朝或祭祀时穿的衣服,“非帷裳,必杀之”;暑天时,“袗絺绤,必表而出之”,因天热,可穿薄而透风的葛布衣,外出时,再加罩衣。
    
3.睡眠充足。睡眠时要“寝不言”,以免过度兴奋而影响睡眠,进而影响身体,影响健康。且要有优雅适宜的睡姿,要做到“寝不尸”,还要有寝衣,且要宽松,“长一身有半”。同时,认为人们应在夜晚保持充足的睡眠,白天才能精力充沛。孔子弟子宰予昼寝,指责其“朽木不可雕也。”《论语》中有关起居方面的观点,对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启迪和借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之后有关此类的论述更是不胜枚举,不一一列举。


四、陶冶性情,顺应自然。
    
现代养生学认为琴棋书画可以调摄精神,陶冶性情;登高远眺,可活动筋骨,开阔心胸视野,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吸收天地自然之精华,补益身体。
    
孔子兴趣广泛,精通诗书礼乐,要求君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身体力行。
    
孔子曾说自己是因为未被国家任用,所以有时间学会了许多技艺。他还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乎矣。”,意思是说我拿什么作为自己的专长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我还是拿驾车作为自己的专长吧。此外,孔子还时常钓鱼、射鸟。《论语·述而》中就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记载。孔子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抒发心情。他对音乐有很深的研究,亲自编订了《乐经》,他还经常和当时的音乐大师们探讨乐理。《论语·述而》中记载着“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他还对《诗经》进行了编集整理,对于民间音乐的流传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借助音乐陶冶精神。在绝粮于陈地之际,他还是弦歌不绝,饥寒之中,也不愁楚。每当听到别人唱幽雅的歌曲时,他必定请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学。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目的。
    
孔子还提倡登山游览。暮春时节,气候基本稳定,不再出现乍暖乍寒的变化,“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时郊游,既可把一冬来的污浊之气全数呼出,又可摄入春天的清新之气,吐故纳新,有益健康。而人生之乐,也正在山水之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五、慎用医药,无过不及。
    
春秋时期, 我国的医药学尚处于起步的阶段, 尽管《左传》已提到了医和、医缓,《史记》中也有扁、俞跗、长桑君等人的记载,但是人们所有的活动总是跟巫神、巫祈联系到一起,面对生老病死也是“先巫后医”,或者“信巫不信医”。在鬼神崇拜中,孔子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采取了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如《论语·述而》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先进》中说:“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患病,其弟子要向神灵祈祷,孔子对此不认同。同时孔子已认识到医药的作用,对各种有害于健康的因素引起高度的警惕,对于那些药性不为己知的药物,他是不随便吃的。如“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表现出对疾病、医药的慎重态度,正如《礼记·曲礼》所言:“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孔子把疾病看作是与斋戒、战争同等重要的大事,“子之所慎斋、战、疾。”也体现了防病于未然的养生观。
    
孔子将“中庸”作为其实现“仁”的最重要的思想保证。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所谓“中”,就是折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所谓“庸”,就是平常。 “中庸之道” 反对生活无度,理所当然地体现在他的养生观之中,充分体现着“无过不及”的准则。
    
如孔子爱饮酒,但“唯酒无量,不及乱”。这就是说他虽然不给自己限定酒量,但也从不喝醉酒。现代医学证实,过量饮酒可使肝的解毒功能锐减,引起急、慢性乙醇中毒,易患酒精性肝硬化肝癌、酒精性心肌病、酒精性痴呆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论语·乡党》中记载着他一看见丰盛的菜肴,神情就会为之改变并不自觉地站起来,但是决不会狼吞虎咽,还是以吃饭为主。“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不撤姜食,不多食”。《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梁代医学家陶弘景也曾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节制饮食可以抗衰老、延寿命,经常饱食则使人早衰,对人体有害。
    
孔子根据人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理卫生特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即注意节制。“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中庸之道,主张勤俭节用,克己复礼。青少年时期,精血未充足,身体未发育成熟,若纵欲过度,则有损健康,所以要戒色戒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警戒争强好胜,逞强不是勇敢,冲动是魔鬼,知进知退才好,与人争斗,无非弄个两败俱伤;到了老年,血气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贪乃人生大忌,欲望是无止境的,要学会克制。知足常乐。
    
在今天物质生活日愈丰富同时又表现为生活方式疾病、精神性疾病呈不断增长的社会环境中,《论语》中的养生思想,孔子的养生实践,对人生的乐观向上态度,对我们今人仍有现实且深刻的意义。
相关文章
 小儿小便不通方五首
 野医先生文章整理
 凉燥证
 刘逢军教授[大道堂养生理论](净空法师节录
 第四节 测定酶活性浓度的两大类方法
 消渴者无火不生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