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黄帝内经:原创:《黄帝内经》不辨症状的理由-----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对基本治法进行了初步总结。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遂有八法的形成。但我认为,八法只是一个总的原则,临证中具体治法应用很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本人体会,人体生理、病理应以邪正斗争为中心,应着眼于扶正祛邪,恢复人体正常之生理状态,救病有寒热虚实,治有温清补泻;脏腑有生克制化,治有补母泻予病有六yin七情,治也各有不同,应随其病因病机而转变。

《黄帝内经》中就已记载了,可这《黄帝内经》版面上有谁在说从内经引出来的个人观点?更不明白的论不论无所谓,动不动就不是封口就封嘴?我的体会人是以正气为本;治病以辨证为重。尤其要重视脾胃脏腑活动中作为先、后天之本的重要地位。肾为先天水火之脏,元阴元阳之所居,命门所系,元气之根,是一身气化之源,其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能藏精生髓主骨充脑,扳为“作强之官”,主水液代谢,司生殖发育,为人体生命活动之动力,抗御外邪之源泉。肾的功能关系到全身脏腑,肾病必影响其它脏腑,而其它脏腑病变,后期也必影响到肾,所谓“久病及肾”,动摇根本。但先天之本肾,又必赖后天之本脾的营养。人生之后,先天之源已断,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补充。

故《内经》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李东垣进一步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说明了后天脾胃对先天元气的作用。好像内经论坛没那“治病之耍诀在明白气机。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理由“不管”删之……所伤者无非气血。”

故凡病必有气血失调。其在表者,必是营卫失和;其在里者,则是脏腑之阴阳气血不调,轻者在气,重者入血,轻者气血不畅,重者气血瘀滞,甚则形成积聚

人吗?胸怀和肚量可想而知,如脏腑的胃它不仅在生长发育中赖后天水谷之精荣养,而且在病理情况下,亦赖脾胃健运方能祛除外邪,扶助胃气,恢复脏腑功能。况且,不仅水谷由脾胃受纳运化,而药物亦赖其吸收输布。临证时尤应注意胃气的存亡。对疾病进行辨证之后,确立治法用药,是诊治疾病的基本过程。确立治法为理法方药中承先启后的重要一环。固然,无正确的辨证,就无有效的治疗——但若无正确的论治,虽则辨证无误,亦属徒劳无功。总之是立法一错,方药全误。


[ 本帖最后由 阅素灵 于 2007/7/4 13:13 编辑 www.med126.com]
-----------人不可偏学术更不能偏,故学习者,始终不可偏,大黄认为做为医述者必须放眼于宽,抓主体之学术。如《内经》、《伤寒》、《金匮》要通读之,不可寻章摘句,以玄其学。须全面领悟,心有灵犀,可避局隘、破碎。更可笑的守一隅之说教,知病症不知病因,知杂症而不晓六经,知医理而不知脉法,知古言而不知今说,知一家而不知百家之论,通河间而不晓丹溪,专泥东垣之论而不知从正之学,知“内经”而不知临证,所谓学识破碎者也。守一世之说,宗一家之言,遵一派之偏,难以贯通整体而窥其全貌,我虽攻读数载而有所得者鲜。

[ 本帖最后由 酒大黄 于 2007/7/4 15:19 编辑 www.med126.com/shouyi/]
-----------医者在于临床学问,不仅要重于积累,而且要把积累的东西归纳为简要的纲领,执筒驭繁,用于临床指导于临床。
在治肝病临证上,我的重点学习《内经》,《难经》,《巢氏病源》、《千金》、《脏腑药式笺正》、《西溪书屋夜话录》,《笔花医镜》,乃在近人论肝的理论著作。但总感到肝病临床多见,而理论却头绪纷杂,我在上述基础上,用归纳法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肝的生理“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而藏魂,与现代解剖学神经系统有关。“肝藏血”,“人卧贝町血归于肝”,贮藏于血液,调节血量,与血循环相关。肝体阴而用阳,为二者的结合。
二、肝病治法,一为养肝体,二为制肝用。养肝体乃养阴、养血,亦可从脏器相生方面着手。制肝用乃安镇、疏理,亦可从脏器相制方面着手。时或二者兼用。
肝寒。肝病大多偏热,但问亦有寒证。肝之实寒证,如积聚症瘕宜于温化,以《沈氏尊生书》血症丸,肝之虚寒则投以景岳暖肝煎。 这样归纳,将错综复杂的肝病分为六类,以虚宴寒热阴阳辨证,便于临床使用,也适于授徒教学。当然这还是要在正确掌握辨证论治思想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出入,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外,我曾将理脾治法,归纳为益气、升举、温中、清热、理气、固涩、通下、祛湿、养阴、消导十法,以攻和补为纲。攻法为通下、理气、清热、祛湿、消导,补法为益气、升举、温中、固涩、养阴。凡此种种,可知归纳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内经》、《难经》而读之。本以为医学一道,非《内经》不足以明其理。熟读《内经》以后,继之以《本草经》、《伤寒》《金匮》,均能熟诵,至老不忘。我认为熟读《内经》则增人智慧,于病理可左右逢源,可这内经版面那些号称大人物智慧在那?看不到,可见的是删除、编辑。熟读《本草》则方自我出,不受古方局限,熟读《伤寒》、《金匮》,则辨证施治有法可循。正如朱丹溪所说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立方。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
又说:仲景之书详于外感,东垣之书详于内伤,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认为《内经》文词古奥,初学颇不易读,须广看各家注解,其义始通。王太仆为注《素问》之先河,其中有很多精辟之处,如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注解诚高出千古。马元台、张隐庵之注解,亦有超乎前贤之处。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王注,四维为筋骨血肉;马张二人注,四维为四肢,似较王注为优。正如虞天民说:《内经》其书深而要,其旨邃以弘,其考辩信而有征,是当为医家之宗。在下学医也从四部经典著作入手,注;号称是什么人物?该去学习学习以后和熟读以后,再博览群书;经过认真临床,方能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你能做到吗?如:《千金》、《外台》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金元四家,补前人所不及。

历代各家著作及名医医案,须要多读多看,多得益。别平白无故封掉他人嘴,总之,开卷有益之。如:清代叶天士之《温热论》,吴鞠通之《温病条辨》、王盂英之《温热经纬》更为必读之书。然后在于临床运用,不执前人成见,师古而不泥古,不论经方时方,善于化裁。如在治温病之神昏谵语时,常配一种粉剂,处方为:羊角、水牛角各3克,麝香牛黄珍珠粉、薄荷冰各0.3克,琥珀5克,冰片0.3克,朱砂5克。同研细,大人每服2克,小儿每服1克。此方即由局方至宝丹化裁而来,对温病之神昏谵语及剧烈头痛,疗效突出,较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药力单纯,直达病所。尝谓以古方治新病,譬如拆旧屋盖新房,必须经匠人之手而后可。量体裁衣,自无不合,削足适履,免受定其害。
-----------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理由“不管”删之……所伤者无非气血。”那有这样的编辑 www.med126.com/wsj/????
投诉,还《黄帝内经》纯洁版面!
http://med126。com/forum/forumdisplay.php?fid=29
-----------为大黄先生雄起,好样的哥哥......
-----------
原帖由 和子 于 2007/7/4 17:49 发表
为大黄先生雄起,好样的哥哥......

我们都是共同支持民间中医,我们都有很多原创论点,岂能不明不白地诽之.
我也是不得以才去投诉.
-----------是的,大黄哥哥,好戏还未正式开场,看来我们都要走了,舍不得哥哥你啊......
-----------那有什么好戏?太冷场了,这版面唱临床戏也只是你我。我认为中医理论深奥,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是不易掌握和领会的。如和子兄弟那一天走,别忘了还有我这兄弟啊……
-----------谢谢大黄哥哥,看来和子弟弟是一生都忘不了你了,也算是愿份吧,哥哥的文章写得好,小弟钦服......
相关文章
 陈橘皮丸(《圣惠》卷七十五。)
 
 中医院社康中心开不出中药
 请教:自我按摩时出现胃里烧得慌怎么办
 专家:完全免费医疗会造成巨大浪费
 青蒿乌鸡丸(《济阴纲目》卷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