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转贴专栏:儿童就医困难重重 医院儿科却一再压缩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近期, 广州有几家医院向上级部门反映, 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儿童医院,建议取消本医院的儿科。

记者经调查发现,诸多综合性三甲医院把儿科作为一个放任自流的科室, 若非国家规定三甲医院一定要开设儿科, 许多医院巴不得扔掉儿科这个“烫手山芋”。

因此,广州出现了儿童医院爆棚,综合性三甲医院儿科却一再压缩的怪象。

文/羊城晚报记者 刘玮宁(除署名外)

图/羊城晚报记者 蔡弘

现象

综合性医院“能推就推”

“我们经常推荐病人去专门的儿童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和检查。”临近广州妇儿医疗中心的某三甲医院,儿科李医生向记者透了底,“我们是能推就推,在综合性的大医院, 儿科是经济效益最差的科室,医院因为政策规定才不得不开设儿科。”

“小孩子没有发育完全,许多检查不能做,比如CT、X 光检查,用药量也至少比成人少一半。儿童在医院就诊的花销小,医院获益少。”李医生说,给小孩看病不仅收入低,还容易“挨打”。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家长一急就难免动手。“尤其是护士,经常因为给小孩子打针没有打好,而被孩子家长打。”李医生说。

此外,从诊断和检查上来看,小孩子容易对药物过敏,容易出现不良的身体反应,用药再谨慎都可能出事。“给小孩子看病特别费时费力,一切症状都要医生努力发现。”李医生说,为了避免差错,他要核对三四遍才确定处方,疲惫不已。再加上综合性三甲医院把儿童的所有疾病都归在儿科一个科室, 小孩子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个系统的疾病都在一个科室看, 儿童病人的情况复杂多样,医生压力很大。

儿童医院“压力山大”

广州妇儿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的门口,虽然崭新宽敞,却是一个塞车黑点。医院正门前围了一条长长的水马,强制性地分流人群和车辆。“今年医院的门诊量有可能突破350 万人次。每天每个门诊医生都差不多有70 至80 人次的门诊量。流感时,有大夫一天看了130 名病人! ”该院门诊部主任钟军说,医生们常年都是六天工作制,每年只有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初二才会专科停诊。

“我从早晨8 时开始看病,一直到下午6 时下班,一口水都顾不上喝,饿得不行,中午趁病人进出门的间隙匆忙喝一口牛奶。” 这是一位小儿呼吸科医生的真实写实。今年春季流感爆发时,广州妇儿医疗中心的多数 医生都忙得没有吃午饭的时间,长期的劳累以及接触病毒, 让多数医生都患上了感冒。与医生相比,护士承担的压力更大。三天一个夜班,经常与病人起纠纷。

“我们医院4、5 月份,打护士的事发生好几单了。”说到这儿,钟军叹了一口气。

“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普通病占用了专家的大多数时间,尤其是儿内科。”钟军说,由于专家号才8、9 元钱,许多患者不论病情轻重,都喜欢挂专家号,这样一来,专家把用在每个病人身上的诊疗时间压了又压,不得不提高看病速度,重症患者往往无法得到足够的就诊时间。“其实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都可以分流到基层和社区医院。”钟军说。

寻因

缺儿科医生:

一万孩子才两个多医生

医学生中盛传一句话:当什么都不当儿科医生! 钟军介绍,去年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招聘40 多个儿内科医生, 应聘者中有20 个符合要求, 可最终前来报到的才13 个。“其实每年我们医院都尽可能多招人,可是只能招到50%至60%。我们很多都是毕业了被迫当儿科医生的”, 某三甲医院儿科岑医生说, 儿科又辛苦又贫寒,谁都不想做。

一方面是医学生不愿做儿科医生,另一方面是缺乏培养儿科医生的学院。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停止儿科专业的招生,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据了解,目前儿科医师的来源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和儿科学专业的研究生。“虽然上海等地还是有儿科的专业学校,但是广东却没有一间。”说到这儿,钟军又补了一句:“即使有儿科的医学院校,这个专业也在慢慢萎缩。今年广东某医学院招儿科研究生,竟然招不满啊! ”

“美国每1000 个小孩子配1.45 个儿科医生。中国每1000 个小孩配0.26 个儿科医生,是美国的六分之一,广州更加严峻。”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副主任龚四堂曾说,算起来,中国最起码缺20 万名儿科医生。

缺儿童医院:

广州深圳都只有一家

广州不仅缺医生,还缺医院。“广州市只有一家真正的儿童专科医院! ”钟军说。

据了解,在上海,有4 所针对儿童的专科医院,北京也有三四家,广州的情形格外严峻。深圳也不容乐观,深圳市儿童医院是按照百万人口的规模设计的,现在深圳已达千万人口,仍然只有一所儿童医院。

据了解,缺儿科专科医院是一个全国性的话题。数据显示,我国仅有68 家儿童专科医院(其中政府办48 家),仅占全国医疗机构的0.42%, 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超过2000个,而县级妇幼保健院共有1625 家,平均每县不足1 家。全国儿科床位25.8 万张,仅占全国医院床位数的6.4%。

钟军介绍道,以前广州市儿童医院只有一个院区, 现在多了珠江新城院区,可开业2 年多了,还是满足不了要求。“并不是规划没有预想到,而是现在儿科的病人越来越多,交通也发达,来了许多外地病人。”他说,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有超过30%的患者是外地人,多数为重症患者。

对策

对策综合性医院发展儿科

如果能够多开几家儿童医院,情况肯定会好转,钟军说,希望国家通过政策的作用力,多开设一些儿童医院,并且让综合医院发展儿科, 从而更好地分流病人。

“以前儿科的诊疗费会加收15%至20%,”

如果儿科医生的待遇上能够有倾斜,一定可以很好地缓解这个难题。

此外,钟军透露,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会同某医学院开设儿科系,培养更多儿科医生。待遇提高了,所培养的儿科医生多了,相关医院也多了,小孩子看病难、儿科医生紧缺等诸多问题也会有望解决。

与此同时,卫生部发言人宋树立5 月31 日表示,为缓解儿童看病难问题,卫生部将重点推动儿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儿科医院建设,研究合理确定儿科医疗服务价格。

宋树立表示,儿科被称为“哑科”,诊治难度高,医护人员承受极大的工作压力。近年来,针对儿科医生不足现象,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将儿科医师作为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纳入《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积极推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2011 年开展了儿科医师培训,开展儿童专科医院和中西部地区县医院的儿科建设,共投入16.98 亿元; 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中,对儿科予以倾斜。目前已投入2.25亿元,对45 个儿科加强了建设。

2012 年2 月, 卫生部印发了贯彻2011-2020 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方案。据宋树立介绍,方案的目标之一是在妇幼保健机构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妇产科和儿科; 相应任务是规范儿科诊疗行为,推广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适宜技术,重点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常见病诊治、现场急救、危急重症患儿处理和转诊能力;相应保障措施是,加强妇女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在妇幼保健院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按照规定设置妇产科和儿科, 建设省级和市级儿童医疗中心, 合理增加儿童医院数量,规范新生儿病室建设。

儿科医生的烦恼

“收入低,人身安全没有保障,没有尊严,没有社会地位……”

羊城晚报讯 记者蔡弘报道:5 月28日, 家住广州太和镇的赵女士抱着生病的孩子赶到广州儿童医院时刚刚下午2时30 分,排了一个小时队后却只挂到一个一百多人之后的夜诊号, 等孩子被诊断出支气管炎已是晚上8 时许了。

据统计, 今年广州儿童医院门诊最高峰时挂号总量达6200 人次, 儿内科门诊达4600 人次。儿内科配备医生在45 人至50 人之间, 医生最大日看诊量110 人次至120 人次。急诊科5 月12 日至21 日期间晚9 时30 分至次日早上8 时共接诊患儿2200 多人次,夜均320 多人次。

家长一旦着急起来, 就可能会辱骂医生护士。上周的某个凌晨,一名男家长抱着发烧39℃的孩子冲进了急诊室,当班的女医生因为没有马上为孩子诊治而挨了这个家长的打。

时值手足口病高发期, 当了十年儿科医生的熊雨美面对手足口病患儿神经紧绷,每个小时查一次房,还不停督促家长注意孩子有无发抖、精神不佳、出现异常的肢体活动或眼球活动等症状。啰嗦得多了,有些家长觉得她夸大病情;建议给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使用卫生部认可的丙种球蛋白治疗, 有些家长又质疑她给孩子用高价药。“我们一腔热血地想治好孩子的病, 却常常遭到家长的冷眼和质疑,真的很心寒。”熊雨美说。

记者采访到的儿科医生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 当初选择做儿科医生就是喜爱儿童的纯真可爱, 认为给儿童治病会比给成人治病单纯许多。然而入行后他们才发现一切都要复杂得多。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儿科呼吸科女博士,从1998 年上大学开始苦读儿科,至今15 年了。前几天她因为劝一位插队的家长按次序排队而被揪辫子,心灵上受到很大的创伤: “我32 岁了还没有生小孩,总是生病,没有房子,生活压力很大,这份工作性价比太差,每个月累死累活也只能挣七八千。收入低,人身安全没有保障,没有尊严,没有社会地位……”她毫不避讳地表示想辞职去做科研。

压力大、收入低、风险高、长期无假期,不受尊重,不少儿科医生因此而转行转业。

在 无奈与落差中坚守———儿科医生的这一问题应当早日进入政府及卫生部门的视野。因为,孩子们太需要医生了……

来源:羊城晚报


-----------长期医生短缺 儿科成中国医患关系“重灾区”


科学现场

儿科病?社会病?

在“以药养医”制度下,儿科医生收入偏低。一个“小毛头”用一支先锋六号可以打3天,但如果是成人,一次就可以打6支。

儿科是医患关系的“重灾区”。一个孩子生病,最夸张时有6个人同时在医院里陪伴,很容易产生矛盾。

我国每千名儿童的儿科医生数约为0.26,这意味着,每个儿科医生要照顾近4000名儿童,而在德国和美国,这一数字分别是300和400。

由于长期的医生短缺,儿科“病”了。这一次重新揭开伤疤的,是一份只有44个字连带两个叹号的告示。

“不管你是发烧、拉肚子、咳嗽或者是手足口病,都要等6到8个小时!如果你能等,就挂号,不能等请去其他医院!”

5月19日上午,一张写有如上内容的纸片贴在深圳儿童医院4号挂号窗口的玻璃上,并被患儿家属拍下来,上传到微博上。这家深圳市唯一的儿童医院在“八毛门”事件过后,又陷入新一轮舆论风波。

一家媒体根据医院当天的监控录像,还原了那个早晨发生的事情:挂号台一名小伙子和一个排队的患者之间发生争吵,而且“被骂了”,10分钟后,他在一张纸片上写了几行字,贴在窗口上。

这份被称为“霸气逐客令”的手写告示只有短短7行,却激活了人们沉积多年、对各自所在城市的儿童医院不太美好的回忆。一位网友写道:“只要你去过儿童医院,真的就会理解这个‘逐客令’了,漫长的等待、人山人海、充斥着小孩子屎尿味、根本不流通的空气……”

但在深圳儿童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看来,那份告示的语气虽然冷淡,讲的却是事实。据媒体报道,进入5月以来,这家医院日均接收患者4900人次,超过就诊容量的一倍。

供需矛盾紧张的,不仅是深圳一地。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在200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千名儿童的儿科医生数约为0.26,这意味着,每个儿科医生要照顾近4000名儿童,而在德国和美国,这一数字分别是300和400。

当家长们在医院的走廊中,释放着等待的怒气时,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对手并不是医生,而是一场死死拖住儿科的“慢性病”。


医生从医院大门接踵而出,患儿却在不断地涌进医院大门

当深圳儿童医院陷入舆论风波时,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儿研所”)所长罗毅正在考虑启动第三轮招聘,因为3个月过去了,距离50名儿科医生的人才储备计划,还有空缺。

北京仅有的两所儿童医院承载了全市近一半的儿科门诊量。儿研所就是其中之一,每天接待近6000人次的门诊量。按照儿研所4月份的统计数据,每天上午就诊的病人接近3000人。如果要满足这些患者的需求,到底需要多少医生同时出诊?

罗毅举了个例子,假设有75名医生同时出诊,接纳这3000病人,这些医生必须一刻不能停歇,每位医生才能在上午的4个小时内看完40个门诊病人。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挂上号的小患者排在第36位,这意味着他要在走廊里等3.5小时才能看上病,但在儿科医生短缺的情况下,即使看上病,他也只有6分钟的时间。

如果满足患者家属的要求,每个人和医生相处的时间再“奢侈”地增加4分钟,这意味着36号小朋友想要看上病,只能等到下午。

每一天,“36号”的抱怨就这样在医院里重复着。有人曾不解地问罗毅:“怎么不多派点医生同时出诊?”但据罗毅介绍,儿研所现有医生256人,而其中一些医生还要负责住院病房医疗、值班、科研、教学等工作,不可能全部用于门诊。

为缓解供需矛盾,儿研所从今年开始增加了招聘名额。然而在2月份第一轮招聘中,只招到20人。第二轮招聘,符合面试条件的有31人,而真正面试时只来了26人——即使他们全部通过,也没有完成50人的招聘计划。

“面对患儿就医需求,目前儿科医生的数量远远不够。”罗毅说,“儿科医生不是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毕业生的首选志愿,主要有三个原因:工作量大、工作风险大、收入低。”

通常来说,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主要包括政府拨款、医院所提供的服务价格以及药品收入三部分。但在罗毅的观察中,在政府投入不足、服务价格相对低廉的情况下,药品收入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以药养医”。然而,儿童医院、儿科诊室在这方面却存在着天然劣势。

“儿科的用药量按公斤体重来计算。一个‘小毛头’用一支先锋六号可以打3天,上、下午各注射一次,但如果是成人,一次就可以打6支。”上海医学博士杨文(化名)说。

“医院都是按收入减去成本,算科室的营利,然后再按一定比例给医生发奖金。儿科永远落后于任何成人科室。同等资历比,我们比拍X光照片的收入都要低。”杨文说。

看清这一点后,这个喜欢儿科的年轻人在36岁时从上海某三甲医院辞职,转行去卖保险。选择离开的并不只有她一人。这些年来,她所在的科室几乎换了一圈人,有人转了科室,有人转行,去做医药代表。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曾说,几乎每个月都要讨论儿科医生提出的辞职申请,其他科室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流失率。

医生从医院大门接踵而出,患儿却在不断地涌进医院大门。按照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07年的推断,新中国成立后第四次人口出生小高峰已经到来。

“这是一个悖论。现在全国各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但实际的医疗状况,却不一定是这样。”杨文说。


以前是分数好的人才能考进儿科系,现在是没地方去了,那就做做儿科医生吧

在59岁的洪建国印象中,儿科医生也有风光的时候。

这位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主任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之前,儿科系的录取分数比普通医疗系还高,而且儿科系要念6年,比医疗系还多1年。

“以前是分数好的人才能考进儿科系,现在是没地方去了,又要在上海找个做医生的工作,那就做做儿科医生吧。”他有些无奈。

洪建国所在的医院前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曾是最早开设儿科医学专业的四所院校之一。然而在1999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儿科系被取消了。据统计,此后十余年,全国儿科医生的数量只增加了5000人。

“如果有这个系,学生报考的时候就考虑到自己的职业发展,以后做儿科医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而且职业的忠诚度也会比较高。但现在普通医学系出来的学生,最不愿意干的就是儿科。研究生很少人选报儿科,很多念儿科的都是调剂过来的。”洪建国说。

今年,来实习的40多个学生中有两个立志做儿科医生,这在洪建国的科室里都成了新闻。

被甩下的,不仅仅是高校里的儿科系,还有综合医院里的儿科。

有媒体观察,2000年后,综合性医院儿科萎缩的趋势非常明显,有的医院缩减儿科病床,有的则干脆撤销了儿科。因为医院的运转主要靠自身创收,而儿科经济效益差,运转成本却并不比成人科室低,若总是需要医院“照顾”甚至“贴钱”,很可能被综合性医院“舍弃”。

根据北京市卫生局2010年的统计,当年83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开设儿科门诊及病房的仅38所,不足综合医院数量的一半。就诊压力几乎全部转移到儿童医院身上。

“在综合医院里,儿科成了鸡肋。三甲医院没有儿科不行,成不了三甲医院,但儿科地位又不高,好像被人看不起一样。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奖金分配方面,每次分奖金的时候我们主任都要去争取,吵啊、搞啊。”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说,进儿科的很多人是由医院强行分配来的。

不仅如此,医患关系在儿科显得更加紧张。洪建国说,一个孩子生病,最夸张的时候有6个人同时在医院里陪伴。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很容易产生矛盾。有时,孩子要打静脉针,因为胳膊细,护士扎了两针没扎进去,家长的手就扬起来了。

“在美国,儿科医生的收入也比较低,但社会地位比成人科还要高。”洪建国说。他还记得一次去美国领事馆申请签证,签证官故意刁难。“你这样设障碍没有道理的,我一个儿科医生……”洪建国还没说完,签证官听到“儿科医生”几个字,马上站起来给他道歉。

一个医生从开始培养到能够独当一面,至少需要15年

2010年,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工作的通知》出台,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务必在2011年年底前全部恢复儿科门诊和病房建设。然而,新恢复的儿科门诊由于常年缺少医生,不仅门诊量不大,有的还与其他科室捆绑在一起。曾有医院找到儿研所,提出能不能带一带他们的医生。

此外,北京市卫生局还计划在城东打造一个能提供更多诊疗服务的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那里将可以容纳1000张床位。罗毅认为,从现在就要开始人才储备的工作。

“一个医学院毕业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儿科医生,至少需要10年。目前全国性的儿科医生的短缺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太可能很快就得到解决。”他说。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解决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罗毅认为,可以采取由儿童医院与妇幼保健院和社区医疗中心合作的方式分流患者,让那些患常见病的孩子,不用再跑到大型儿童医院就诊。如果遇到社区医院无法诊治的复杂疑难病症,也可以由社区医生为患者进行转诊预约。

上海交通大学准备在今年重新招收儿科专业的本科医学生,计划招生30个左右,培养真正喜欢儿科的医师。在洪建国的设想中,这将是一个解决儿科医生断层的机会,因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一定要有专科的儿科医生,才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可他又担心,如果开放了这么多名额,报名的人还是没有,又该怎么办?

尽管如此,从医36年的他始终没有后悔当年选择了儿科系。

“我就是喜欢孩子,不觉得烦,孩子的哭声就像交响乐。”洪建国说。1950年代,只有5岁的他得了严重的脑膜炎,抽筋得厉害。他至今还记得当时给他看病的那位医生,“人很好,一点儿也不可怕”,出院时他们还一起照了张相。

那时,高等医学院里的儿科系刚在新中国建立,那位儿科医生在小男孩心中留下了对这份职业最初的想象。


记者:王晶晶 陈倩儿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十五、肾盂肾炎的饮食调养
 请教,脾胃不好,前列腺研,
 
 手脚出汗什么原因?
 荆芷治崩汤(《胎产心法》卷下。)
 栀子干姜汤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