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转贴专栏:移动医疗的春天在哪里?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没有人怀疑移动医疗会是一个巨大的金矿。

  但似乎也还没有人已经掀开适用于中国的移动医疗商业模式的神秘面纱。

  2011年上半年,张欣正襟危坐在新元素总部办公室,与我高谈阔论B2C模式的时候,他梦想着将新元素打造成一个类似阿里的平台。

  “上面将有几百万的医生和患者,这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我已经向卫生部表态,随时需要,我随时送给国家。”张欣很兴奋。

  张欣是深圳市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掌门人。他在2010年就开始规划新元素两年后成为上市公司。新元素的核心产品是为用户提供一套基于数据采集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无线远程健康监护平台。

  用户通过新元素的设备将动态血压、实时心电、血糖、血氧等生命体征透过蓝牙传到一个类似IPAD的终端,再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新元素搭建的远程监护平台。

  彼时的张欣志向高远。“利润不成问题!”

  时过境迁。

  2012年4月,我在深圳医疗展会上再次碰到张欣的时候,新元素已经从B2C向B2B转型——为集团客户搭建健康小屋,而融资之事亦未有进展。

  新元素只是一个缩影。在它之前或之后,有一群移动医疗的创业人,亦有一群守望的投资人。他们之中有春雨掌上医生、有山海树、有东软熙康、有丁香园;他们之中有经纬、有蓝驰、有我们。

  他们之中,我大多见过聊过。这群执着于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正期待明天,但踌躇当下。

  边走边看

  “大家都还在摸索。都相信会起来,但如何起来,哪一天起来,现在都说不清楚。”

  12月7日晚间,我和北京一位移动医疗创始人通电话的时候,他坦言设备销售比预想得难得太多。

  “主要是卖给熟人朋友。C这块市场很难推。”

  我是2012年4月在深圳医疗展会上关注到这家公司的。在那场康体佳联盟的展台上,我看到这家公司时,他的创始人雄心勃勃说,2012年要实现上亿的销售额。

  我后来把他请到我们公司。

  实事求是地说,在移动医疗领域(特指带移动终端设备的),这间公司的技术和管理层是我见过最棒的。我也特别欣赏创始人的坦诚和才干。

  20年前,他以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计算机系,后留美,在著名实验室从事IT研究。因为看好国内移动医疗市场,2011年回国创业。

  “我的优势是搭建IT平台架构,为用户构建个人健康记录。”

  他的模式和新元素有些类似,也是为用户提供一套采集终端设备(血压、血氧等指标可选)和移动终端传输设备,设备赠送给用户,收年服务费。

  但他提供的采集设备都是国际知名品牌,比如拜耳的血氧测量仪、欧姆龙的血压仪。“因为很简单,如果是不知名的品牌,一旦我的血压测量结果不准确,我就怀疑是机器的问题;而如果是欧姆龙,我会认为是我的姿势错了。”

  用户数据采集传输到平台之后,这间公司和爱康国宾等医疗机构合作,聘请他们的全职医生来坐班回答用户的咨询,并反馈他们的采集数据,建立健康档案。

  一系列的政策、数据和常识都支持这样的判断,消费者倾向于管理好自己的慢性病,进入家庭的移动医疗终端似乎是天衣无缝地满足了这种需求。

  但这家公司却并未遭遇市场的热情。

  “设备销售很难,我们试图往IT架构服务商上转型,比如为体检机构,为其他移动医疗机构等;另外,我们自身也在增加更多的应用,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12月7日晚,这位创始人告诉我,他们最近正在做新的尝试。

  无一例外,几乎所有的移动医疗公司都遭到了市场的冷遇。

  即便是背靠大树的东软熙康,这间以政府谈判能力极强、软件实力卓著的公司,在移动医疗领域,也没有取得骄人的战绩。

  更遑论没有任何资源的创业者,他们的艰辛可想而知。

  任何挣扎和尝试似乎都步履维艰。

  抓医生还是抓病人?

  如果说新元素主要解决的是帮助慢性病人管理自己的健康的话,那么象春雨、丁香园这种公司则把重点更多地放在抓取医生这一端的需求了。

  移动医疗必须将医生和患者连接起来。这犹如电商平台一样,是用户更重要,还是供应商更重要?

  是抓一边还是两手都要硬?

  多个创业者都说,通过对医生的调研发现,医生的需求是希望名利双收。求名,是希望能够发 论文,做科研;求利,则要求你这个平台能够为他带来什么。

  应用较多的好大夫、春雨这类公司就是透过患者和医生之间的电话收费交流,为医生创收,解决其利的问题。

  而类似于丁香园、睿医等平台则是希望帮助医生解决医药和医疗文献方面的需求,帮助他们开展研究。

  在现阶段,哪一个更讨巧?

  从我目前接触的创业企业来看,抓住医生似乎走得更快些。

  比如春雨掌上医生上线之后,就获得了非常多的用户,也在不长的时间将协和医院的一位女医生捧出了名气,并借此相互赞扬或曰吹捧。

  媒体出身的张锐,也透过这种轻资产的商业模式帮助春雨在资本市场获得了很好的融资及估值。

  春雨的模式想必你也知晓,他预设了所有的生病症状,为你提供医生咨询,从中收费,获取分成。

  这种模式相较新元素而言,不需要医疗终端,是典型的轻资产,也更靠近医疗端。故而,较易为用户接受。

  但这种模式是不是能够支撑伟大公司?我表示存疑。

  我认为最重要的,它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咨询只是一个补充,是辅助决策,并不能代替问诊;最终治疗还需要到医院完成。

  另外一个问题是,春雨所提供的医生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属于弱关系,他们可能从未相识,未来也可能永远不能见面,缺乏信任基础。

  张锐也和我说,春雨的志向并不在此。

  抓住医生更重要还是抓用户更重要?从现阶段来看,抓医生走得更快些;但未来谁走得更远,我认为两手都要硬是必要条件。

  野百合也有春天?

  移动医疗的创业人大都满腹激情,极富憧憬。

  我见过的很多团队毕业于知名学府,来自海外顶尖机构,曾有极好的背景和成就,都愿意选择这个行业。

  但行至今日,很多人遇到困难。

  资金是表面,更多的是模式上。

  我也时常思索,适用于中国的移动医疗商业模式究竟是怎样的?

  和行内人士交流的时候,我总结出移动医疗要做好的三个必要条件:

  一是IT架构,要支撑足够大的数据,帮助用户管理好健康纪录,也帮助医生管理好病人。

  一是医疗资源。中国医疗行业的核心问题在于优质医疗资源的极其短缺,而移动医疗虽致力于慢性病管理,但从消费者而言,根本需求是解决问题。消费者不希望听到一个“病危、速救治”的回复,而是希望在有需求时得到医生的治疗。

  一是运营。如何两手都要硬,一手抓住医生,解决医生的需求;一手抓住消费者,帮助消费者解决真正的问题。

  以上三者,我认为对于移动医疗企业来说,缺一不可。

  源于医疗资源的特殊性,很多创业企业难以获得。这可能是目前很多企业最大的瓶颈。所以,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医疗体制改革。

  从宏观面上,也还有很多原因耽搁了移动医疗的进展。

  比如中国人的医疗花费,有70%的比例是耗费在临终前完成的。中国人不习惯在没有生病的情况下去求医问诊。

  这或许与我们不尊重生命有关?殊不知,去过殡仪馆的人,回来的最初几日十分珍惜身体,几日后,便抽烟喝酒如常了。

  亦或许与我们缺乏信仰有关?我们更多的落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不得而知。

  另外,谁来为我们付费也是问题。

  在美国,保险的强势介入让移动医疗很便捷的推广。而在中国,保险制度还很不成熟。目前最乐观的进展可能就是以保险的名义拿地建设养老地产了吧。

  但其中又有多少商业阴谋呢?

  凡此种种如镣铐,桎梏着这个势必璀璨的行业。

  野百合也有春天。

  移动医疗的春天在哪里?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相关文章
 建国后中医教育体制的三次“历史偏差”
 槟榔煎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犀角散(《圣惠》卷四十五。)
 五营运大论篇
 骨刺丸
 肺热血瘀证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