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中药材已成食品安全门之后的又一毒区!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下面是一篇转帖:看后让人触目惊心。

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甚至寿过百岁者。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祛病的习惯。若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毕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安全性,应不容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不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般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肯定远高于仲景时代,毒性理应极低。
可是,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甚至有所谓累积性中毒的报导。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应的中毒表现所苦。甚至因而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近日引起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有异常反应频生的问题。  

笔者原籍四川,曾任职临床脑外科医师,考研后专志研究中医,近年来之主攻重点,为扶阳方药治疗肿瘤。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笔者考虑此或为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发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 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此外,笔者亦盼能对附子加工时的有效成份流失问题,有所跟进。故于本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江油附子农户查访,更自行动手炮制附子,试验药效,历时数月。
笔者初期和附子农接触时,其戒心普遍极重,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直至笔者多次表明,只为自行生产优质附子,以求改善临床疗效,并多次一同下田,一同采购, 甚至长期在其家中食宿与共,如是投身附子农与加工户群体一段时间,得其认同为自己人后,才得以听到真说话。从而惊悉,目前附子之低药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其间之亲身见闻,触目惊心!  

近日网上报导,有附子生产厂方表示,废弃附子传统炮制工艺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传统的落后设施,达不到“现代化”的GMP标准要求,实况真的如此吗?  

先向大家介绍制附子的加工过程。
按传统规范生产要求,制附子为以江油本地新鲜收成的泥附子,洗净后当天下午或晚上必须入池浸胆,每一千斤鲜附子,配五百斤胆巴,一般为先泡胆巴6-7天, 然后流水退胆5次,每次1 天,再进行祛皮,切片和热处理而成。此法一般需用五斤左右鲜附子,来生产出一斤制附片,成品轻脆,色黄而切面无光泽,略呈浮水。
首先说说,为何要灌胆巴?  江油地理属坤,其附子最得火伏土中之理气,故扶阳药效天下无双。唯亦因其与理气相关,故江油附子必自(一阳生)长到夏至,药性方全,一过夏即又不能保存。全年只宜在七月一日至三,五日之间掘出,过期数天不掘,即会在地下烂掉。同是附子,长于它地,即往往无此特性,既可在其它月份种植,又较易保存.唯形态与药性,亦会随而变异!  

江油附子到期不掘,会在地下烂掉.掘出后,三两天内,如不逢连天烈日晒干,亦会迅速烂掉,无法阴干,是有名的(过夜烂)!因江油附子太易烂,古时为附子灌胆巴的原意,为有利于在短短的附子收成期限内,高效率地进行防腐加工,以便保存运输,而非为了调节附子的药性。  

再说胆巴的特性:胆巴的化学式为CaCl2 (不等如塩巴NaCl),其性属扶阴而有毒,乡下人有用以自杀的,如白毛女剧中的杨伯劳自杀药,即为本品。至于近年来盛行大量灌胆巴的另一种真正用意,其实是因为胆巴价廉于附子甚多,灌胆后上秤,附子可增重近一倍,而且外观光亮好看又重身,自然赚头大增。故江油附子户有句行话:无胆不重,无胆不亮!  至于祛皮,除因为附子之毒性富集于皮部外,亦为了商品之外观好看,唯古法之竹刀去皮,因收成加工期,在一年之中只有十多天,故需动用之加聘人手甚多,往年是三角钱工资为一斤附子祛皮,今年则出至八角钱一斤,也不容易请到人。
奸商的生产法,非常令人震惊:首先是以焦亚硫酸钠(吊白块)、工业双氧水、工业烧碱、散泡剂等品,混合煮制附子,煮十多分钟,即可全部祛皮。上列药物属严重致癌品,但可以低成本高速去皮,并使附子色白,透明,亮质,好看。然后再为附子超量灌胆巴,将附子泡胆过程,延至15天以上,而只作不流水退胆1-2 次。甚至在热处理过程中,给附子再一次直接灌入胆巴汁。在木制蒸笼顶上放置大量胆巴,胆巴遇热液化后往蒸笼中附片直接灌入,触目警心。熏制时,可再加行工业硫磺薫白的步骤(无硫磺不白)。此法用2.5斤鲜附子,即可生产一斤附片,成品沉水快速,身重面光,肉白好看,而其质甚硬。正宗的制附子质地很脆,但我们常见坊间的药店,要动用到大铜锺来把附片捣碎,便是这种加工法做的好事。

至于炮附子,古法为掘出鲜品泥附子后,实时砂炒1-2天而成。据悉,此为最接近仲景时代之炮附法,成品个头较大,皮稍焦干而浅层质疏呈泡。此法虽简,但人力有价,产量又太低,现已极少进行。市面上极罕有地出现本品的话,常会混称之为炮天雄
目前市售的真实炮附子流程,多为以上述的泡胆与硫熏等制附增重流程为基础,再加上一重直接加热的步骤,令之有点烤焦了的外观,便充为炮附子了。
何谓黄附片?古法的黄附片,为工序中加入用黄,红花,煮制附子两三小时而成,目前因成本高,已经无人做了,连超级名店如北京XX堂卖的,也非正货!  第一种变法生产,是在制附流程的基础上,用化学染料柠檬黄来染制附片,煮十分钟即可。缺点是色不自然,且半年后会褪色。故此,第二种更绝的生产法,是用嫰肉黄(严重致癌物质)来染制,成品成本低,色美,自然,不褪色。
何谓黑附片?正法是用黑豆,甘草或红糖等煮制。变法则是用工业黑色染剂煮成,成品表面黑,肉心黑透像玻璃片,又称玻璃附片。
生附子又如何呢?正法为以烈日晒干,或以低温干燥箱焙干者为是。只要煮透或蒸透了再入药,应该反而是药效最高,而又最不引起累积性中毒的补益元阳极品。
不过,如前述之因,泥附子离土后,必需在三几天的处理期限内焙干,而一个低温干燥箱,数天内是焙不出多少斤之干透附子的,故如果七月头几天是阴天,那便只能以微波或直接炭火焙干结合硫熏来处理了。这样处理出来的,也算是较好的附子,不过加热温度较高,引致有效成份打了点折扣,用量比真正生晒的附子要加大一点,且要煎煮得久一些。现在,江油的生附片多是用含硫的焦煤烧烤出来的,无硫无烟的焦煤价格贵一倍多,没人再做亏本加工了。
在中药中最具不可替代性,最有起死回生之能的(温阳五虎将),在近代屡屡蒙寃。其中最寃的,还数附子!为什么?因为它的毒性是人造的!现代文献指出,正确地进行加热与水解工序的生附子,有效成份可高出市售制附子十几倍。而进行LD50测试时,小白鼠服用至相当于人体日服附子数十斤之浓缩给药量,仍无一死亡,亦观察不到有因长期服用而致脏腑损害之现象。换言之,天然态的附子,本来可以是无毒的。但加工炮制后的制附,却几乎一定是有毒,甚至是致癌的!  

我们所报导的,是否少数不法加工户的过别现像?不是的!据我们在跟多位江油加工户混熟了之后,所得到的内部情报,与在国内外各大批发零售药店购买样品所见,现行流通的江油川附,十居八九都是这样炮制出来的!  加工户要生产附子时,只需要拨一个电话到化工原料店处,说出要生产多少斤哪种附子,根本不用明说要买那种化工药剂,店方自会称好,配送到户,在单据上,自然是不会记下所购买药种之实质种类的。本地加工户,戏称为”一条龙服务〃。
真正的附子行家,固然入眼便知。否则,一般人其实只要循公开的数据,细心推敲一下,也会发现这一笔附子账大有问题!  
江油今年的附子生产量,跌至仅五百吨之历史新低点,本地泥附子收购价升至十二元一公斤左右。我们介绍过,如按规范生产要求的制附子,一般需用五斤鲜附子, 来生产出一斤制附片,而伪法则用2.5斤鲜附子,即可生产一斤附片。换言之,如按规范生产,一市斤制附子的原料泥附子是五市斤,收购成本为三十元,再加上加工的原料,场地,人工,水电,上税,包装,存仓,运输,利润……假如批发价低于七十元,那是全无赚头的了,假如低于六十元,那简直连生产成本都够不上! 那请问,假如订回来的江油川附,索价三四十元一市斤的话,它会是规范生产的吗?  起码,它多半不会是江油附子,因为其它产地的附子,原料价便会便宜上很多。有些江油厂家股东家里的地窟或私仓,正是用来贮存在外地收购之杂牌附子的….故此,别以为在江油购入的,便一定是地道附子,很可能只是狭西汉中的旱附子!  江油附子生产量大跌,而全国需求量突增,某些厂家,在七月的收获期间,并没有跟本地农户收购附子,也没有增聘人手来进行祛皮工序,那请问,供求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有些生产基地,有时根本三两年来都不进行实质运作,那市面流通的制附,从何而来?可谓耐人寻味!

其实,很多重要生产厂家的股东,也正就是当地之个体加工户。至于江油以外的其它产区,产量较少,即使产品冠以大厂的名头,其实依然更常是由(山寨)户在背后供货的!附子的真正加工流程,不言可喻。江油附子加工现状在全国具有代表意义,灌胆,祛皮,染色,加毒,增白,全国一样,因江油师傅的加工经验,早已普遍流传全国。
总结而言,在市场上流通的制附子,离不开四种问题:  
(1)大量灌胆巴而退胆不全的(胆巴附子),此类附子的含胆巴量,可超出规范生产品十多倍,入口较麻而苦,带有咸涩味,质重硬而面有半透明光泽,初入门的同业,最易误以为是好附子。  
(2)含大量剧毒,甚至致癌化工原料的(毒附子)。此类附子,因毒性来自化工品而非乌头碱,故长时间煎煮,根本无助于灭毒。.  
(3)因某些原因,而需安排进行反复多次流水退胆的(附子渣)。此类附子,质检乌头碱含量时,是一定过关的;可是乌头碱并非水解成有药效的乌头胺,而是被过水冲掉。这种附子,有时一次用上半斤,药力还比不上一两正法炮制的制附,或者三钱生附!  
(4)其它产地的附子,混充地道江油附子。
市售制附,大部份为此四种因素之合成体。故此,患者服用附子剂后之反应,很大程度并非关乎医家的方证水平,而是视乎他当时碰上了那一种附子!试想想,任你是国手医神,假如有个捣旦鬼,把你的君药一时推大三倍,一时减少五倍,一时又添加上大量致癌药品……试问你能不倒上大霉吗?  这种情况,笔者在四川和港深见得很多,患者在服用附子剂后,尚未见有乌头碱型的眩冥反应,却已经呈现异常的头部或胃肠不适。这种异常表现,有些同业常会误以为是排病反应;其实,多半是附子之人为添加剂引起的。
本年夏至前后,笔者请了几家江油附子户,按本人要求的规范生产步骤,试作了一二千斤制附和生附片。其间,个个附子户摇头叹息,视为(违反传统),声言即使照辨,笔者也注定了必然会亏大本无疑(私下认同他们的忠告可能很对)!  生产完成后,笔者特别着意把规范生产的附子,试用于(1)过去服用市售附子易出现异常不适;和(2)过去曾长期服用扶阳方剂,辨证无误,而疗效不明确的案例,结果是两者均呈现非常可喜的突破!  
例如,一个家族,全员均是一旦服用市售附子,必然引发剧烈头痛.试用正品附子,则不管如何重用,均无头痛之现象。
另一位患者,因罹患重证心律不齐,冠心病合并心衰,长期求诊于扶阳名家,仍不见好转,近期已恶化至无法自行在床上坐起。笔者以基本类同之方药为其处方,唯易以正品附子,结果患者一夜病减,可站立下床,一周内可上落楼梯!笔者的个人医术修为,肯定不如其先前求诊之名家远甚,前后疗效的差异,正堪说明劣药之误人!  
回溯附子生产变质的原因,先是目畏毒,引致提倡过度之炮制法;加上经方医学与扶阳理念,在历史上一度被忽视,令许多临床医师,只将附子视为(中药强心针),而不了解三阴病在现代人之间的普遍性,从而忽视了附子的重要,引致需求日减。
因整体供求市场痿缩,附子生产户在市场经济扶持不足、药商无视地道因素与税项支出繁重等多重因素打击下,走上了以不良生产法来减轻成本的死路;令本就被炮制得药效大量流失的附子,更带上了真正伤人的毒性。如是恶性循环下,扶阳至宝的江油附子,焉能不亡?  其实,附子问题,只是扶阳药物问题之冰山一角。笔者在港穗期间,曾见一些扶阳同道,专程自海外订回桂枝,仙灵脾等品,或专门包起旱田以制备老姜,….其药之性味,确是胜出国内之流通品甚多.作为中医药之乡的中国,竟乏内销的好药材之流通,思之不禁黯然。
高效的扶阳方剂,药的把关是首要的。许多当世扶阳名家,用附子动辄数两,此非因其偏好重用,实为凭其经验得悉,现代的制附,重用几两之效力,不过等于古制之数钱炮附或生附子,即约小半剂仲景四逆汤而已。生附子长时间煎煮后,浓缩加工而成的颗粒,可令医家放胆下药,而患者则免去附子剂需久煎之苦,是附子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而要保留经方的用药特色,附片亦不宜弃用,生附片,水蒸制附与砂炒炮附,均应续行改进生产水平并观察临床药效
官方只对乌头碱的含量把关,而对有效成份之保存置之不理,更无视毒性化工品之渗入,为其一大败笔,必需正视!我们呼吁国家药品质量管理部门,对附片加工生产渗入的毒性物质进行大力整顿,以保障附子的良好药性,保护民众健康。
至今的所谓大厂生产或认证标签制度,其实未见得对附子事业,有何实质的扶持作用。我们仍需要大量的有心人,去挑战此可悲之现状。
经方医学与扶阳用药,涉及的主力药种,相对并不太多,在此谨行呼吁,同道间若能万众一心,加强地道药源的业内信息交流,充分把好药物质素的关,弃用劣质药材,则相信不出数年,我国的中医界,必然另有一番新气象。


-----------“西南药都”中药饮片调查录
2008年3月30日-4月10日
一、前言


    “西南药都”坐落在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古柏社区,是在原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整体搬迁的基础上经过扩大、重组而成。“西南药都”总占地面积300亩,是集现代中药产业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并于2007年9月交付运行。目前有1500多中药材经营户开始进驻并交易运营,重点为中药材展示和加工仓储配送,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中药集散地。供应四川、重庆、云南、青海、甘肃甚至遍及全国等地的中药市场和医疗单位。


    我们在走访西南药都调查附片的同时,发现其他中药饮片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深入了解了部分常见的中药从采收到加工、流通渠道中许多人为掺假造假的事实。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做更加详尽全面的深入挖掘,调查的范围也仅限于西南药都,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其他的中药药材市场(如河北安国、广州清平、广西玉林等地)是否也同样存在一样的问题,但是,“尝滴水而知大海味”,估计全国的药材集散地或多或少也会存在这些问题。这些带有问题的中药,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全部会流通到各个医疗单位和终端药房,也可以肯定全部会被患者使用完毕。目前这种现象一直在持续,似乎没有停止的迹象。我们就西南药都的所见所闻,做出一个客观的反馈,提供给关注中医发展的同仁一个不同角度的思考点。


二、调查中普遍发现的现象


1、中药的种植和采收质量控制环节往往被忽略:盲目引种、滥用农药和杀虫剂、重金属残留和土地与水源受到人为污染等问题,我们在向很多人提问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多数是:“这是会有的,正常。”大家都习以为常并麻木了。


2、中药的炮制混乱,质量堪忧。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有利于药物贮藏及保持药效、矫正味道以及便于服用、提高疗效等。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们观察到市面上中药饮片的炮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可能会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服药安全。我们抽样调查了几样常见的中药炮制饮片(如干姜、制附片、炒白术炙甘草等),多数存在这些问题:

A、为了降低炮制成本不惜人为改变中药药性,如干姜,发现有的商人在制作干姜的时候为了增加重量和加快干燥速度,使用白矾水泡浸后晒干或烘干,这样的干姜色白而脆,但是药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且有毒副作用;又如附片的脱皮使用化学药物等等;


B、炮制饮片的辅料使用不规范,加工炮制过程中常出现偷工减料、该炮制的没炮制等情况。中药炮制中使用辅料的目的在于消除有害物质,发挥有效作用。同一味中药,经添加不同的辅料炮制后作用各异,如白术生品可健脾燥湿,利水消肿,而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增强健脾作用,土炒白术又以健脾止泻为胜,多用于脾虚泄泻。但我们调查中发现有很多的商户并没有区分不同辅料炮制的差异。


C、对中药炮制加工的要求不严:净选不严格,致使饮片中非药用部分比例过高,如枣仁含壳量较大,山萸肉含核过多等;饮片切制不规范,未严格按照规定切片(极薄片、薄片、厚片、斜片、直片)、切段(咀、节)、切丝(细丝、宽丝)、切块等;加工的“度”把握不好,如清炒法中炒黄、炒焦、炒炭有不同的火候要求,同一种药物通过不同炒法功效各异,而市场上的品种没有分得这么细;


D、不按规范操作,如加工天麻按规定是用蒸的方法,而现在一些企业为图省事而用煮的方法,本来应该用砂炒焦的饮片,直接用工业微波炉烤焦等等,造成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下降。



3、中药药材或饮片掺假现象严重,有的甚至非法添加辅料品甚至化学药品,目的是增加重量,牟取私利。常见的有茄茎充入广藿香,去皮的高粱米充薏苡仁,白芍的根茎可掺入木香,红花里夹杂铁红喷润糖水、通心草加入淀粉能增重两倍以上,增加山萸肉的含核量等,我们见到最夸张的是在砂仁壳上喷上薄薄的一层水泥,水泥的颜色很接近砂仁的天然原色,但这种砂仁如果服用到人体体内,会有什么反应?还有最常见的三七掺假法:先往三七的缝隙填满泥沙,然后打上一层薄薄的腊,这样作出的三七光身头亮,重手、卖相足,很多人购买这种三七后,直接打粉服用,殊不知腊和泥沙,同时入口……


4、以次充好,甚至好次不分:中药由于产地或特殊的生长条件与环境以及生长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是有明显的等级区别的,道地和不道地药材的临床效果会有差异,所以它们的价格也有差异。我们在市场发现其中存在有将质量好的又掺一点质量差的混在一起的现象,把产于甲地的药材混一点在产于乙地的药材,这样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药材采购人员,也只能无可奈何。也听说有用已经浸提过的中药材或中药饮片充正品中药销售的现象,如浸提过的生晒人参、浸提西洋参、浸提红参、浸提三七、浸提当归等,外观和正品一模一样,但有效药性已经所存无几。


5、中药的流通环节漏洞众多,难以监管:目前,中药饮片未实行文号管理,致使中药饮片质量的追溯性较差。同时许多中药材作为农副产品,管理上比较宽松,进入市场的准入条件也较低。例如在西南药都这种中药材专业市场销售假劣药材的现象极为普遍。

相关文章
 喉血管瘤
 头皮损伤
 野医正讲:人生所在的大游戏场(三层篇2)
 【用药讨论】麝香用治湿热痹痛没作用或适得
 拔罐拔出紫黑,隔天没退,还能再拔吗?
 荆芥散(《赤水玄珠》卷十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