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药之辨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摘   要
   
以药疗疾,是利用药物的偏性以纠正疾病的偏性,使之平和。然而治病不求其本,则大犯医家之忌。文中仅就知母之偏、附子之毒 、杂乱投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加强从业人员的再教育、完善处方审核制度,是纠正医弊的主要措施,对于提高临床疗效、避免人为带来的药害,应有启迪。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药害  附子毒
药物之所以疗疾,是因其具有一定的偏性,而能以己之偏纠彼之偏。可悲的是个别医生,不知求本,但知见病医病,大犯医家之忌,今示例以辨之。

1.  知母、黄柏辨--补中益气汤缘何伍知柏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氏所创立,为“甘温除大热”之名方,对饮食劳倦伤脾、元气下陷、中气不足等症,效若桴鼓。近千年来,众多医家对其倍加推崇,且代有创新。及至今日,更有医家独钟于其中加入“知母、黄柏”二味苦寒之品。然其效如何,笔者疑虑甚多:

1.1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之剂,“温能除大热”,能益元气,助脾胃,治食少懒言、肢体倦怠、发热自汗、大便稀溏等。然知母 、黄柏二味皆苦寒之品,《药品小笼》有黄柏“无火忌之”;《本草经疏》有黄柏“阴阳两虚之人,病兼脾胃虚弱,饮食少进及 食不消,或兼泄泻,或恶冷物及好热食……法咸忌之”;《中华本草》明戒:黄柏“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禁服”,知母“脾胃虚寒,大便溏者禁服”;《本草逢源》亦谓,知母“脾胃虚弱人误服,令人作泻或减食,故虚损大忌”;《本草纲目》亦戒之曰:知母苦寒,“必少壮能食者,用之相宜。若中气不足而邪火炽盛,久服则有寒中之变”。由此可见,于补中益气汤中加入知母、黄柏,如欲除疾,实难求效,犹恐增疾矣。

1.2   知母,《本草正义》有戒:“知母寒润,止治实火,泻肺热以泻壅热,肺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疸热宜之,而脾气不旺宜忌……统详主治,不外实热有余四字之范围。而正气不充,脾土不振,视之当鸩毒”。然补中益气汤为补气扶土之名方,正气虚、脾土弱,伍之知柏,又有何益?

1.3    黄柏之戒,历代医家亦有明示:李梃“丹溪谓肾家无火而两尺脉微,或左尺独旺者,皆不宜用,惟两尺俱旺者最宜”;陈士铎“盖黄柏乃至阴之物,其性寒冷,止可暂用以降火,不可长用以退热。试思阴寒之地,不生草木,岂阴寒之药,反生精髓”;冯兆张“惟实热、实湿暂用之。若肾虚脾薄之人,所当痛绝也”;黄宫绣“实热实火则宜,而虚热虚火,则徒有损而无益。阴寒之性,能损人气,减人食,命门真元之火,一见而消亡,脾运之职,一见而沮丧。元气既虚,又用苦寒,遏绝生机,莫此为甚”!深恶痛哉何以于补中益气汤中加知母、黄柏,愚孤陋寡闻甚矣!

2.   附子辨

中医疗疾,素重胃气,并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今有医者,治病不顾胃气,一意戕伐,妄加“辨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证用药,在两可之间。更有甚者,非但于疾无益,且能增患。如其为胡姓之女性开一处方,服后出现呕吐腹泻,询之于医,答曰 :乃附子之毒,缘其治未到家之故。其方:

黄芪20g、党参20g、白术10g、茯苓30g、柴胡6g、当归10g、陈皮7g、甘草5g、枳壳7g、桔梗7g、麦冬13g、五味子5g、砂仁9g、知母10g、大腹皮30g、防己13g、附子7g、丹参30g、、枣

从上列处方分析,此患者当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水湿不运(虚肿),治当益气健脾、补中益气以助其运,其肿自消。其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而治之,本无过错,缘何而现呕吐、腹泻,且容辨之:

2.1  附子之毒   

附子辛甘而热,有毒,有回阳救火、散寒除湿之能。用之得当,确能救生命于垂危。据考:附子之毒与其所含乌头碱有关,中毒一般先觉口唇、舌及肢体发麻,进而恶心、呕吐、烦燥不安,继之昏迷,四肢肌肉痉挛,呼吸急迫,肢冷脉弱,或心律不齐等。而该患者服药后仅现呕吐、腹泻,竟是附子之毒?

2.2  知母、防己误

补中益气汤本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元气失充而用之,最忌苦寒戕伐元阳之品。而知母、防己二味皆苦寒之品,最易戕伐脾胃之阳气,用之不当,其害立显:

2.2.1  知母滋阴降火、润燥除烦。《本草正义》有戒:“知母寒润,止治实火……正气不充,脾土不振,视之当鸩毒”。《本草逢源》亦谓:知母“脾胃虚弱人误服,令人作泻或减食,故虚损大忌”。此知母之害也。

2.2.2  防己利水消肿,祛风止痛。李杲云:“夫防己大能泄血中湿热,
通其滞塞,亦能泻大便,补阴泻阳……若夫饮食劳倦,阴虚生内热,元气谷食已亏,以防己泻大便,则重亡其血……”《本草求真》亦言:防己,“气味苦寒,药力迅猛,若非下焦血分实热实湿,及非二便不通,妄用此药投治,其失非轻,不可不知”。至此,防己之害甚明。
由此,药之害甚明。而医者妄言附子毒,实乃庸医之所为。

3. 遇病漫无定见,杂乱投药
   
《景岳全书》:“今之医者……其谓虚而补之,而恐补之为害,而复制之以消;意谓实而消之,又恐消之为害,而复制之以补。其最可哂者,则每以不寒不热、兼补兼泻之剂,确然投之,极称‘稳当’……”不幸的是,古人屡戒之弊,至今仍然频频出现,试看其为某风湿患者所开之处方:
  
黄芪20g、党参12g、当归10g、桂枝10g、甘草3g、秦艽10g、葛根10g、羌活6g、防风13g、苏木10g、红花9g、白芷10g、升麻6g、黄柏6g、白芍10g、白酒
   
是方,寒、热并投,补、泻兼施,确然“稳当”,难怪患者亦称其良医。“即使偶愈,亦不知补之之力、攻之之功也;使其不愈,亦不知补之为害、消之为害也”。

4.  小结
   
人们通常认为:中药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诸如上述种种情况,确切地说是由于不合理用药造成的药害。古代医家将医分为上工、粗工、谬工三等,而由于不合理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则以庸工为甚。何以如此?因为粗工误人,间或有之,谬工误人,其误人之迹常著,惟庸工误人,“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不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可叹的是,当今之世,良医不少,庸医更是俯手可得。而今,要振兴中医,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革除医弊。而革除医弊,笔者认为:

4.1   加强医务工作者的再教育  医务人员的自身修为是革除医弊的首要环节,而摒弃门户之见,加强业务学习,则是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及诊疗水平的保证。诊疗水平提高了,临证用药自然精当,从而避免人为带来的药害。

4.2  加强药学人员的继续教育    窗口是药房调剂工作的关口,长期以来,由于重医轻药的世俗观念影响,药房工作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其再教育也只能是天方夜谭,更谈不到业务能力整体提高,致使至高无尚的工作职责简化为照方配药,而对医师处方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用药问题缺乏分析,从而失却其监督作用。因此,要改变重医轻药这个恶习,加强药学从业人员的培训及再教育工作,以增强其辨识能力,更好服务于临床工作。

4.3  完善处方审核制度  药房工作不是简单地照方配药,更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应当注重社会效益,并以此为重。因此,应当完善处方审核制度,药师有权拒配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并作记录,以此作为考评其业绩的主要内容,同时对因审核不严而出现的医疗问题也应追究药师相应的责任。
-----------"虚热者,宜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加知母、黄柏。"


直接点击见<邯郸遗稿文本>
相关文章
 第六章 遗传与疾病
 先生您好,昨天晚上七时给孩子吃了二十片三
 加减右归饮(《不知医必要》卷三)
 海葱原苷A
 求诊 男60岁,习惯性腰疼,切小腿易抽筋
 辨黄长人伤寒疑难危证治验并详诲门人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