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肠易激综合征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消化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病程较长,但无营养不良的表现。过去称为“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导泻药性结肠炎”、“单纯性结肠炎”、“精神性腹泻”及“不稳定性结肠炎”等。

典型的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往往为中年妇女,具有神经过敏的素质,经常就医。

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症状为:

(1)腹部疼痛,其程度轻重不等。轻者仅为腹部不适,重者则可出现剧痛,曾有人因此而要求剖腹探查。腹痛最常位于左下腹部和下腹部,偶可涉及下背、肋部及大腿。疼痛不如消化性溃疡那样局限,常不能用一个手指点出疼痛的部位。有时腹痛可为排便所缓解。失眠是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常见的伴随症状,但入睡后极少被痛醒。由于女性患者的症状常于月经前或经期加重,故易造成治疗上的错误。

(2)在肠易激综合征病人中,大便不规则,次数的改变,常见或多或少。最令人讨厌的是经常发生的、表面上似乎矛盾的“便秘”和“腹泻”的交替出现。便秘时常无排便欲望或因粪便干硬而排便困难;腹泻时呈水样便或多次排出小的、碎块状粪便。

(3)粪便性状改变。病人常因为粪便性状及色泽的变化而惊惶失措,他们似乎认为:水样便提示食物(营养)的丢失;小的、碎块状粪便提示排便不畅;多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粘液提示“组织”脱落、怀疑肠腔“溃烂”。然而,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决不会出现便血或黑便,除非是核、肛裂或药物引起。

这些症状可以单一或几种联合存在,同时还可伴有消化系统的其他症状,如咽喉部异物感、恶心、胃灼热、打嗝、胃肠胀气或肠鸣等;另外,还可伴有其他系统的症状,如眩晕心悸、气短或尿频等;至于虚弱、疲劳或厌倦等也是很常见的。

总之,症状越多,病程越长,诊断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性越大。

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常无特殊的体征,有时在右下腹部或季肋部有明显的胀气,或者沿着结肠的解剖走向可扪及一触即痛的痉挛性肠段。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与过敏素质、环境刺激、饮食、药物及情绪因素等有关,病人应该了解:肠腔痉挛或紧张不会影响正常的消化生理过程,即使处于某种刺激下、肠腔仍能照常工作,不会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对焦虑的病人来说,尽管症状存在长达数年,但不会引起严重疾患,因为至今尚未发现肠腔痉挛和癌肿之间具有明确的联系。有些患者为了恢复正常的排便习惯而有意迫使自己进行一系列克制或增加排便的重复动作是无益的。由于肠腔是习惯的奴隶,故病人应根据胃肠反射的原理于早餐后进行排便是治疗便秘的简便方法。有几种相对比较特异的治疗知识和措施:

(1)饮食不宜严格限制,应有一定的自由度。酸性水果、新鲜色拉及酒类饮料可能是引起腹痛的主要原因。通常,低脂饮食能刺激胃肠运动,增加蛋白质含量可抑制结肠的收缩。应用高纤维饮食的价值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每天摄入含纤维素20克的食物可增加大便次数,且减少疼痛发作次数和程度。有些病人在食用乳制品后可出现腹泻,理应避免。

(2)物理疗法的价值很有限。局部加热有时可缓解痉挛性腹痛;电热褥或热敷可减轻肠痉挛;热水浴偶尔也有帮助。病人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消除过度的精神紧张,慢跑锻炼,效果较好。在物理疗法的同时,可以考虑灌肠,但不主张有规律www.med126.com/shouyi/的灌肠,只宜偶尔使用。

(3)病人对药物,尤其在广告中见到的药物寄于无限希望,但事实并非如此,要知道任何一种最有前途的药物在治疗中迟早会失去魅力。由于精神刺激和紧张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故有人试用镇静剂治疗。比较受欢迎的如利眠宁5~10毫www.med126.com/job/克和安定2~5毫克,可于餐前和临睡前口服。

当然不是所有的镇静剂都可以应用,更不宜长期服用。也有人认为应用抗忧郁药比催眠镇静剂更为恰当,如丙咪嗪阿米替林,但宜短期使用。理论上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0.4~0.8毫克、颠茄酊10~30滴、普鲁本辛15~30毫克、双环胺10~20毫克,餐前或临睡前服用)能缓解肠道痉挛,但其实际效果却令人失望。如果能与镇静剂联合应用可减少抗胆碱能药物的用量。最近,有人报道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双歧杆菌对改善症状也有一定的效果。至于其他治疗措施如生物反馈、心理治疗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必须指出的是: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最大危险是其慢性症状掩盖了后来伴发的恶性肿瘤。因此,病人一旦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的加重应及早就医。

(李定国)

相关文章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治疗慢性痢疾
 美国实验发现食盐摄入量或与心脏病中风等无
 内消托里散(《医方类聚》卷一七四引《简易
 经络学说 手少阴心经 上课笔记
 严重过敏,请明白的医师帮忙指条路子
 附子的迷惘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