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六因条辨:中暑条辨十一条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暑条辨第一

中暑头胀,恶寒身热,胸腹满闷,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烦闷难安,此暑浊中胃。宜用食盐一撮,童便调服,用指探吐,以宣上焦也。

凡中暑秽,必先入胃,胃气阻遏,升降失宜,致不得吐泻,而烦闷不安,此厉闭症,非吐不解。故用食盐一撮,放锅刀上烧红,冲入童便一杯调服,以指探吐,盖吐中即有发散之意也。况食盐,童便,性皆威寒下降,才下咽而随即探吐,使邪仍从上散。吐后稍平,即以栀豉汤加杏仁厚朴扁豆和之,若吐泻不止者,即用藿香正气散祛秽化邪也。

中暑条辨第二

中暑发热,心下似烦,漾漾欲呕,此暑侵上焦,肺胃不和。宜用苏叶、藿香叶、白寇壳、人中白等味,宜通肺气也。

古称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然呕则在脾,吐则在胃。更有轧轧连声似噫气而短促者,谓哕,病亦在胃,即呃逆是也,乃胃败之象,《内经》所谓土败则其声哕也。又轧轧连声似呃逆而缓长者则谓噫,病在肝,即噫气是也。今邪犯上焦,未尽传胃,而漾漾欲呕,乃肺气不和。故用苏叶、藿香叶、白芷、蔻壳辛香轻薄,恰到肺位,兼用人中白者,因暑本浊邪,以浊攻浊也。

中暑条辨第三

中暑吐泻并作,吐既止而泻不止者,宜胃芩汤泄之;若泻止而吐不止者,宜黄连温胆汤和之。

既吐且泻,邪已分布,今吐止而泻不止,为上焦既清,而邪趋于下,用五芩以分泄,合平胃以驱湿;若泻止而吐犹未止,乃邪在中焦,用黄连温胆汤,苦降辛通,勿使邪结中焦,而成痞胀为要。

中暑条辨第四

中暑吐泻不止,渐致肢厥汗冷,甚而转筋麻木,初起宜六和汤,甚则四逆汤吴萸木瓜汁炒川连等味,温胃制肝也。

凡暑中在脾,秋发则为疟痢,骤发则为霍乱。今吐泻不止,而致四肢厥逆,汗冷气衰,阳津阴液俱凅,气血营卫皆伤,霎时形肉取瘪,转筋麻痹,皆气血不能运达四末,急宜大剂竣补中阳,仍兼和荣益气 以冀吐泻止而肢温汗敛,即是回阳之兆,若再疏泄,则投石下井矣。至于呕吐频频,药难下咽,阴盛于内,阳药拒格,故用四逆汤,加吴萸,木瓜平肝敛液www.med126.com,更用姜汁炒川连三四分,另煎取汁一杯,滴入药内饮之,俾以类相招,不致呕出,此即仲景白通汤中,加入尿、猪胆汁之意也。再按转筋霍乱,年来屡见,甚至如疫一般,同时并染,虽系人间病象,究亦天时所侵。盖大江以南,地卑气湿,其沿江濒海,雾露潮湿,甚于别处,故湿邪为患,四时多有,山岚瘴气,夏秋益倍。茍其人正气素虚,暑秽湿浊乘虚犯之,必由口鼻直趋中道,忽然胸腹闷痛,烦乱不安,且不得吐泻,此属闭症,宜与探吐。更有胸腹沟闷,实时吐泻,甚至频频,而肢冷汗多,形肉顿瘪,且转筋麻木,此属脱症,宜用温补,盖既吐且泻,水谷倾囊,冷汗不止,气液外泄,致身中阳津阴液俱凅,气血营卫皆损,无以荣养筋脉,自然肢节拘攀,麻痹不仁并至矣。此时急宜大补,以附子理中汤温理中阳,合吴萸、木爪舒筋泄肝;或以乌梅安胃丸去黄柏,倍用参、附,亦对症之良方。余遇是症,每用此汤,屡获奇效,较之四逆、理中汤更为合宜。

中暑条辨第五

中暑吐泻,四肢逆冷,吐蛔者,用乌梅安胃丸,肝胃两和也。

按仲景谓蛔厥无阳症(1)。又厥阴篇云:气上撞心,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者,亦由中阳大损,厥浊上泛而然。故蛔乃平人皆有,惟胃气调和,不得上涌,且邪不犯厥阴,亦不上出。玆因吐泻已多,四肢厥冷,中焦阳气大伤,厥浊乘虚上泛,故蛔自吐出。凡厥阴为病,必错染不一,用药亦难纯粹,故用栋、连之苦寒降其逆,梅、芍之酸寒至其肝,又合椒、姜之辛辣驱其阴浊,参、归,桂、附之甘温温补真阳也。

(1)蛔厥无阳症:今本仲景(伤寒论)中无此语。唯《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下》有"脏结无阳症;一语。当系作者记误。

中暑条辨第六

中暑吐泻后,汗多肢冷,舌润而黑,并不渴饮,此水极如火。宜用回阳救急汤,驱阴复阳也。

此条全以辨舌为要,www.med126.com/Article/不可以舌黑而遽为热极。盖凡黑而焦者,果火极如水。今吐泻之后,汗多肢冷,阴症昭然。况虽黑而润,并不渴饮,的是水极如火,系阴盛既剧,一线之阳,杳杳欲脱,非借六君子汤补中州,兼姜、附、归、桂,助阳驱阴,其不致危殆者几希矣。

中暑条辨第七

中暑吐泻后,身反热,舌焦赤无苔,口渴不欲食,此邪去阴伤。宜用(金柜)麦门冬汤加白芍,乌梅、谷芽、荷夜等味,两济其阴也。

吐泻伤阴,故身反热,舌干赤无苔,口渴不欲食,皆胃津大伤,不得化液上升。且胃为阳土,非柔莫济,"故用(金柜)麦门冬汤,合乌梅、白芍之酸,谷、米之甘,化阴和阳也。

中暑条辨第八

中暑之后,舌淡不渴,身痛,脉软,不食,此邪去阳伤。宜用黄只五物汤(1)麦芽、谷芽,木瓜,藿香等味,甘温扶阳也。

上条邪去阴伤,治以甘酸。此条邪去阳伤,主以甘温。况身痛脉软,表阳亦伤,故用黄祗五物合藿香,益智,麦芽、谷芽甘温之味固表扶阳,庶为合例。

(1)黄祗五物汤,(金柜-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原方作"黄祗桂枝五物汤"。

中暑条辨第九

中暑恶寒发热,肢节酸疼,头痛颈强,此暑风袭表,防发痉。宜用桂枝、杏仁、黄祗、防风、蒺钩藤海风藤桑叶防己地龙等味,袪风宣络也。

夏间暑炎,汗多气泄,风邪易袭,以致头痛项强,恶寨发热,骨节不和,乃虚中挟风。故宜桂枝、黄祗固表,防、杏、二藤、地龙、桑叶祛风,俾表和风熄,则不致延为痉厥之患。夫痉者,仲景原有刚痉、柔痉之异,犹恐后人虚实难故,故以有汗,无汗为辨。然愚意言之,无汗恶寒 发热,头项强痛,手足抽搞,角弓反张,此风自外来,即无汗为刚痉也。更有吐泻之后,或产后血虚,或热极伤津,汗多液亏,而身热口噤,头摇直视,抽搐反张,斯风自内作,即有汗为柔痉也。是则风有内外,病有虚实。外来者,宜散宜清,内作者,宜柔宜补。宜清宜散者,用小续命汤加减;宜柔宜补者,用复脉汤加堿。此为治痉之权衡,明理者裁之。

中暑条辨第十

中暑过汗,肢冷脉微,息淹神疲,状如欲脱,小便黄赤,此湿留气脱。宜用归祗建中汤,加赤芩、车前滑石萆薢等味,护阳利湿也。

汗多肢冷,脉微神倦,气脱之象已着,但小便黄赤,则湿热内蕴之形昭然。故用归祗建中护阳气,合车前,赤芩、滑石、萆薢清湿热,庶得邪正两清之妙,若一路扶补,则湿热愈盛,镇之可也。

中暑条辨第十一

中暑汗之清之,旬外不解,渐致神迷,默默不知饮食,面反淡,肢反冷,脉微如丝,身僵如死,此邪入厥阳,与血沉混。宜用吴又可三甲散柴胡僵蚕、广郁金、鲜菖蒲连翘心、元参心、紫雪丹等味,从血透表也。

此邪热入络,与血混淆,非清凉攻泻可解。故宜土炒山甲、醋炒鳖甲,酒浸地鳖虫,俾潜窜入络,以攻隐伏之邪合柴胡、僵蚕、紫雪丹,疏透宣宜泄,由内达表。用得其宜可救万一,否则几无法矣。

相关文章
 石杉属
 湿、火证类
 乌药散(《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早年分离性创伤的人的亲密关系手则
 有关宫外孕
 中药斗谱的编排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