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脉理求真:濡脉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濡则虚软少力,www.med126.com/hushi/应指虚细,如絮浮水,轻手乍来,重手乍去。凡虚微细弱,皆属濡类。不似虚脉之脉大无力,微脉之微细如丝,弱脉之沉细软弱也。(语出张璐。又濒湖体状诗曰∶濡形浮脉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相类诗曰∶浮而柔细知是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www.med126.com/pharm/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注曰∶浮细如绵曰濡,浮而极细如绝曰微,沉细如绵曰弱,沉而极细不断曰细。)濡为胃气不充。凡内伤泄泻自汗喘乏,多有是脉。张璐、士材论极精明,谓其治宜峻补。不似阴虚脱血,纯见细数弦强,欲求濡弱,绝不可得也。盖濡脉之浮软,与虚脉相类;但虚则浮大,而濡则弱小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在沉分,濡在浮分也。濡脉之软弱,与微脉相类;但微则欲绝,而濡则力微也。濡脉之无力,与散脉相似;但散则从大而按之则无,濡则从小而渐至无力也。夫从小而渐至无力,气虽不充,血犹未败;从大而按之即无,则气无所统,血已伤残,阴阳离散,将何所恃而可望其生乎。由斯言之,则濡与散,不啻天渊矣。所以濡脉多责胃气不充,或外感阴湿。故治宜温补而不可用伤残之药耳。(李士材曰∶濡脉者,浮小而软也。)

相关文章
 漏睛脓出歌
 期类
 摄生要言
 五十九、妇人产胎
 易筋经
 寻找二手的山东康维公司出产的人体经络特性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