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jt叔叔对五和六的讲解,感受颇多:
“中国人推衍八卦,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照理说中国人习惯的表记法是是一种阳爻、阴爻、阳爻、阴爻……一种类似101010二进制的计算机表记法,可是呢,当我们要把四象推成八卦的时候,发现:不对,人的身体,用八卦一路表记上去好像不对劲!也就是,人体做了一件八卦没有做的事情。然后在核对这件事情的时候,发现说:哦!原来,阴、阳是一正一反,一路「正跟反」、「正跟反」那样子分化下去,人会散掉。「正」跟「反」中间必需有一个正反相合的接点,要使阴阳调和,还要有一个「调和力」!所以呢,在四象变成八卦以前,就发现「太阳」跟「少阳」之外必需加一个「阳明」,然后「太阴」跟「少阴」之外要加一个「厥阴」,有「正力」跟「反力」跟「调和力」三者,才能让这个结构稳固不散。”
但是中国的古智慧在概念用词上很迷糊而且一个词用到很多地方,初学者很容易晕。不知道指代的是哪个成面?
形而上的
伤寒六经(太阳、阳明...)的气运行而成形而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那么六经的气运行在五行后天成形之上;
那么五运中的(金木水火土)又指代的哪个成面呢?五运六气讲天为五运(金木水火土)地有六气(少阴君火司天 阳明燥金在泉...)这个不仅把五放在六气之上又和《内经》上:“天以六为节,地为五为制。”不同。
《内经》讲:“天以六为节,地为五为制”,天干地支确是:十天干2个五,十二地支为2个六。
先有五还是先有六?上面是五还是六?
所以我真是晕了。请教各位前辈!感谢赐教!
[
本帖最后由 aimforever 于 2008/3/26 15:27 编辑 www.med126.com/kuaiji/]
-----------个人见解,你可以不同意
首先,本人认为人体的形成是先有气后有器,你可以不必太在意数字的问题。
气这个东西不大容易感觉,能看到就更不易了。
人体的构造接近于先天八卦,因为地轴以前是直的,状态和现在完全不同。
其次,五运的状态是指阳气从生长到衰落的曲线状态,金木水火土只是指代,气的生长生发是木等等,从盛到衰,
作为天气比较容易转换,而作为地还有后滞反应。
天干和地支要看放在哪里理解了,千万不要局限于数字的个数。
千年以来总免不了各种误解和个人的发挥的积累,希望你可以直捣黄龙,抓住气的理解,一切便可迎刃而解,站在最简单最高处察看,一切的一切皆只是变着花样的重复。
不止我的话是否对你有用,谢谢!
-----------感谢解答,
但是气是六气还是五气呢?
还是六气运行出五种不同的状态?
-----------“形而上的伤寒六经(太阳、阳明...)的气运行而成形而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那么六经的气运行在五行后天成形之上;
那么五运中的(金木水火土)又指代的哪个成面呢?五运六气讲天为五运(金木水火土)地有六气(少阴君火司天 阳明燥金在泉...)这个不仅把五放在六气之上又和《内经》上:“天以六为节,地为五为制。”不同。
《内经》讲:“天以六为节,地为五为制”,天干地支确是:十天干2个五,十二地支为2个六。
先有五还是先有六?上面是五还是六?”
首先,向楼主致敬,楼主确实是学习了。
其次来分析下这些话,
“形而上的伤寒六经(太阳、阳明...)的气运行而成形而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这句话不对。对于六经和五行比较,这是两种气运动划分的方式不同,两者都包括形上和形下,无所谓谁先谁后。包括阴阳,都只是人为划分的概念,都只是中医的认识方法模型而已。
“五运六气讲天为五运(金木水火土)地有六气(少阴君火司天 阳明燥金在泉...)这个不仅把五放在六气之上又和《内经》上:“天以六为节,地为五为制。”不同。”这个不但是同,而且是大同。您可以仔细看看您引这句引文的出处,《素问.天元纪大论》全篇。如果还是有点不明白,就想一想“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的道理。
最后,回答,后面的问题,您仔细看《素问.天元纪大论》,里面写的清楚。前面的问题,您被名相迷惑了。
-----------感谢版主回复
刚入中医之门,所见多而乱,没有领悟,多思痛苦不得
“对于六经和五行比较,这是两种气运动划分的方式不同”
是否六经是按能量多少分?五行按能量处于的状态分?
书籍多理论和术语黑话,能否有高人脱离书本讲明道理,感谢感谢!
-----------希望以下的經文及註釋對你會有所幫助: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欬嗽。
【 王冰曰:四時之氣,土雖寄王,原其所主,則濕屬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五氣也。五氣,謂喜怒悲憂恐,然是五氣,更傷五臟之和氣矣。喜怒之所生,皆生於氣,故云喜怒傷氣。寒暑之所勝,皆傷於形,故云寒暑傷形。近取舉凡則如斯矣。細而言者,則熱傷於氣,寒傷於形,怒則氣上,喜則氣下,故暴卒氣上則傷陰,暴卒氣下則傷陽。厥,氣逆也,逆氣上行,滿於經絡,則神氣浮越,去離形骸矣。《靈樞經》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然喜怒不恆,寒暑過度,天真之氣,何可長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言傷寒傷暑亦如是。夫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最為殺厲之氣,中而即病,故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故養生者,必慎傷於邪也。風中於表則內應於肝,肝氣乘脾,故飧泄。生氣通天論云: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暑已甚,秋熱復壯,兩熱相攻,故為痎瘧。秋濕既多,冬水復王,水濕相得,肺氣又衰,故冬寒甚則為嗽。】
【 馬蒔曰:此承上文言六氣所傷,而合內傷外感者以悉推之也。夫寒暑燥濕風,皆能有所傷矣,然是寒暑燥濕風,乃天之所生也,天有春夏秋冬之四時,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以生長收藏,而寒暑燥濕風之六氣從茲而生焉。蓋春屬木主生,而風之所以生也。夏屬火主長,而暑之所以生也。長夏屬土主化,而濕之所以生也。秋屬金主收,而燥之所以生也。冬屬水主藏,而寒之所以生也。人有肝心脾肺腎之五臟,以化五臟之氣,而喜怒悲憂恐之五志,從茲而生焉。蓋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也。故喜怒之所生者,皆生於吾人之節,則喜怒不節,遂能傷吾人之氣也,舉喜怒而凡思憂恐可知矣。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者是也。寒暑之所勝者,皆勝於形,則寒暑能傷吾人之形也,舉寒暑而凡燥濕風可推矣。如上文風勝則動五句是也。上文言寒傷形,熱傷氣,而此皆言傷形者,蓋彼乃析而言之,以寒形屬陰,熱氣屬陽,此乃統而言之,則形可以兼氣也。不惟是也,暴怒者,猝暴而怒也,肝在志為怒,舉痛論言怒則氣上,則暴怒者氣皆并於上,而營氣不能下生矣。暴喜者,猝暴而喜也,心在志為喜,舉痛論言喜則氣緩,則暴喜者氣為之緩,無所主持,而衛氣不能外達矣。正以怒之過者,氣必厥逆上行,而其喜之過者,脈必因暴而滿,均足以有傷也。故知喜怒不節,寒暑過度者,其生乃不固耳。何以見寒暑不可過度也?蓋時之屬陰者,而復感於寒,則重陰必陽,熱證乃作。時之屬陽者,而復感於熱,則重陽必陰,寒病乃生。試觀冬傷於寒,寒毒藏於肌膚,至春當為溫病。春傷於風,風氣通於肝,肝邪有餘,來侮脾土,留連至夏,當為飧泄之證。夏傷於暑,暑汗不出,至秋凉風相薄,而為寒熱往來之瘧。秋傷於濕,則濕蒸而為熱,熱者火也,火乘肺金而至冬,寒與熱搏,當為欬嗽之證。故即春夏之病,則重陽必陰之義可識矣;即秋冬之病,則重陰必陽之義可識矣。】
【 張志聰曰:天之十干,化
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故在地為水,在天為寒;在地為火,在天為暑;在地為金,在天為燥;在地為土,在天為濕;在地為木,在天為風。天有四時五行之生長收藏,而化生陰陽之六氣也。此言天之四時五行,成象成形者,而應乎陰陽也。化五氣者,化五行之氣也,以五氣而生五臟之志也。此言人之五臟,化生五氣五志,有形無形者,而應乎陰陽也。喜怒由內發,故傷陰陽之氣。外yin之邪,由皮毛而入於肌絡臟腑,故寒暑傷形。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喜屬陽而怒屬陰也。是以卒暴而怒,則有傷於陰矣;卒暴而喜,則有傷於陽矣。陰陽之氣,厥逆上行,則五臟之氣,滿於脈而離脫於真臟之形矣。此言寒暑傷在外形,身之陰陽,喜怒傷於內臟,氣之陰陽也。若喜怒不恆,寒暑過度,則表裏陰陽俱損,生何可以固久乎?此總結上章之意也。又言天有四時之寒暑,人有五氣之陰陽,合而論之,在天陰陽之邪,又由吾人之陰陽氣化也。是以受天之陰邪而必陽,受陽邪而必陰。秋冬,時之陰也,寒濕,氣之陰也。冬傷寒,秋傷濕,謂之重陰。冬傷寒而春必溫,秋傷濕而冬欬嗽,乃重陰而變陽病也。春夏,時之陽也;風暑,氣之陽也。春傷風而夏傷暑,謂之重陽。春傷風而夏病飧泄,夏傷暑而秋病痎瘧,乃重陽而變陰病也。夫寒邪伏藏,春時陽氣外出,化寒而為溫熱也。暑氣伏藏,秋時陰氣外出,化熱而為陰瘧也。此天之陰陽,又由吾身之陰陽而變化也。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故變為飧泄之陰病矣。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變為欬嗽之陽證矣。此四時之陰陽,又由吾身之陰陽而升降也。王子芳曰:四時之氣,總屬寒暑之往來,五志內傷,亦歸重於陰陽之二氣,故下文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本神篇曰: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是以五行五氣論陰陽可也,以寒暑喜怒論陰陽亦可也。若膠執文字,以論陰陽則固矣。此篇論天之四時五行,合人之五臟五氣,是以有言天節,有言人節,有分而論者,有合而論者,故曰者引生氣篇之文以證明之也。】
【黃元御】风胜则动摇,热胜则胕肿,燥胜则干枯,寒胜则虚浮,湿胜则濡泻,五脏之化五气,偏胜则然也。天有四时,分应五行,木生、火长、土化、金收、水藏。生则生风,长则生暑,化则生湿,收则生燥,藏则生寒,是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也。人有五脏,化为五气,肝风、心暑、脾湿、肺燥、肾寒。风则生怒,暑则生喜,湿则生忧,燥则生悲,寒则生恐,是寒暑燥湿风,以生喜怒忧悲恐也。故喜怒则内伤乎气,寒暑则外伤其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形气伤损,生乃不固。故曰:冬伤于寒,相火失藏,内热蓄积,春必病温。春伤于风,生气不达,陷而克土,夏生飧泄,夏伤于暑,寒随窍入,风闭皮毛,秋必痎疟。秋伤于湿,肺胃不降,寒气外敛,冬生
咳嗽。此缘五情、六气、表里皆伤之故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诸义,详见生气通天论中。
-----------
想一想“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的道理。
我的理解:
天气、地气本是一气,升降往复、变变化化、无限循环而已。
但得一双慧眼,任你72变。千变万化,原本还是那只猴子。猴子变化再多,终归未能跳出如来佛的
手掌心。
五运六气讲天为五运(金木水火土)地有六气(少阴君火司天 阳明燥金在泉...)
六气:五行各一,火分君相。
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应叫六运六气才对。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办法。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4/7 09:42 编辑 www.med126.com/sanji/]
-----------按照内经,君火主神不主运哦。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一句,描绘的应该就是一幅太极图了(见附图1)
画好这张图后,我想起了小阳旦汤(
桂枝汤)的“旦”字,不也就是这个图吗,
桂枝汤为群方之祖,也许是因此而起吧。
另附2张图片是网上找到的。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4/10 10:23 编辑 www.med126.com/zhuyuan/]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