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关于《伤寒论》的几个稀见版本的特点比较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敦煌本伤寒论》
    1.(敦煌本伤寒论》的发现,无疑地对研究和校勘《伤寒论》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敦煌本伤寒论》的抄写年代较早.而且在一千余年中,也未再发现与《敦煌本伤寒论》相同的版本,因此可以说《敦煌本伤寒论》是一部独立的《伤寒论》版本,其价值不言而喻。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封洞时间,多数学者考证认为在西夏时代,而他的发现距今仅一百年,且对《敦煌本伤寒论》的研究也仅仅是近五十年的事,真真研究并获得成果还是近二十年的事.因此元明清研究《伤寒论》的诸多名家均未见到《敦煌本伤寒沦》,所以研究《敦煌本伤寒论》可以澄清元明清诸多学者是似而非模糊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研究《伤寒论》较元明清学者多了一份史料,其观点又多了一份有力证据,当然论点也就较为明确了。
    2.现将《教煌本伤寒论·辨脉法》残卷之一((S-202)与《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宋本伤寒论》对照,可以发现有如下四条,即:
    ①嗫嗫如吹榆英,名曰数。
  ②跌脉微涩,少阴反坚,微即下逆,(涩)则燥烦.少阴紧者,便即为难,汗出在头,谷气为下。便难者,愈微溏,不令汗出,甚者遂不得便.烦逆奥鸣,上竭下虚,不得复通。
    ③脉虚而不吐、下、发汗,其面反有热,令色欲解,不能汗出,其身必痒。
    ④跌阳脉浮而微,浮则为虚,微则汗出。
    《金匮玉函经》中有,而《注解伤寒论》和《宋本伤寒论》则无,表明过去有人提出陈世杰重刻的《金匮玉函经》是清代人伪作的观点,是不足信的”(陈可冀语),同样澄清了《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早期传本。
    二、《康平本伤寒论》
    1.《康平本伤寒论》为一卷十二篇,不分卷,与《宋本伤寒论》相对照,缺少《辨脉法》、《平脉法》两篇及“可”与“不可”诸篇等,两者的条文顺序和内容及数目也基本相同(《康平本伤寒论》中的59条、60条、61条置于80条下)。《康平本伤寒论》的体例是“方证同条”,与《宋本伤寒论》相同,不同于《金医玉函经》和《高继冲本伤寒论》的“前论后方”体例。《康平本伤寒论》无“可”与“不可”诸篇,说明《康平本伤寒论》更接近《伤寒论》的原型版本,因为肠可”与“不可”诸篇皆为王叔和重新归纳、排列、整理的《伤寒论》条文。
    鉴于《康平本伤寒论》在校勘《伤寒论》上的价值和意义,钱超尘先生感叹说:“这两个传本(指《康治本》和《康平本》)绝不是伪本,而是金声玉振、价值连城的传本”。(《伤寒论文献通考》).洪贯之先生说:“本书价值且在《宋本》之上(洪跋)。陆渊雷先生说:“《伤寒论》传世诸本,以予所见所闻,当以《康平本》为最善尔"(陆序)。难得叶橘泉先生赞叹说:“骤得是书,如获至宝而惊喜不寐”。
    三、《高继冲本伤寒论》
    1 《高继冲本伤寒论》的编排体例,是“前论后方”,此与《金匮玉函经》相同。《高继冲本伤寒论》“前论后方”是原固有的,抑或经王怀隐等人“校勘编类”?还得进一步探索。我认为《高继冲本伤寒论》的“前论后方”的体例是经王怀隐等人“编录”的,何以见得?《太平圣惠方》以方剂为主收编.其体例每部以隋太医令巢元方《病源总记》分冠其首,而方药次之,成一百卷”(《宋史·王怀隐传》),根据总的编写体例,王怀隐等人完全有可能将《高继冲本伤寒论》的“方证同条”改为“前论后方”,方一与《太平圣惠方》总体例合拍,是其一。其二,《太平圣惠方》在“编类”时,又改变了《伤寒论》各方的服用方法.其附方共有50首,其中27首方的服用方法宙同:“以水一中盏,入生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温)服”。另18首方药的服用方法亦雷同:“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另4首方《宋本伤寒论》无。具有明显的修改痕迹。因此我认为《高继冲本伤寒论》原体例是“方证同条”,收编入《太平圣惠方》时,经王怀隐等人“编录”成“前论后方”的体例。
    2.根据钱超尘先生考证:《高继冲本伤寒论》属干王怀隐等编录进去的内容共有四部分,即《伤寒叙论》、《伤寒受病日数次第
病证》、《辨伤寒热病两感证候》、《辨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其余二十一部分,都是《高氏本》所固有的”(《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伤寒叙论》内容主要摘抄《诸病源候总论》和《千金要方》,符合每部以隋太医令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冠其首”的体例。同样《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的内容主要摘抄《诸病源候总论》和《素问·热论》。《辨伤寒热病两感证侯》的内容主要摘抄《诸病源候总论》和《素间问·热论》。《辨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的内容主要摘抄《诸病源候总论》、《灵枢》、《伤寒例》和《辨脉》.
    诚然钱超尘先生考证是正确的,其余21部分都是《高氏本》所固有的,那么这21部分内容与《伤寒论》各版本,特别是《宋本伤寒论》,又有何异同呢?《高继冲本伤寒论》六经条文计有126条(太阳病 36条,阳明病39条,少阳病6条,太阴病7条,少阴病25条,脓阴病”条)。较《宋本伤寒论》398条明显减少,但《高继冲本伤寒论》每条下几乎都有治疗方剂,而《宋本伤寒论》有些条文下无方.
因此《高继冲本伤寒论》在临床应用价值不可低估,更何况《高继冲本伤寒论》中有些条文,《宋本伤寒论》则缺佚。现在列于下,以供参考和研究之用。
    ①伤寒六日,烦满而囊缩,此则毒气在脏,可下而愈,宜小承气汤。(《辨脓阴病形证》)
    ②凡积热在脏,不宜发汗,汗则必吐.口中烂,生疮。(《辨不可发汗形证》)
    ③伤寒,胸满.痰逆,干呕,热嗽.及肺壅唾脓等,宜吐之。(《辨可吐形证》)
    ①诸虚羸,不可吐之、(《辨不可吐形证》)
    ⑤新产者,不可吐之。(《辨不可吐形证》)
    ⑥病者恶寒,而不欲近衣,不叮吐之。(《辨不可吐形证》)
    ⑦凡下利后,下部中痛.当温之.宜炒枳实.若熬盐等熨之(《辨可火形证》)
    ⑧若呕吐,热在膈上思水者,与五苓散,即可饮水也。(《辨可水形证》)
    ⑧大法,冬宜热药。(《辨可温形证》)
    ⑩下利不食者,当宜温之。(《辨可温形证》)
    11、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止。(《辨可温形证》)
    12下利,脉浮大者,此皆为虚.宜温之。(《辨可温形证》)
    13凡脉浮革者,自腹鸣,若渴之,与水者.必哕.宜温之。(《辨可溢形证》)
    上列13条,其中12条为“可”、“不可”中(《高继冲本伤寒论》“可”与“不可”共95条),《宋本伤寒论》虽无.但散见于《金匮玉函经》,或见于《唐本伤寒论》,是否就是《宋本伤寒论》缺佚?抑或《宋本伤寒论》早期底本本就没有?现在尚无足够的资料文献可供稽查佐证。
    3.高继冲本伤寒论》中有“三方一法”,而《宋本伤寒沦》有方名而无药物组成.他们是:
    ①神丹丸方:
    朱砂一两。研细,水飞过 附子一两半.炮裂.去皮脐 川乌头一两半,炮裂,去皮脐 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 赤茯苓一两.人参一两,去芦头
    上件药,捣罗为末,练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生姜汤下五丸。良久,吃粥一盏之,以得汗为度。
    ②甘遂散方,一名水导散:
    甘遂半两,煨令微黄 白芷半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温水调服。
    ③六味青散方:
    乌头一两.炮裂.去皮脐 桔梗一两.去芦头 白术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 防风一两.去芦头 细辛一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以生姜汤调服。服药后食顷,不汗出者,饮稀粥一盏以发之,暖理汗出,(上)执(下)水可也,勿令流漓汗出。若汗大出不止者,温温粉之。如未得汗者,当更服之,以得汗为度。
    ④蒸法出汗:
    白以薪火烧地,良久,扫去火,微用水洒地,取蚕沙叶、柏叶、糠及麦麸等,皆可用之,铺着地上,令厚二三寸。布席卧,上盖夜,以汗出为度。不得过热,当审细消息。汗少,周身便佳.汗不止,后以粉,粉之,勿令汗出过多也。
    上述的神丹丸和甘遂散方药不但《宋本伤寒论》缺佚,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亦未见到,故出现注解“神丹者,发汗之药也;甘遂者,下药也.”之误。《高继冲本伤寒论》不仅记载了原方组成,而保留了相应的条文,可供校勘《伤寒论》参考.

以上是海陵李顺保同志的研究观点,我看有价值,特贴出供大家参考。

[ 本帖最后由 湘山牧童 于 2010/4/18 12:38 编辑 www.med126.com]
-----------还真没收录过[敦煌本伤寒论],不知楼主有没有电子书可提供学习。至于宋本之前也理应提一下[唐本]------即[千金翼方],此钱教授曾出书单独注释过的,也顺多谢一下中医训沽的同志们了。
-----------如果需要,我发给你吧。
-----------牧童兄,能否也发一份给我学习。邮件地址gan_ty@sina。com ,多谢!
-----------哥们儿也需要一本,先谢过了。邮箱:wopcpa@163。com
-----------兄台方便的话是否给在下也发一本啊,让在下你学习学习啊。谢谢了   dsqgkstt@163。com
-----------还有没有啊,我也要个kelemyh@163。com,谢谢!
-----------兄台方便的话是否给在下也发一本啊,让在下也学习学习啊。shaohongbin6803@163。com

-----------呵呵,能不能顺便也给我发一下啊,lwf97531@hotmail。com
-----------这个版本那里可以找的到啊,好像都没有。谁有啊,给我发个yongliai1228@163。com
相关文章
 清肝汤(《医学入门》卷八。)
 卷十六
 太和散(《袖珍小儿》卷八)
 第一节 鼻骨骨折(fracture of nasal bone
 血余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桃白皮散(《圣惠》卷九十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