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数穷天地,预测贯古今,演纪寻元推太乙,即可知晓天变灾异,疾疫流行和古今治乱,但国之利器不可随便示人,历朝历代都明令严禁民间习用,大道遂隐而知之者寡,非通三才之道,得往圣之心而德才兼备之人,万万不可轻传。 自汉灵帝刘宏开始执政的建宁纪元以来的二十一年间,恰值天道运行在太乙五元六纪的第五纪壬子元,寒气主事,太乙式局连续几年间隔出现无天无地无人之算,主天变灾异,中原大地伤寒疫病流行,其间共爆发了七次伤寒春温大疫。死者极重,故仲景有“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宁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之叹!从而撰著了垂训千古的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在救时弊的同时,为天下中医立法。 解读《伤寒论》条文的关键,是要熟悉仲景的临证思路和诊治疾病的方法,并要明白三阳三阴的实质,以及掌握六病的传变顺序,因为条文反应的是疾病本质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每一条大论都是来源于临床实际,但又高于临床本身,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临床实践中的高度结合与统一,但是在今本《伤寒论》中,由于历代传抄之误,在个别条文中将张仲景的原文和王叔和的批语混杂在一起,使人阅读时条理不清,杂乱无序,极易产生误读而违背圣意,就以太阳病篇的第二十三条为例,张仲景的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自调,日二三度发,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当痒,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此段条文一气呵成,前后连贯,有条不紊,其诊治过程活脱脱地跃然于纸上,宛如师在身侧,王叔和在整理仲景遗著时,在原文的“日二三度发”之后加注了批语“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为未欲解也”。王叔和之所以对原文加以注释,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理解大论。但传抄者不加分别。将原文和注语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对经文的理解,是后人之过,非王叔和所为。《伤寒论》以三阳三阴六病统万病,为天下中医立法,开创中医辨病证而论治之道,太阳病是六病分类之一,是六病之中的最重要部分,因太阳主表,其覆盖面最大,司人身的整个头项和背部,按六病分类原则,太阳病分太阳伤寒8/4和太阳中风3/8二大部分,各有其固定的脏腑定位,各自在传变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证,太阳伤寒8/4有时也简称其伤寒,太阳伤寒是太阳病的分类名称,既可以是外感病也可以是内伤病,它在人身的部位是固定的,其最典型的症状是“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而无汗”麻黄汤是其主方,而太阳中风3/8也是太阳病的分类名称,有时也可称太阳病3/8或中风3/8,其典型症状是“头项强痛,发热汗出而恶风”桂枝汤是其主方,本条所述的太阳病是指太阳病3/8,太阳病3/8得之八九日以传太阳伤寒8/4和太阳中风3/8为常,“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是太阳3/8病证,“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是太阳伤寒8/4病证,“其人不呕,清便自调”知病证传变已过三阴而不在里,又回到太阳8/4和太阳3/8之表,但太阳病经过八九日的传变,在入里过程中化热明显,王叔和称其“面反有热色者”,而内热因太阳表闭不得外泄,故“身必当痒”,因病证涉及太阳伤寒8/4和太阳中风3/8,故既不能单用桂枝汤以解太阳3/8之邪,也不能单用麻黄汤以解太阳8/4之邪,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而治之,凡病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故王叔和批语称其是“阴阳俱虚”,本条是合方治疗疾病的方法论,遵而用之不但可以治疗太阳外感之疾,而且可以治疗太阳内伤之患,只要“观其病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了。 仲景以伤寒立论开创了三阳三阴辨病证论治之道,但时至今日,你知道麻黄汤能治太阳伤寒8/4的道理吗?因为华佗有言“胆虚则伤寒”,而胆与肝为表里,胆虚则肝亦虚,以经方配伍和治病原则,虚则补其母,肝之母是肾,肝虚则用辛味的药以补之,故用麻桂之辛以补肝胆之虚,再用苦杏仁与炙甘草两味药苦甘结合入肾化咸,以生津液而汗出。学医得先明理,而明理就得悟道,只有达道才能堪传妙道,而道道皆通,只有自医才能又复医人,而医医不已。 |
术数穷天地,预测贯古今,演纪寻元推太乙,即可知晓天变灾异,疾疫流行和古今治乱,但国之利器不可随便示人,历朝历代都明令严禁民间习用,大道遂隐而知之者寡,非通三才之道,得往圣之心而德才兼备之人,万万不可轻传。 自汉灵帝刘宏开始执政的建宁纪元以来的二十一年间,恰值天道运行在太乙五元六纪的第五纪壬子元,寒气主事,太乙式局连续几年间隔出现无天无地无人之算,主天变灾异,中原大地伤寒疫病流行,其间共爆发了七次伤寒春温大疫。死者极重,故仲景有“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宁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之叹!从而撰著了垂训千古的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在救时弊的同时,为天下中医立法。 解读《伤寒论》条文的关键,是要熟悉仲景的临证思路和诊治疾病的方法,并要明白三阳三阴的实质,以及掌握六病的传变顺序,因为条文反应的是疾病本质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每一条大论都是来源于临床实际,但又高于临床本身,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临床实践中的高度结合与统一,但是在今本《伤寒论》中,由于历代传抄之误,在个别条文中将张仲景的原文和王叔和的批语混杂在一起,使人阅读时条理不清,杂乱无序,极易产生误读而违背圣意,就以太阳病篇的第二十三条为例,张仲景的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自调,日二三度发,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当痒,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此段条文一气呵成,前后连贯,有条不紊,其诊治过程活脱脱地跃然于纸上,宛如师在身侧,王叔和在整理仲景遗著时,在原文的“日二三度发”之后加注了批语“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为未欲解也”。王叔和之所以对原文加以注释,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理解大论。但传抄者不加分别。将原文和注语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对经文的理解,是后人之过,非王叔和所为。《伤寒论》以三阳三阴六病统万病,为天下中医立法,开创中医辨病证而论治之道,太阳病是六病分类之一,是六病之中的最重要部分,因太阳主表,其覆盖面最大,司人身的整个头项和背部,按六病分类原则,太阳病分太阳伤寒8/4和太阳中风3/8二大部分,各有其固定的脏腑定位,各自在传变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证,太阳伤寒8/4有时也简称其伤寒,太阳伤寒是太阳病的分类名称,既可以是外感病也可以是内伤病,它在人身的部位是固定的,其最典型的症状是“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而无汗”麻黄汤是其主方,而太阳中风3/8也是太阳病的分类名称,有时也可称太阳病3/8或中风3/8,其典型症状是“头项强痛,发热汗出而恶风”桂枝汤是其主方,本条所述的太阳病是指太阳病3/8,太阳病3/8得之八九日以传太阳伤寒8/4和太阳中风3/8为常,“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是太阳3/8病证,“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是太阳伤寒8/4病证,“其人不呕,清便自调”知病证传变已过三阴而不在里,又回到太阳8/4和太阳3/8之表,但太阳病经过八九日的传变,在入里过程中化热明显,王叔和称其“面反有热色者”,而内热因太阳表闭不得外泄,故“身必当痒”,因病证涉及太阳伤寒8/4和太阳中风3/8,故既不能单用桂枝汤以解太阳3/8之邪,也不能单用麻黄汤以解太阳8/4之邪,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而治之,凡病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故王叔和批语称其是“阴阳俱虚”,本条是合方治疗疾病的方法论,遵而用之不但可以治疗太阳外感之疾,而且可以治疗太阳内伤之患,只要“观其病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了。 仲景以伤寒立论开创了三阳三阴辨病证论治之道,但时至今日,你知道麻黄汤能治太阳伤寒8/4的道理吗?因为华佗有言“胆虚则伤寒”,而胆与肝为表里,胆虚则肝亦虚,以经方配伍和治病原则,虚则补其母,肝之母是肾,肝虚则用辛味的药以补之,故用麻桂之辛以补肝胆之虚,再用苦杏仁与炙甘草两味药苦甘结合入肾化咸,以生津液而汗出。学医得先明理,而明理就得悟道,只有达道才能堪传妙道,而道道皆通,只有自医才能又复医人,而医医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