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针灸拔罐:重闻《灵枢》上守神(转贴)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重温《灵枢》上守神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09-01-1-1 第4版
作者:张吉(北京中医药大学)

  最近给北京中医大学举办的“国际针灸技法演示及临床学术研讨会”做“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演示,受到中外学者的欢迎,会后深有感触。看当今学者对古代针法非常重视,于是重温了《灵枢经·九针十二原》中有关针法的论述。
  “九针十二原”是《灵枢经》开宗明义第一篇,有人称这篇针法是针法的总纲,因而对后世影响很大,今将针法主要内容回顾一下。原文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小针”是指本文中所说的九种针具之一,即现在常用之毫针。毫针最常用而且非常重要,其重要和微妙之处,说起来容易,但若要掌握它的精微深奥之处,就不那么容易了。“粗”即粗工,指一般医生;“上”指高明的医生。粗工只能拘谨地观察病人的外在形体表现,但是技术高明的医生,不但看外表而且能看到实质,这就要掌握经脉之“神”,即经脉之气的往来盛衰变化,因此,叫“上守神”。
  经脉之神是什么样的呢?是“神乎神”。前者的“神”指脉神,后者的“神”指脉气的动态如神,所谓“变化莫测之谓神”,即经脉之动态可以会意,但难于掌握。那么,脉之神该如何掌握和观察呢?只能从穴位中经脉之气的往来盛衰来观察,因而叫“客在门”。“门”即穴位(孔穴),它是经气通于体表的孔道,如果没有详细观察孔穴经气盛衰变化,怎样知道疾病的原因呢?腧穴的脉气又如何观察呢?“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孔,空中之机,清静而微”,说明只有上工才能掌握穴位中经气之动态变化和往来的时机。况且其脉气变化是极其清静的,必须虚心静气,才能观察到其气之来至清无浊,至静无躁,极其纯真而清静。只有感觉到经脉之气的动态变化、往来顺逆才能行针法。
  补泻针法的最基本要求是“刺之微,在速迟”,即其微妙之处在于手法的快慢。刺法要与经脉之气的流动快慢相一致,动静往来要合拍,所以下文又说:“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者,叩之不发。”这就要求补泻手法要与气之往来相一致,该补该泻,不可耽误片刻,不能差之毫厘,要恰到好处。补泻手法要求极高,如果该补不补,该泻不泻,就如同箭已扣在弓弦上,该叩板机而未发,这就叫“叩之不发”。正确补泻就是随其经脉之气的往来“迎而夺之,追而济之”,即迎其邪气之来,在脉气盛时行泻法而泻邪气,随其经脉之气去而进针行补法以补正气。故下文说:“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即用泻法迎其邪气之来而泻之,邪气怎么会不由盛而转弱呢?相反,随其经脉之气去而进针,针与去势相顺,补其不足,怎么会不令正气转强呢?若要达到迎随补泻的目的,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必须细心观察和耐心体会,才能逐渐掌握其微妙。
  每当读此段经文,感触颇深。当今之时,还有几人这样讲究针法?这种针法不仅仅是要求酸麻胀痛、循经感传的反应,而且包括调经脉之气和调神。余每当针灸时,总要问病人的感受,体会手下的感觉。在针入皮下得到酸麻胀痛之后,再进行提插或捻转,病人感觉到似乎有气流动。在作“烧山火,透天凉”时,多数病人有气游行的感觉。作“烧山火”时,先浅后深,重按轻提,即力量大、速度快地紧按,使针深入,使体表或上层之阳入于中,这就是《难经》所说的“取气于卫”使阳气深入而达到补阳的目的;轻按或慢提,即用力小、速度慢,从而使深层之阳不上来。反复作九阳之数,三入三出,使阳蓄积于深层,所以感觉针下热,即所谓“烧山火”,有热乎乎的感觉。透天凉的针法相反,是先深后浅,用六阴之数,三出三入,其手法是紧提(重提)、慢按(轻按),使阴气出。重提是使深层之阴气出,即《难经》所说“从荣置气”,从深层将阴气推出,出现冷冰冰的感觉。这些针刺手法带着气的变化,从深浅层次、阳气阴气上下出入的变化,而有位置的转化。此种冷热感觉绝非空谈,余每遇有此适应证患者,经常施行此手法,其效果一般较明显。针刺调神、针刺导气的手法,后世医家施行的也很多。在《金针赋》中提出多种调气法、催气法。如《金针赋》中说:“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然后提至人部(中部),要想使气上行,将针右捻”为泻法,使阴气出为泻,也就是《标幽赋》所说“迎夺右而泻凉”;“欲气下行,将针左捻”为补法,也就是《标幽赋》所说“随而济之而补暖”,所谓左捻右捻都是调气之法,其原则是阳气下为补,阴气上为泻。暖与冷的机制,全在气之运行,在于调经脉之气。
  另外,在针刺后,经脉之气的传导如被关节阻滞,则用过关节的催气法,即飞经走气四法,如“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探穴,赤凤迎源”,还有治疗八法,都是调气、催气之法,使气通过关节而达到病所。因此针刺的作用,离不开气。余每次行针时,针入皮肤得气后,针下有沉重感,再行上下提插,或左右捻转之法,如子午捣臼或龙虎交战之法,引导阴阳之气运行,左右之气补泻,以达到阴阳调和、补泻兼施,这些均属于调气之法,所以针感特明显,有时病人会说“可以了!”“经脉已通了!”至于“迎而夺之,随而济之”的迎随法,按其经脉之气的运行方向行针,其针感也很明显,如补“合谷穴”针峰向上臂是随而济之,其针感可到上肩或颈项部,用此法治疗颈椎痛、肩周炎疗效明显,但尚未达到“迎之随之,以意和之”的程度,对此余尚在不断探究之中。但望针灸同道,千万不要忘记手法,丢掉了针刺手法就丢掉了针刺的精髓,也就是丢掉了“针刺之神”,望同道戒之戒之!
相关文章
 六神丹(《局方》卷十)
 三七先生你好
 驱虫剂(中药)
 提要
 巧用姜丝解烦恼
 子悬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