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24味致瘀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分析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焦一鸣 王放 金凌等

--------------------------------------------------------------------------------

关键词:致瘀药 性味 归经 功效
    有关23味致瘀药我们已作了初步探讨,本文在此将其性味、归经与功效作一归纳分析,以期能找出某些规律。
    方法我们将收集到的23味致瘀药,根据《中药学》中所示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分别归纳讨论。其中地黄分出生地熟地白茅花我们只查及到其性、味,而未了解到其归经,故将其归于白茅根中,所以本文共归纳有24味致瘀药。为便于讨论,将性微寒药归于寒性药,性微温药归为温性药。
    结果与分析
    一、药性
    本资料中,属寒性药有9味(生地、龙骨白芨茅花槐花地榆侧柏叶升麻菊花),占37.5%;温药(熟地,乌药艾叶赤石脂陈皮),平性药(花生,仙鹤草阿胶玉米须荆芥),凉性药(紫珠,苎麻根荠菜,大、小蓟)各有5味,各占20.83%;无热性药,所以我们收集到的致瘀药是以寒凉药为主。从中医理论来讲,寒主收引,凝聚血脉,致血液凝涩,而产生瘀血。瘀血有生理性瘀血和病理性瘀血之分,致瘀药的正确使用应当是产生生理性瘀血,而使疾病缓解,其原理我们将另文讨论。
    二、药味
    因为每味药可有多种药味,所以本资料所归纳的24味致瘀药,以甘药为多(熟地,生地,龙骨,花生衣,白芨,苎麻根,荠菜,白茅根(花),大、小蓟,赤石脂,阿胶,玉米须,升麻,菊花),共15味次,占62.5%;其次是苦味药(生地,白芨,仙鹤草,紫珠,艾叶,陈皮,槐花,地榆,侧柏叶,菊花),共10味次,占41.67%;涩味药(龙骨,花生衣,白芨,仙鹤草,紫珠,赤石脂,侧柏叶),共7味次,占29.17%;酸味药(地榆)和淡味药(荠菜)各有1味次,占4.17%;而未见咸味药。从中药理论来讲,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的作用,它可能因燥、泄而浓缩阴血,使血液产生瘀滞。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可能与甘缓粘腻而致气机壅塞,产生气滞血瘀有关,或是填补精血,补充有形之营血,使血液浓稠等有关。
    三、归经
    本资料所归纳的24味致瘀药,只有5味药(陈皮,升麻,白茅根(花),乌药,赤石脂)不归属肝经,其余19味药均归属肝经,占79.17%;其次为归肺经(花生衣,白芨,仙鹤草,白茅根(花),陈皮,阿胶,侧柏叶,荆芥,升麻,菊花)10味次,占41.67%;归胃经(乌药,白芨,荠菜,白茅根(花),地榆,赤石脂,升麻)7味药,占29.17%;归心经(生熟地,龙骨,苎麻根,大小蓟)和归脾经(花生衣,仙鹤草,紫珠,艾叶,陈皮,升麻)以及归肾经(生、熟地,乌药,艾叶,苎麻根,阿胶)各有6味次,占25%;归膀胱经(乌药,苎麻根,白茅根(花),荠菜,玉米须)和归大肠经的(地榆,槐花,赤石脂,侧柏叶,升麻)各有5味次,占20.83%;归胆经(玉米须)和归小肠经(荠菜)各有1味次,占4.17%。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主疏泄;肺主气,主宣发。两脏都与气机的调畅,运行有密切的关系。气又能疏血,行血。致瘀药可能是通过影响肝、肺的气机功能而致血瘀。
    四、功效分类
    本文归纳的致瘀药以止血药为主(收敛止血:紫珠,仙鹤草,白芨,花生衣;温经止血:艾叶;凉血止血;侧柏叶,大、小蓟,地榆,苎麻根,槐花,白茅根(花),荠菜)共13味,占54.17%,还不包括有止血作用的荆芥,阿胶等。因此我们收集到的致瘀药是以止血致瘀为主符合中医的“止血留瘀”理论。
    五、性味结果分析
    性和味是非常密切的,每一味药既有性,又有味,而且每味药又有多种味,而性有性的作用,味又有味的作用,两者不同的组合,又可有不同的功用。所以我们又将性和味综合起来讨论。本资料15味次甘味药中,以甘寒药居多,共有6味次(生地,龙骨,白芨,白茅根(花),升麻,菊花),甘凉药有4味药(苎麻根,荠菜,大、小蓟),甘温(熟地,赤石脂),甘平(花生衣,阿胶,玉米须)药,只占少数。中医认为:甘寒养阴,甘凉濡润,它也能甘腻滋填,厚味腻滞或使精血浓稠而致血瘀。本资料中,没有辛凉药,辛寒、辛温、辛平药分别有2、3及1味药,差别不明显。涩平、涩寒、涩凉及涩温药也同样如此,而且它们在上述所讨论的药物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少,所以我们暂不讨论。本文苦温和苦凉、苦平药只有1或2味,而且以苦寒药为主(生地,白芨,槐花,地榆,侧柏叶,菊花),共有6味药。中医认为:苦寒能清热,泻火,解毒,但也能“败胃”,“伤气”,以及攻伐多余之气。(气有余,便是火),气伤则血行缓和,而导致瘀血。
    小结
    因为性味、归经是药性中的核心内容,用性味与归经来说明药物的功效,应视为药性的规律性。其余内容可能为影响规律性的因素,属多选性,在每味药中或有或无,有则可参,无则无妨。所以我们在此讨论了致瘀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在我们收集到的24味致瘀药中,药性方面是以寒性药为主,未收集到热性药,而药味则以甘味药为主,其次是苦味药,未见咸味药,在归经中归肝经占绝大多数,也有不少归肺经,从目前的功效分类来看,以止血药为主。其致瘀药机理,与寒主收引、凝滞;苦能燥泄,甘缓补中粘滞,以及肝肺之气机的运行等方面有关。提示致瘀药的作用机理,重点可从以上几方面去探索,并可为今后对某些病症(如低粘滞血证)的治疗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焦一鸣,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2):112.
    2.成都中医学院,等.中药学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3.《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51.
    4.王啸天.中医杂志,1985;25(12):54.
相关文章
 人参散(《普济方》卷三九五)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小黑神丸(《得效》卷十五)
 见闻浅思杂录三十九:人的掌纹会不会变化?
 牛膝散(《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老人经常性腹泻该如何系统按摩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