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德尔哇
|
汉语拼音 | BAIMAO
|
拉丁名 | Imperata cylindrica(L.) Beauv. var. major (Nees)C.E. Hubb.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根状茎白色,匍匐横走,密生鳞片。杆丛生,直立,圆柱形,光滑无毛,基部被多数老叶及残留的叶鞘。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根出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主叶较短,宽3~8mm,叶鞘褐色,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具短叶舌。圆锥花序紧缩呈穗状,顶生,圆筒状,长5~20cm,宽1~2.5cm;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成对排列在花序枝轴上,其中一小穗具较长的梗,另一小穗的梗较短;花两性,每小穗具1花,基部被白色丝状柔毛,两颖相等或第一颗颖稍短而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稃膜质,无毛,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内稃缺,第二外稃披针形,与内稃等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mm;雌蕊1,具较长的花柱,柱头羽毛状。颖果椭圆形,暗褐色,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长柔毛。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甘肃、云南、四川,以及贵州、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区。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长于路旁向阳草地或山坡上。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花期5~6月。果期6~7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四季均产,但一般在春、秋两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叶鞘、鳞叶及须根,去净泥土,洗净,晒干。
|
药用部位 | 以根茎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根茎呈细长圆柱形,通常不分枝,长30~60cm,直径2~4mm。表面黄白色或浅棕黄色,有光泽,具纵皱纹,环节明显,略隆起,节上可见残留的鳞叶、根及芽痕,节间长1.5~3cm。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皮部有多数空隙如车轮状,易与中柱剥离,中心有一小孔。气微,味微甜。 显微鉴别:根茎(直径3.5mm)的横切面:表皮为一列类方形细小细胞,有的细胞中含二氧化硅小块;下皮纤维1~4列,壁厚,木化;皮层约为十余列薄壁细胞,散有十数个有限外韧型细小的叶迹维管束,四周有纤维包围,叶迹维管束的内方常形成裂隙;内皮层细胞的内壁特厚,粘连有二氧化硅的小团块。中柱鞘为1~2层厚壁细胞,中柱内散有多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四周有维管束鞘纤维包围;中柱中央常成空洞。 粉末鉴别:黄白色。表皮细胞平行排列,每纵行列多为一个长细胞与两个短细胞(一个木栓细胞及一个硅细胞)相间排列,偶有一个短细胞介于二长细胞之间。内皮层细胞长方形,一边薄且易断落,另边壁增厚,有层纹及孔沟,壁上粘连有二氧化硅的小团块。中柱鞘厚壁细胞类长方形。根茎茎节处中柱鞘细胞呈石细胞状。下皮纤维常有横隔,具斜纹孔。木纤维细长,长短不一,末端钝圆。 |
中药化学成分 | 根茎中含有三萜化合物芦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lindrin)、羊齿烯醇(fernenol)以及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等,并含糖18.8%。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热回流1小时,过滤。取滤液1ml蒸干,残碴加醋酥1ml溶解,再加浓硫酸1~2滴,呈红色,渐变成紫红色、蓝紫色,最后呈污绿色。
(2)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分钟,过滤,滤液浓缩成1ml,加新制的斐林试液1ml,置水浴中加热,发生棕红色沉淀。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淡,性平。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味淡,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解毒,止血,利尿,延年益寿。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配方用,9~30g, 鲜品30~60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