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证治心传: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治病之要,首辨药性。用药得当则救人,用药不当则杀人。若性味猛烈者,人易知之;其间有极和平、泛常之品,几微之间,亦能偾事者,必须潜心研究,庶免致患。尝忆昔医治虚痘,用四君子汤,平妥极矣,然亦间有枯毙者,以其白术之燥、茯苓之渗,即为大害;有阴虚用四物汤尚能获咎,以芎、归辛窜耗阴。夫苓、术极平和之性味,芎、归体阴微辛之气,尚能遗害,至于暑热、霍乱,服生汤立弊者,书载难以枚举耳。更有其药本不对症,因其能揠苗助长,或治标病有小效,而其害过后方显者;或因病重药轻、药邪相拒,初服反觉不安,患者不知,遂即更医,反致错乱者,凡此之类,尤属暗而难测。惟须细心讨论药、病,如何相制、如何相反之理,而用之得宜者。譬如气虚者,只宜甘温极纯之剂,不能稍参克耗,间不容发。若病久胃虚,仅宜参 、参地之品,若挟炒术、二陈、归、芎等,即觉不妥。又如阴极虚而亡血者,只宜纯甘柔润,以三才复脉等法,然必去桂、姜。推而至于妇女之胎产,或血崩过www.med126.com/kuaiji/多,或郁勃日久,皆不得用升散之品。又有化燥、化热之证,不能夹丝毫辛温苦燥。每见大泄之病,服胃苓而加剧,乃猪、泽渗利太过,反助下行之患。他如寒忌清凉,热忌辛温;虚忌消耗,实忌涩滞;上逆者,宜降不宜升;下泄者,宜固不宜降;散乱者,宜收敛不宜辛散;郁结者,宜宣达不宜涩滞。用药相当则病瘳,相忌则病进。

至于虚羸、年老,孕妇、产后,若患实症,攻邪宜早,乘其正未重伤,邪未深入,慎勿畏攻,牵延正为邪伤,挽之莫及。当此危疑之www.med126.com/rencai/际,有起死回生之法也。余治大病,必用大药,历获奇效,如大散以麻黄羌活为主,大攻以大黄芒硝为要,大温以附子干姜肉桂为主,大清以石膏黄连为主,大补以人参、黄 为主,大滋阴以熟地、二冬为主。每遇大实之症,必须大剂,大黄由五钱至一两;治大寒之症,附子由三钱增至六钱者;大清之症,石膏由八钱增至五两者,方克捷效,转危为安。所以医贵阅历、经验,非近世庸愚无识,每以轻药相代,或用数分至钱半,以希起死回生者,何异痴人说梦耳。夫药性生成,各具专能,生克制化,用以补偏救弊,断非他物可代。

然用药之道,各有次序,凡邪犯上焦、心肺、头目、清窍,则宜轻清之品,不宜重味,药过病所,反伤中下。郁结之病,治从轻宣柔润,不宜苦重、大热、补涩之品,非徒无效,而反增病也。倘妇女崩漏,治宜重大之剂,方可胜任;若用轻小之剂,扬汤止沸,于病无济。大泻之,汤剂直过病所,不能留恋,宜用末药以缓止之。至疯狂、yin疮、疫疠等患,皆宜重下,轻微之品难于取效。所列各法,皆平日历验心得,用特录记,以备研究,作后进之模范也可。

澜按∶用药之道,言之精且详矣。大病用大剂,方克胜任,庶免正虚邪盛,更难挽救,是平素经验阅历之言。论中石膏用至五两,大黄用至一两,桂、附等亦五六钱者,是《内经》有故无损之遗法,然非有先生之才识则可,无先生之胆略则不可。学人尤当熟读深思,潜心推测,自能心领神会而造精微,步良医之后尘,庶不负指归之教焉。

相关文章
 里寒证
 补肾壮阳汤(《中医伤科学》)
 先天性髌骨脱位
 生新汤(《石室秘录》卷二)
 三七先生和王正龙是否是一个人
 服小青龙汤之后,求辩证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