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伤寒论》阴阳窥真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伤寒论》阴阳窥真
河北省固安县曲沟中医诊所  傅瑞年  (065500)
中医理论家、教育家杨则民曾说:“《内经》以阴阳为言者至多,皆原于《周易》者也。”(注①)可知《周易》为中医学的建立已在先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论》的阴阳构建系统——即三阴三阳系统,也是根据易理来构建的,但其更具特性。首将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临床证候,概括分类为六种病型,使阴阳直接与人的生理、病理融为一体,为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提供了一个更为灵验的法宝。尤其是将人之三阴三阳各自点化于不同的时空位置,赋予三阴三阳以时空特性,这是张仲景“留神医药,精究方术”的一大创建。我们在探研《伤寒论》阴阳构建特点时,也必须从三阴三阳的时空特性来入手。
一、阴阳变通与六经定位
《周易●系辞上传》:“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名莫大乎日月。”《素问●宝命全形论》亦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近代医学大家恽铁樵据此提出“《周易》之基础在四时”。解释说:“知万事万物无不变易,故书名曰《易》。知万事万物之变化由于四时寒暑,四时寒暑之变化由于日月运行。……四时为基础,《内经》与《易经》同建筑与此基础之上者也”。恽氏在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指出:“《内经》盖认定人为四时之产物,而又赖四时以生活者。大地苟无四时寒暑之变化,则动植不生。有四时寒暑,然后有生物。是人为四时之产物,乃确实之真理,放诸四海而准者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与味,皆四时为之。是人资四时以生,乃确实之真理,放诸四海而准者也。唯其如此,则人与四时自然息息相通。人身气血之运行,自然以四时为法则,而莫或违背。”恽氏发挥《内经》易理,春光尽泄:“《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不知五行生克之理即本四时之生长化收藏而来,则求五行之说不可得;不知五脏气化亦由四时之生长化收藏而来,则求五脏之说不可得。”这种以四时为医易之根的说法,真可谓是开宗明义,将古人阴阳变通之理宣泄殆尽。“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其实,当认识到四时为阴阳变通之根时,识别阴阳又有何难哉?春夏秋冬为年度之四时,昼夜昏晓为一天之四时。“盖一昼夜之子午,比一年之二至;黎明薄暮,比一年之二分。故《伤寒论》每经之衰王有时,是一年有寒暑之变化,一昼夜亦有阴阳昏晓之变化。”(注②)恽氏此说联系到《伤寒论》的六经病欲解时,前圣后贤,一理贯通。是以可知,六经病欲解时原来也是根据四时变通之理而来的,《伤寒论》阴阳之底蕴亦须由此而发现!
根据六经病欲解时条文,确认六经的定位:
太阳定位在巳午未正南离方(第9条)。
阳明定位在申酉戌正西兑方(第193条)。
少阳定位在寅卯辰正东震方(第272条)。
太阴定位在亥子丑正北坎方(第275)。
少阴定位在子丑寅,大致正北坎方(第291条)。
厥阴定位在丑寅卯东北艮方(第328条)。
据此,可分别将六经纳入到时空框架上,则形成阴阳真机图的主框架。(见图)
四时之变化,乃由天体之运行。时间与空间是统一的,是互相兼容的,宇宙是时空的结合体。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以时间来统御空间。都知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其实人体也是一个时空结合体,我们要锁定人体的变化规律,也要用时间这个“利器”。只有这样才能更直接、更本质、更透明。这个方法的体现,即《伤寒论》中的六经病欲解时条文。根据这六条条文,六经在时空框架上的位置,体现出六经各自的性用。
二、传变真谛与阴阳真机
“病邪传变,视邪正盛衰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病传,大部由阳而阴,由表而里,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注③)此以病情的进展而言的。如果正复邪衰,则能由里达表,由阴出阳。《伤寒论》的六经排列次序确如上所述,先太阳而后即为阳明,阳明后才为少阳。好像是说阳明病比少阳病更为浅表,少阳病比阳明病病邪更为深入。果真如此,太阳为表证,阳明为里证,少阳为半表半里证又该如何理解呢?这就是所谓的循经传与越经传的问题。有人为什么否定传变说,大概是因这个问题没搞清楚。论中第5条:“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也把阳明摆在少阳之前。第48条、181条、185条、244条、250条都讲得是由太阳传入阳明的,其中以181条讲得最为明了:“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这是因为阳明是六经中最为敏感的,是最易受邪的,不独太阳,六经病都可导致阳明病,这就是阳明病的多致性特点。阳明病开篇第179条就提出了“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这就是三阳阳明证。虚则太阴,实则阳明;第278条讲得就是由太阴转出阳明的太阴阳明证;第320条、321条、322条少阴三急下证是少阴阳明证;厥阴病篇第374条的热结旁流证是厥阴阳明证。《伤寒论》第97条、第37条讲得才是由太阳传至少阳的循经传,直传阳明者为越经传。大概太阳与阳明之间的越经传机会较多。只有这样理解,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才讲得通。说“小柴胡汤是治邪偏半表……大柴胡汤是治邪偏半里”,(注④)才有着落。
将六经病传顺序理顺,我们就会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原来六经传变说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将三阳与三阴按循经传顺序链接起来,就形成了近似先天八卦图的两仪曲线,一副优美壮观的人体太极图就呈现在你面前(见上图)。为什么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占主导地位,为什么说六经辨证“最能揭示疾病的根本,”(注⑤)其道理也止于此。南宋哲学家朱熹曾有“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的名论。那么人体的太极在哪里呢?历代医家致力于此者不乏其人,如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认为非形质的命门就是人体生命的太极。(注⑥)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尚不够全面,命门在人体所起的作用被涵概于太阴、少阴经中,六经之阴阳才是人体太极之所在。
今以经方大家郑钦安对易理的发挥,对阴阳真机图简释如下:“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居于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为十二官之尊,万神之宰,人身之主也。故曰:‘心藏神’。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互为其根,有夫妇之义。”伤寒六经,三阳禀先天乾气,三阴禀先天坤气。乾南(上)坤北(下),形成上为阳仪,下为阴仪。虽阴阳两判,而阳仪中有纯阴坤,阴仪中有纯阳乾,真阳真阴分别寄于坎离之中爻。坎离恒正位,后天流行后,遥居南北,仍保持着先天对待之性。离中真阴为性极点,坎中真阳为命极点。“乾坤六子,长少皆得乾坤性情之偏,惟中男中女独得乾坤性情之正。人秉天地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注⑦)
三、《伤寒论》第27条新解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历代医家对此条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现代的伤寒学巨擘在注解此条时,也不免陷入了空前的困惑。因说:“本条文字过简,述证欠明,不易理解,故成无已氏不注此条。”可见此条已成为我们通读《伤寒论》不可逾越的障碍,故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有些医家,勉强采用章虚谷说,自恃有理可据:“此条经文宜作两截看,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是接热多寒少句来,今为煞句,是汉文兜转法也。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何得再行发汗?仲景所以禁示人曰不可发汗,宜作煞句读。经文了了,毫无纷纶矣。”(注⑧)
果真如此,诚乃后学之幸!“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注⑨)仲圣著书,示人以规矩法度,唯恐后学惑于文字的障碍,用最浅显的语言,以条文方式谆谆叙述,何须“兜转笔法?”读一读王粲的《登楼赋》,读一读《伤寒论》自序,就知“兜转笔法”说的可信度究竟有几成了!所以对章氏之说,笔者不敢苟同。若持章氏此说,同一条所述热实证言犹未了,紧接又讲无阳的死侯,如此语无伦次,也太亵渎我们这位旷古医圣了吧!
纵观论中,凡“方证同条 ”条文,即体现治法的条文,大致有三种固定句式:
1 “……者,……主之。”如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这种句式在论中最为多见,恕不多与举例。
2 “当……。宜……”;或“可……,宜……”。如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前者见诸第45条、56条、70条、91条、164条、166条、233条、255条、256条、277条、324条等;后者见诸第51条、52条、57条、106条、234条、276条、321条等。尚有第53条、54条、94条、95条、217条、235条、238条、240条、241条、242条、244条、250条、251条、252条、253条、254条、257条、320条、322条、323条、352条、374条等,均是这一固定句式的变格。
3 “不可……,宜……,”也是方证同条,不可分割的固定句式,如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此固定句式尚见诸第44条、第149条等。
毋庸置疑,第27条“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最典型的第3种固定句式,若擅自将其肢解分离,是有悖经旨的!所以此条不可“煞句”,不可“兜转,”读时一气呵成,才不失仲圣本意!
《伤寒论》第7条明明指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为何第27条却又说“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无阳也”呢?这不自相矛盾了么?共所周知,太阳病发热恶寒,是以恶寒为主,即恶寒重,发热轻,第3条“必恶寒”三字为辨证之眼目;阳明病亦可出现发热恶寒,但“恶寒将自罢”,即“始虽恶寒,二日自止,”完全转属阳明后甚至恶热。此条强调热多寒少,又没有类似第23条“如疟状”的前提,显然以发热为主,已具有阳明病的特点。因此不难看出,此条虽冠以“太阳病”,实则为太阳与阳明合病或并病。如将其置入到阴阳真机图中,把此汤证正确理解为太阳与阳明合病或并病,就一点也不矛盾了。因太阳与阳明之间西南方为后天坤位,坤(  )为纯阴,正是“此无阳也”的最好解释。这条的“也”,可以理解为“地”。厥阴病篇的第346条“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才是真正的“有阴无阳”的死候。如此管见所及,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第36条明明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却并未言道“此无阳也”,难道这就不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了吗?笔者认为,第36条所说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有发热恶寒,而无热多寒少证,当属太阳病居多,而阳明病居少。故言“不可下,宜麻黄汤”。在发汗平喘的同时随居多之太阳病解除,居少之阳明病亦会同时而解。(须知腹满而喘是可下的大承气汤证)。
如果你认同了上述观点,“脉微弱者”与“不可发汗”就很好理解。太阳病脉浮,阳明病脉大,“脉微弱”是相对于二者之言的,即比浮、大脉稍弱一点,明示此即非太阳病,又非阳明病,乃二经之合病或并病。“脉微弱”三字相连为主谓词组,而这里的“微弱”二字为偏正词组,微对弱起修饰或限制作用。此不同于第38条大青龙汤禁忌证之“脉微弱”,彼“微弱”为联合词组,当然第27条的脉微弱,还有与第23条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相鉴别的意义,读者可自斟酌。“不可发汗”不等于是不可服桂枝二越婢一汤,而是告诫不可服麻桂等发汗剂。桂枝二越婢一汤就是“不可发汗”的治法,看其方后语并没有温覆取汗的说法,可知此汤非发汗剂,是退热剂。
南朝时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说:“方者,隅也。医药攻病,各有所主,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注⑩)由第27条可悟,医方治病即时空的对治。
四 结语
由上述可知,《伤寒论》的阴阳构建系统是以时空为基点的,三阴三阳是完美的时空结构。之所以六经辨证是全方位的辩证方法,是因六经分证的时空方位是以后天八卦框架为背景的。由此可知六经辩证的底蕴有多么的深厚。阴阳真机图泄尽中医天机之秘,用此图的思维模式看中医基本理论及治法方药更为通透。同样,此图对中医界历史上所遗留的不解难题,都可用其做出圆满的解释。(如六经的实质以及伤寒与温病的争论等)。最后以一句话概括什么是阴阳以及阴阳之间的关系,做为本文的结尾。不过欲明其理,因篇幅所限,需待下文说明。阳是火,阴是铛;阳是龙,阴是水。
主要参考文献
①杨则民著《内经之哲学的检讨》
②以上恽氏语录均出《群经见智录》
③④见吴考槃著《医学求真》
⑤语出刘力红著《思考中医 》
⑥段振离著《太极图与中医基本理论》,1990.1《国医论坛》
⑦郑氏语录均出自《医理真传》
⑧以上两段引文均出:人卫,1987.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
⑨⑩刘勰著《文心雕龙》
E-mail:clt2006y@126。com
0316-6216816
相关文章
 关于五味的心得,请大家批评指正
 附录2 白喉抗毒素效价测定法(家兔皮肤试验
 11个多月孩子眼白有蓝斑
 咳逆及厥逆饮咳方七首
 槟榔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九。)
 治疗感冒,咳嗽,两剂知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