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贴内下载]伤寒论现代研究丛刊-伤寒论文献通考(钱超尘)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大
小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3/20 21:58 编辑
www.med126.com/pharm/
《
伤寒
论现代研究丛刊-伤寒论文献通考》(钱超尘)pdf扫描版。866页。
是全面研究考证《伤寒论》各种版本内容及流传的最权威资料。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收藏0分享0
回复引用
举报返回顶部
雪山来客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雪山来客
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60
积分
13041
注册时间
2009/6/5
最后登录
2013/7/14
在线时间
6995小时
精华
4
日志
35
主题
35
帖子
1213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130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86958 积分
2
#
发表于 2011/3/20 22: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3/21 10:28 编辑
下载说明:
1、由于操作误差,最下一行左边的一个压缩包,第12#的那个是多余的,因为无法删除,只好保留在页面上面,敬请诸位不要下载。
2、将其他13个压缩包全部下载到同一个子目录中,解压其中的一个,就可以恢复得到一个完整的pdf电子书。
3、对下载操作有困难的同仁,可以直接到以下链接下载:
“爱问网”:(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425936.html)
-----------伤寒论版本研究大家——钱超尘先生力作《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
书名:《伤寒论文献通考》
图书编号:1908272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ISBN:750770557
作者:钱超尘
内容简介及目录
本书由《伤寒论》学大家、中医文献训诂学家、全国医古文学会主任钱超尘教授撰写。本书对多种伤寒传本,如《脉经》、《玉函》、唐本、宋本、成本、敦煌本、淳化本、康治本、康平本等,以丰富史料,一一考订,分析精深而审慎,对重要《伤寒论》注家,亦有评考;对《伤寒论》中的难解字词,均有确诂详解。
自序
《伤寒论文献通考》应该说是我从事宋本《伤寒论校注》和《伤寒论语译》工作的一项副产品。“校注”和“语译”是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科研课题,在《伤寒论临证指要》序言中已经讲过了。从1984年春,我开始系统地读了许多《伤寒论》著作,深感北宋治平二年以前八百余年间《伤寒论》的流传,乱如纷丝,不但传本歧出,而且头绪纷繁,因此,下决心把从王叔和始至北宋治平二年止这八百余年《伤寒论》流传史,理出一个脉络。从1984年春开始积累资料,至1989年资料基本充实,从1989年10月动笔,至 1993年2月10日写完最后一页,一共用了九年时间。
九年成一书,孰不云拙迟?但这“拙迟”,却是有原因的。《伤寒论》在中医学上的价值,无论给它怎样高的评价,也不过分。但是它在北宋治平二年林亿、孙奇校定之前至王叔和整理仲景遗文之后,中间相隔八百余年,《伤寒论》传本歧出,史志著录忽此忽彼,显晦离合,错节盘根,极难理清头绪。以宋本《伤寒论》而言,凡治《伤寒论》者,莫不以得宋本为无尚幸福,无尚荣耀。
可是,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以后,至1991年6月刘渡舟钱超尘任主编副主编的《伤寒论校注》出版之前,中间相隔三百九十余年,大部分学者读的都是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本世纪以来,能见到全帙而不加删节的宋本《伤寒论》(即赵开美《仲景全书》中的《伤寒论》)者,百不一见。虽然书肆有售所谓宋本《伤寒论》者,但所据之底本,均非赵开美《仲景全书》本。至于北宋林亿、孙奇校定《伤寒论》所据的底本,其来源如何,从叔和至北宋,《伤寒论》怎样流传演变,学者鲜有论及,而且即使论及,也是言人人殊,每多意必之言,殊难令人满意。
在北宋治平二年之前,除林亿孙奇校定的《伤寒论》本以外,还有如下重要传本:
①王叔和《脉经》卷七《伤寒论》本;
②《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辨伤寒》十卷本;
③《金匮玉函经》八卷本;
④唐初孙思邈收录于《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伤寒论》二卷本,本书称之为唐本;
⑤北宋初荆南国末主高继冲进献给朝廷的《伤寒论》本,本书称之为高继冲本;
⑥本世纪初敦煌石室中发现的《伤寒论》残卷,等等。
说《伤寒论》在北宋治平二年以前传本歧出,是事实吗?无疑是事实。如果不把这些传本的来源考证出来,如果不把这些传本之间的互相关系考证出来,那么,在治平二年之前,《伤寒论》的流传,岂不成一本糊涂帐了吗?
问题还不仅如此。读书和考证,首先当从目录上问途。《隋书经籍志》著录《辨伤寒》十卷说,此书著录于梁朝阮孝绪的《七录》,而到编《隋志》时“亡”了。难道真“亡”了吗?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他的著作名叫《伤寒杂病论》,计一十六卷,可是,在我国正史的目录中,除《新唐书·艺文志》外,从来也没有《伤寒杂病论》这个书名,在《隋书经籍志》中却有《张仲景方》一十五卷,此书在《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亦加著录,说明此书至唐末犹存。试问:《伤寒杂病论》与《张仲景方》有什么关系?二者是否同书而异名?
还有更困难的《金匮玉函经》的来源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它成于孙思邈以后,有的学者认为它成于南朝医师,国学大师章太炎即持此说,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王叔和亲自整理之《伤寒论》的祖本,这些尖锐分歧的问题不加考证,势不能解决。还有,《金匮玉函经》为什么首见于《宋史艺文志》,而不见于《新唐志》《旧唐志》《隋志》?《金匮要略》与《张仲景方》有无关系?为什么直至北宋王洙才始加发现?高继冲本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献出来的?它是何代传本?敦煌《伤寒论》残卷抄写于何代?等等,等等,这些学术问题,只有在博极群书,融汇贯通、联系思考、找出关键的基础上,才能基本解释清楚。
《伤寒论文献通考》对上述诸问题,以及其他有关问题,均在提供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作了比较深入的考证与解答。这是九年撰成此书的重要原因。
本书分为七章:
第一章、是《张仲景事状及著作考》,较充分地考证了张仲景的有关事绩及仲景著作散乱时间、整理时间、流传演变以及王叔和《脉经》卷七《伤寒论》与仲景著作的关系。该章所论,多发前人所未发,考证皆以史实为根据,完全摒弃意必之言。
第二章、是《金匮玉函经的研究与考证》,确认《金匮玉函经》是《张仲景方》中的组成部分,而《张仲景方》为叔和亲自整理,因此,《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早期传本。《金匮玉函经》之名,约出现于东晋葛洪以后,在葛洪之前,它就叫《伤寒论》或《辨伤寒》。本章第一节《金匮玉函经流传简史考》详于《玉函》从唐至清之流传,唐以前流传简史,当参阅第一章《金匮玉函伤寒古本》一节。本章其余各节,依《玉函》章节次第,与《脉经》、唐本、宋本对比考证,资料充分翔实,从考证中,可以看出,孙思邈的唐本《伤寒论》是以《金匮玉函经》为底本又加以调整而撰成的。
第三章、是《唐本伤寒论校注与考证》,本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采用穷尽性的校勘方法,对唐本《伤寒论》作了首次校勘。《唐本伤寒论》在《伤寒论》学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它可上溯六朝,下启有宋,它与《金匮玉函经》关系至密,不但内容基本相同,而且条次亦多相同。本章之考证与校勘,填补了唐本《伤寒论》研究之空白。
第四章、是《宋本伤寒论研究与考证》,除详考了自王叔和至现在一千七百余年《伤寒论》流传史外,第一次对宋本《伤寒论》子目进行了详细、充分、认真的考证与研究,对“法”与“证”提出了作者的看法与定义,并以大量翔实资料第一次证明厥利呕哕当独立成篇。
第五章、是《高继冲本伤寒论校注与考证》。本章第一次对高继冲本的来源、特点、进献背景、高继冲家族、高继冲生卒时间作了详尽考证,史料颇为丰富。高继冲本从编入《太平圣惠方》至今已经一千年,但是它也沉睡了一千年,没有人关心它,没有人注意它,更没有人研究它。本书第一次用提供资料的方法加以校勘。严格地说,提供资料仅是学术研究的准备工作,但既已提供了资料,我相信一定会有朋友继续作校勘与研究工作。
第六章、是《敦煌伤寒论残卷校勘与考证》,对三个《伤寒论》残卷的抄写年代和它们在《伤寒论》学术研究上的重要价值进行了研究,对三个残卷也进行了校勘。
当对本书小样校完第二遍的时候,我感到作为《伤寒论文献通考》,尚需对唐代传到日本去的两个重要《伤寒论》传本——即康治、康平本加以研究和考证,于是写了《康治本康平本伤寒论研究与考证》,作为本书的第七章。
以上七章,基本上把北宋治平二年以前众多《伤寒论》传本一一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考证。犹如众水,百派归一。《伤寒论》虽然传本歧出,至北宋治平二年,才结束了传本纷出局面。此后《伤寒论》发展演变的历史就简单多了,所以《伤寒论文献通考》对治平二年以后诸多注家之书,概未涉及。
《伤寒论文献通考》写作时间较长,又不是从第一章依次写到第七章的,而是先写第六章,此章成于1989年底;继写第三章《唐本伤寒论校注与考证》,至1991年4月完成;接着依次写第四章、第二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各章在资料的运用上,有些章节有重复之处。但作为独立的一部分来看,这些资料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也就不再删削。
从八十年代初至今,十年过去了。我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以夺回“文革”十年失去的宝贵光阴,先后出版了《中医古籍训诂研究》、《简明中医训诂学》、《内经语言研究》、《战国策译注》、《古代汉语》、《山海经故事》等书,参与编著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通用第四版、第五版、第六版《医古文》教材、编写了高等教育成人自学考试《医古文》教材,撰写论文六十余篇,合计三百余万言。撰写上述著作和文章,从来没有象写《伤寒论文献通考》这样困难,这样耗费精神。尽管如此,《通考》仍然有些地方不能令人满意,我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予以指正。
-----------钱超尘
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2506887.htm-)
钱超尘
钱超尘教授(1936.3-),现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巴黎国立第十三大学波比尼医学院名誉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李时珍研究分会、王清任研究会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分会常务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献研究分会副主任,中国训诂学会理事等职。1972年底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任教至今。
目录
钱超尘 1
个人简介 2
成就 2
主要著作 2
主要参与出版著作 2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 3
《洪氏集验方考注》(蓝泉斋藏书) 3
《伤寒要旨药方考注》(蓝泉斋藏书) 4
《伤寒明理论》(蓝泉斋藏书) 6
《北山医案》 7
《伤寒论文献通考》 8
《
黄帝内经
太素新校正》 8
采访资料及评价 9
印象 9
家庭环境 9
好老师的教诲 9
刻苦钻研 11
治学方法 11
锲而不舍 11
学以致用 12
对知识的渴求 12
治学心得 12
神静心清,即是养生 13
-----------个人简介
钱超尘教授,我国著名中医训诂学家和中医文献学专家。1936年3月17 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即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故乡。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恰逢我国第一届古汉语研究生招生,他由于成绩突出被推荐为该校中文系古代汉语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古汉语专家陆宗达教授,学习以《说文解字》为核心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而成为乾嘉学派正统传人。钱教授兢兢业业、勤勉治学,积数十年精力所萃,倾注于考据与训诂中,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和考据学等作为研究中医古籍的手段,在中医文献研究及中医经典著作的语言研究方面开拓出许多的新领域,填补了多项学术空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古籍相关学科的传承与普及作了大量工作,积极推进了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就
他在传道授业之余,潜心于中医训诂学、中医文献整理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填补了多项学术空白,尤其是他以上古音韵学为手段,参照《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改正现行本《素问》、《灵枢》讹衍倒夺60余处,体现了他在中医音韵训诂方面颇深的造诣。
主要著作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洪氏集验方考注》、《伤寒要旨药方》、《伤寒明理论》、《北山医案》、《伤寒论文献通考》、《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黄帝内经太素研究》、《内经语言研究》、《中医古籍训诂研究》、《伤寒论文献通考》、《唐本伤寒论》、《千金翼方诠译》、《宋本伤寒论校注》、《战国策译注》、《古代汉语》和《医古文》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主要参与出版著作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
内容简介: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藏敦煌藏经洞,是一部罕见的极为重要的中医著作。原书写于帛卷之上,全文虽仅8000字上下,但保存着大量久已失传的中医古籍内容,如部分《桐君药录》、《汤液经法》等,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书1918年河北张偓南先生得获此书,世袭珍藏,后张大昌先生献出公之于世。
经过钱超尘教授、赵怀舟同志及张大昌众弟子的共同努力,将保存于张大昌弟子手中的21个抄本汇集于一,按时间先后全文收录,说明抄本来源、传承经过,撰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并精撰23篇研究性论文,对重要问题进行考证,为研究敦煌原卷及研究中国医学史先秦至六朝之发展提供翔实材料,亦为研究张仲景《伤寒论》所据底本及其流传演变提供不可或缺的珍秘资料。
《洪氏集验方考注》(蓝泉斋藏书)
内容简介:
《洪氏集验方》五卷,南宋洪遵(1120~1174)撰。遵官拜资政殿学士。临政之暇,熟读医书,关心民瘼,收集医方,并事治疗,多获效验。晚年将其多年搜求有效医方刊刻成书,名《洪氏集验方》。初刻本印于官府公文纸背,纸如蝉翼,至今仍可看清纸面文字。初刻本仅存一部,是为孤本,今藏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丛书》据孤本再造之。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之,宋末元初诗人鲜于枢题写诗跋曰:“贤人留意济斯民,学仕之馀未舍勤,犹访医方治疾病,岂因富贵堕心身。乃知后世家风远,想见当年德业新,愧我长贫仍懒惰,不能望见属车尘。 洪公当宋盛时,为侍从官,兄为宰相,其富贵为何如也?而不忘救民之事,著成方书,百世行之。” 明文徵明、明末清初季振宜、清中叶黄丕烈、汪士钟迭加收藏,流传有序。清末为瞿镛所得。瞿镛《铁琴铜琴楼藏书目录》刊刻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卷十四著录该书云:“《洪氏集验方》五卷,宋刊本。不题名。后有跋云:右《集验方》五卷,皆余平生用之有著验或虽未及用而传闻之审者,刻之姑孰,与众共之。乾道庚寅十二月十日番阳洪遵书。每半页九行,行十六字。丸字避讳俱作园。后有鲜于枢题诗。其书以淳熙七、八两年官用纸背所印,中钤官印,惜不可识。后有黄荛圃、顾涧宾跋。卷首有玉兰堂、竹坞、季振宜沧苇诸朱记。”后归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清中叶黄丕烈据初刻本雕版印刷,收入《士礼居丛书》。今以孤本及再造丛书本为底本参以士礼居本校读之成此书,书末附考证。
《伤寒要旨药方考注》(蓝泉斋藏书)
内容简介:
《伤寒要旨药方》二卷,南宋李柽撰。柽字与几,安徽省姑孰(今当涂)人,官至尚书左司郎。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伤寒要旨》二卷,李柽撰。列方于前,而类证于后,皆不外仲景。”另撰《伤寒治法撮要》、《小儿保生方》,均佚。
《伤寒要旨药方》初刻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1990年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中国医籍通考》载其版本传承云:“《伤寒要旨》李柽撰,二卷,存。陈振孙曰:《伤寒要旨》李柽撰,列方于前,而类证于后,皆不外仲景。现有版本:据宋乾道七年(1171)姑孰郡斋刊本照相本。”1991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云:“《伤寒要旨》一卷,附《药方》一卷。宋李柽撰。宋乾道七年辛卯(1171)姑孰郡斋刻本。”则自1171年至1991年八百二十年间无翻刻者。乾道七年初刻本今藏北京国家图书馆,今以初刻本及中华再造善本丛书所收本为底本考注之。
《伤寒要旨药方》上卷为《伤寒药方》,从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之《伤寒论》抄录方剂107首,另加白园子一首(非《伤寒论》原有),计有108首方。下卷为《伤寒要旨》,从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之《伤寒论》六经病中选录条文172条,从“可”与“不可”中选录10条。
《伤寒明理论》(蓝泉斋藏书)
《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方论》是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同等重要的著作,欲明成氏《注解伤寒论》的深奥含义,必须同时参阅此两书。成无己之三部著作,犹鼎之三足,卓然而立。
读书贵得佳本。以《注解伤寒论》言之,汪济川本、吴勉学本、赵开美本均非佳本,唯元刊本《伤寒论注解》最称佳善,惜尚待刊行。
成无己《金史》无传。山东聊摄人。公元1142年(金皇统壬戌二年)河南洛阳锦屏山严器之《伤寒明理论前序》云:“聊摄成公,家世儒医,性识明敏,记问该博,撰述《伤寒》,义皆前人未经道者。”于公元1144年(皇统四年甲子)在《注解伤寒论序》中,严氏又云:“昨者邂逅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伤寒论》十卷。”公元1172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大定壬辰下元日)王鼎《注解伤寒论后序》云:“此书乃前宋国医成无己注解,四十余年方成,所谓万全之书也。后为权贵挈居临潢,时已九十余岁矣。仆曩缘访寻舍弟,亲到临潢,寄迹鲍子颙大夫书房百有余日,目击公治病,百无一失。”公元1172(金大定十年壬辰)年王纬序云:“今者聊摄成无己先生《注解》,内则明人之经络,外则合天之运气,中则说药之性味,深造运气之用,错而综之,以释其经,由是仲景之意,较然大著。”公元1205年(南宋开禧元年)五月甲子日历阳张孝忠跋成公书云:“成公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难》《素》《灵枢》诸书,以发明其奥,因仲景方论,以辩析其理,极表里虚实阴阳死生之说,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毫发了无遗恨,诚仲景之忠臣,医家之大法也。”1172年农历九月重阳日,渑池令魏公衡云:“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聊摄成无己为之注解,未及刊行而成君不幸去世。”明徐镕云:“聊摄七十八岁撰成《明理论》,八十岁时,注完《伤寒论》,未暇注《金匮论》。”严器之、魏公衡、王纬、王鼎与成公皆同时人,而器之、王鼎与成公交谊颇厚,则所述皆确切无疑。张孝忠撰跋之时上距《注解伤寒论》雕板完成之年(1172)仅32年,则孝忠谓“成公当乙亥(1155)丙子(1156)岁,其年九十余,则必生于嘉祐(1056~1063)、治平(1064~1067)之间”,亦信实无误也。
综合以上资料,《医林列传》成无己之条,其文取资张孝忠跋语为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〇三云:“明吴勉学刻此书题曰宋人,误也。”其误何在?《总目提要》云:“无己,聊摄人,生于宋嘉祐、治平间。后聊摄地入于金,遂为金人,至海陵王正隆丙子年九十余尚存,见开禧元年历阳张孝忠跋。”然则聊摄何时陷入金国、成氏较确切生年为何、《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始撰何时、撰讫何时、两书何时刊刻、成公何时由故乡聊摄北徙临潢、大约卒于何时等等,均罕论及。今综考诸序、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金史》以考其大略。古语云:“知人论事”,谓论其事乃可深知其人其学也。
《北山医案》
内容简介:
此丛书是由陈存仁先生主编的日本汉方医学经典著作之汇编,1936年初刊。由于该丛书卷帙浩繁,读者阅之不易。应读者要求,学苑出版社邀请中医古籍专家钱超尘教授、汉方医学临床专家黄煌教授,联袂将日本汉方医学著作中“临床指导性强、有效率高”的专著进行重新精编、增补。
《伤寒论文献通考》
内容简介:
本书由《伤寒论》学大家、中医文献训诂学家、全国医古文学会主任钱超尘教授撰写。本书对多种伤寒传本,如《脉经》、《玉函》、唐本、宋本、成本、敦煌本、淳化本、康治本、康平本等,以丰富史料,一一考订,分析精深而审慎,对重要《伤寒论》注家,亦有评考;对《伤寒论》中的难解字词,均有确诂详解。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唐初杨上善奉赦类编撰注,此书与《灵枢》、《素问》并列书林,为医家研读之重典。自《黄帝内经太素》手抄本复出至今将近200年,中日两国学者竞相研究,硕果累累,有众多复抄本、复刻本问世。但因条件所限,尚无以仁和寺原抄影印件为底本对原书进行全面校勘者。本书作者经过5年努力,将本书奉献给读者。
采访资料及评价
印象
还记得初见钱超尘教授是在远远的讲台上,他是深受敬仰、学识广博、细致严谨的学者,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我觉得他是那么遥不可及。随着日后工作的不断开拓,我与钱教授接触的机会逐渐增多,我发现钱教授不仅刻苦钻研、醉心学问,而且还非常和蔼可亲、乐观豁达、谦逊淡泊,对待后学更是关爱鼓励有加。近日钱教授在百忙之中应邀接受本刊的专访,他以淡淡的朴实无华的话语对其一生求学、治学、教学等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短短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让我深深地感动于他几十年甘坐冷板凳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学术品格,也感动于他对学术研究的满腔赤诚与严谨,更感动于他对祖国医学和传统文化的强烈感情和责任。几十年来,《说文解字》《伤寒论》被他翻烂了,《素问》《本草纲目》也被他翻烂了。汗水终究会被风干,但书架上一本本写满注解的书籍依旧伴随着他,见证了他思索的痕迹,也见证了他研究的岁月。钱教授似乎就是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中实现着生命的乐趣和意义。下面就和我一起走近他,体会他的学术人生,解密他的治学之道。
家庭环境
钱超尘教授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其父深谙中国传统文化,能诗善画,藏书颇丰,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和淳朴的乡情,滋养着他年幼的心灵,给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他自幼即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对《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的诵读,对培养他传统文学功底起到了重要作用。1961年,先生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推荐为古汉语专业研究生,受业于我国当代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学习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不仅开启了他学术研究的大门,也让他成为乾嘉学派的正宗传人。陆宗达先生是近代音韵训诂大师黄侃(季刚)先生的入室弟子,黄侃先生师从近代经学大师章炳麟(太炎)先生,太炎先生出自清末经学家及训诂学家俞樾(曲园)先生门下,由此钱教授的师承授受可以直溯清代乾嘉学派的奠基人顾炎武先生。
好老师的教诲
一个好老师,可以让人一生受益无穷。钱先生说:“跟随陆师学习是我学习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光”,每谈及此,钱老总是有些动情,这种动情包含着钱先生对老师无限的景仰和深深的怀念。钱教授说:“陆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因此也就特别重视许慎的《说文解字》,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因形释义的书,是乾嘉学派研究的重点,是乾嘉学术传承的核心。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章太炎、黄侃直到陆宗达,都精心地研究许慎的《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成就最为突出的著作。陆先生把段氏书列为研究生学习的重点。”
钱先生回忆说,陆宗达为了使自己的研究生领会乾嘉学派研读《说文》的方法和激发研究生学习《说文解字注》的兴趣,讲述了他跟随黄侃学习《说文》的故事:黄侃让陆宗达点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一遍要求三个月点完,三个月后黄侃看到陆先生点读时所写眉批,深感满意,于是又让陆先生另买新书点读第二遍,规定两个月点读完,两个月后检查合格,又让另买新书点读第三遍,要求一个月点读完。陆先生日以继夜读书,按要求点读三遍《说文解字注》。
陆先生说:这三遍点读,收获很大,段玉裁许多重要注释至今记忆犹新。陆先生按照黄侃先生的教学方法指导钱先生学习《说文解字注》、要求钱先生背诵《说文解字注》卷末的《六书音韵表》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这种教学原则的核心是一丝不苟地阅读经典著作,对经典著作不是翻检阅读,而是反复研读。钱先生谨记陆师从黄侃先生那里得到的治学教诲:“不许杀书头”,就是拿来一本书翻阅前面几页,不读完就搁置在一边,这是很不好的读书习惯。
陆先生的指导,使钱先生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不仅得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做学问的具体方法。随后陆先生又讲解《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尔雅》,钱先生把《十三经注疏》所收录的这几部书的经注全文,全部点读完了。陆先生讲授《史记》和《昭明文选》,进一步拓宽了钱先生的传统文化视野,深化了中国传统文学功底,为日后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及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钱先生一直谨记乾嘉学派“以经考字,以字考经”治学方法。陆先生反复强调,“以经考字,以字考经”,是乾嘉诸老校勘训诂考据的经验总结。戴震把这个方法传授给弟子段玉裁,段玉裁又传授给弟子陈奂,直到清末俞樾撰写《诸子评议》等著作,仍然沿用着这个方法。钱先生的学术著作,贯穿了这一重要的治学方法。
钱教授告诉我“我读研究生时,陆师每周讲六节课,每周按时给学生辅导,还经常另请著名语言学家讲课,绝没有放羊式的指导方法。我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20名,我给自己列出课程表按时上课,一方面是为了规范自己,另方面是为了按计划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如今钱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乾嘉学派的朴实学风和教学方法,依旧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结构的充实与完善,以老一辈为楷模,每周按时为研究生讲课。
刻苦钻研
研读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著述,是学好中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中医学子要有良好的古籍阅读能力。医古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对提高中医学子的文学素养和临床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1972 年,钱先生调到北京中医学院教医古文,开始教授医古文课,钱先生虽然不是中医出身,但其扎实独特的古文字学背景在中医药大学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运用。钱先生将乾嘉小学及章黄陆传统语言学运用于中医文献研究中,充分吸收当代的科学成果,开辟了中医古籍研究领域的新格局,尤其在《伤寒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方面的研究可谓独占鳌头。
治学方法
钱先生秉承“以字考经,以经考字”的治学方法,凡研究某一专题,均深思熟虑,抓住主线,寻根溯源。将历代的有关研究成果细细整理,理清历史脉络,找到疑点,再进行深度挖掘。不
盲
从前人的学术成果,即使前人已经做过的研究也要站在今天的立场上重新审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他运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医经典著作的文字音韵训诂,改正《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书相沿已久许多讹字,如《伤寒论》“项背强几几”,金成无己读“几几”为“殊殊”,训为“短羽鸟飞几几也”。成无己注大误。《说文》卷十四己部有“卺”字:“读若《诗》云赤舄几几。居隐切。”谓“卺”与“几”的读音都是“居隐切”(jin),“几几”有拘紧义,见《诗经•豳风》。“几几”指项背受寒颈项拘紧,转动不灵活。这一改误纠正了八百余年的误读。又如:经考证,通行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所有“搏”字全是讹字,正确字形为“抟”(简化作“抟”)。同时指出,《内经》中有些“搏”字也是“抟”的讹字。根据古韵确证《内经》语言经过汉人润色与整理,考证出《素问•七大论》为东汉之作,以上均见所著《内经语言研究》及获得西南西北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中医古籍训诂研究》和荣获北京市科学进步三等奖的《黄帝内经太素研究》之中。
锲而不舍
钱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善于捕捉有学术价值的选题,通过积极发掘中医古籍善本进行校正考注,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深入研究。并且要注重版本的选择,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此才能为读者提供切实可靠的学习资料。”他不畏长期的伏案劳形,编写了《仲景医学全书》,其中收录珍秘罕见的今藏于台湾的《宋本伤寒论》、《日本安政本伤寒论》、《北宋淳化本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元邓珍本金匮要略》和《金匮玉函经》计六部善本,为读者提供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张仲景著作。《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则以罕见的日本仁和寺影印本《太素》为底本详加校正,改正误字一百多个。《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以上海图书馆珍藏的金陵本及日本珍藏的金陵本影印本为底本、以江西本为校本详加校正,改正金陵本及江西本误字七百余个。《洪氏集验方》《伤寒要旨药方》为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南宋孤本,据以校注考证之,撰成《洪氏集验方考注》《伤寒要旨药方考注》,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原藏敦煌,旧题梁陶弘景撰。1908年法国伯希和至敦煌藏经洞盗掠经卷,《辅行诀》流落河北民间,1966年被红卫兵毁灭,仅有一些抄本存世。钱先生费尽心力,搜求到21个抄本,主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撰写长篇考证论文,亦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为《辅行诀》之保存与流传做出巨大贡献。
学以致用
钱先生认为学以致用,才能充分体现学术研究的价值,而著书立说是学术传承的重要环节。钱先生在清儒“欲免俗儒需读史”思想影响下,深入研究学科发展历史,撰写专科学术史。所著《本草名物训诂发展史略》是对从“本经”开始至清末雅学本草名物训诂的历史回顾与研究之作,将本草名物训诂发展史作以初步总结。《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灵魂之作,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钱先生为了深入研究《伤寒论》,通读了《章太炎全集》第八集的所有医学论文,先生关于《伤寒论》的文章数十遍,他说不仅每次阅读都有新的启发,而且更开启了他学术研究的智慧之门,钱先生所著《伤寒论文献通考》即是《伤寒论》多种版本的传承史。钱先生对学术研究有种使命感,当他发现《伤寒论》尚无一本流传版本史的时候,他立即全身心投入到这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著成《伤寒论文献通考》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钱先生与他培养的研究生正在整理研究日本江户时期著名中医文献学家的著作,以期对我国中医文献之研究有所借鉴。
对知识的渴求
钱先生博览群书,关注各种文化博览会和学科发展动态,如今依然勤奋好学,充满了对新知的激情与渴望。钱老说,“一个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一个人不断提升自己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钱先生利用闲暇时间,大量阅读书籍,每有心得启发,当即记录,不断积累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并贯穿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治学心得
当问及他治学心得时,钱老说:“做学问要沉潜其中,要坐好冷板凳,才能厚积薄发。”随即钱老抑扬顿挫地诵起孔夫子和
傅山
的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君子疾夫没世而名不称焉!” 傅山曰:“过其户宛若无人,批其闱,其人斯在。”他指出人生的目标,应该是写出真正的好文章,年寿也好,荣乐也好,随着自已生命的结束便没有了,但一篇篇佳作却是不朽的,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人生短暂,要珍惜并合理安排时间。
先贤的这些名言一直激励着先生,使他惜时如金,长期忘我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他看似从容的工作难掩内心的紧迫感。先生强烈地感受到对中医古典著作进行系统的研究考证的重要性,几十年来,以中医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传承沿革,校正其文字讹误,力求最大限度的还其版本原貌,以便于临床医生不断从中医古籍中汲取真知。
1996年,钱教授在韩国釜山讲学,教学任务繁重,每周要教授l8节课,虽然如此,先生都将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用于写作,每天都是写作到深夜,从未在午夜前就寝过,最终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40余万字的著作,于是我们看到了《黄帝内经太素研究》的诞生。面对工作中的艰辛和困难,先生时时以孟子的话自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良好的传统文化塑造了先生坚强广博的精神世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机遇成就了他无限珍惜的事业,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忘我地工作着,满足着工作带给他的快乐。
神静心清,即是养生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当问及钱老有什么养生秘诀时,钱老说:“《黄帝内经》告诉我们 “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钱老淡泊豁达,他说追求健康的目的不是单纯的长寿,而是为了更好的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他欣然说起他自创的“养生十六字诀”,即基本吃素,心平无怒;起居有节,日行万步。他认为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大都市里,工作的忙碌、社交的频繁,容易过度紧张和精神疲劳,故要多抽出一些时间贴近大自然,感受天然生机,顺应自然之道,吸取天地精华。钱老如今年过七十,依然身体健康、步伐轻快。可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健康的关键所在。
钱老的一生不走仕途,不慕荣利,心如澄水,性若朗月。一生待人,唯诚唯肯;一生治学,唯严唯谨。他深受顾炎武“非关六经者,一字不书”的影响,不关学术者,一字不书。先生一生站在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倾囊相授。岁月漫漫流逝,不变的是他依然真诚清澈的眼神,当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从他的课堂走上中医之路,畅饮中医药古籍的知识琼浆,感悟中医理论精髓,为百姓的健康带去福音的时候,钱先生也收获他的自足自乐。
相关文章
小女感冒,咳嗽,反复发烧,求教
参莲散(《圣济总录》卷七十。)
产后腹胀
真珠散(《幼幼新书》卷十六引《朱氏家传》
黄连汤(《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如何正确的客观的看待一位中医生的医术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