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去看中医,都要看看舌象,比如热象、湿象、燥象等等,然后开方拿药。一般看到舌象热燥的要用清凉的,有湿的要用干燥的。我们常见的都是清凉的
金银花、
板蓝根等中成药。
但黄师170多万字的著作当中并没有把舌象当作一个看病的方法之一,只是沿用望、闻、问、切四诊之法,更把切脉当作重点加以论述。而舌诊并没有述及,是当是社会没发现这个好办法,还是现代社会的创新?
其实在诊法上除传统的四诊方法外,还有舌诊、手诊、耳诊、足诊等,都暗合了人体全息论,也就是说,人体的部分体现着整体的功能。
黄师为何没有把热门的舌诊拿出来介绍呢?
我认为舌诊已被包涵在黄师的理论体系当中。如舌出现热象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中医常认为是有火了,有热了,要降火除热。但这样的现象黄师不但认为有上火,同时还有下寒。平人上不热而下不寒,温温汤汤。既有上热,则必有下寒,因一气不周流,下寒之水无法上升制上热,同时上热之火无法下降制下寒,中气停运之象。所以在制上热之时,必要有健中温寒之物。
在《
伤寒说意》卷八--太阴经之
腹痛腹满一节中:“肝脾下陷而胆胃上逆,相火郁升而生上热也。宜
黄连汤,黄连清上逆之相之相火,
桂枝达下陷之风木,干
姜温脾家之寒,
半夏降胃气之逆,参、甘、
大枣补中脘之虚也。”把个
上热下寒之方说了个明白。
当然要结合病情来处方下药,还请各路高手来谈谈看法。
-----------大家多多的交流
-----------不对,如
柴胡舌、半夏舌之类就是黄师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