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诸病源候论教程:积聚病诸候
来源:积聚病诸候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卷之十九 积聚病诸候(凡六论)
隋 巢元方


一、积聚候

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受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腑者,阳也。脏者,阴也。阳浮而动,阴沉而伏。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疟,连岁月不已。以季夏戊己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当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之肥气季夏得之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得之,何以言之?肾病当传心,心当传肺,肺秋适旺,肾冬适旺,旺者不受邪,心欲复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得之也。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当传脾,脾当传肾,肾冬适王,旺者不受邪,脾欲复远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得之也。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肋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嗽发肺。以春甲乙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当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旺,旺者不受邪,肺欲复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得之。

肾之积,名曰贲 。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贲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萎少气。以夏丙丁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当传肾,肾当传心,心夏适旺,旺者不受邪,肾欲复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 以夏得之。此为五积也。

诊其脉,快而紧,积聚。脉浮而牢,积聚。脉横者,胁下有积聚。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即吐出。脉来细沉附骨者,积也。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以部处之。

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皮肤寒,秋愈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状,其甚如针刺之状,时痒,色白也。

诊得心积脉,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悸,腹中热,面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即唾血。主身瘈瘲,主血厥,夏瘥冬剧。色赤也。

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起与谷争,累累如李,起见受于外。

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主肌肉损,季夏瘥春剧,色黄也。

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胫寒,胁痛引小腹,男子积疝也,女子病淋也。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

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痛,饥则见,饱则减。病腰痛,小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茫茫,骨中寒,主髓厥,喜忘,冬瘥夏剧,色黑也。

诊得心腹积聚,其脉牢强急者生,脉虚弱急者死。

又积聚之脉,实强者生,沉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以左足践右足上。除心下积。

又云∶病心下积聚,端坐伸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过而止,开目作。

又云∶左胁侧卧,申臂直脚,以口纳气,鼻吐之,周而复始。除积聚、心下不便。

又云∶以左手按右胁,举右手极形。除积及老血。

又云∶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气,十二通。以除结聚。低头不息十二通,以消饮食,令身轻强。行之冬月,令人不寒。

又云∶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纳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蜀上乔。

除胁下积聚。

又云∶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复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疾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 瘕散破,即愈矣。

二、积聚痼结候

积聚痼结者,是五脏六腑之气已积聚受于内,重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邪气重沓,牢痼盘结者也。若久即成症。

三、积聚心腹痛

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其痛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此皆由寒气搏受于脏腑,与阴阳相击下上,故心腹痛也。

诊其寸口之脉沉而横,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聚痛。又,寸口脉细沉滑者,有积聚在胁下,左右皆满,与背相引痛。

又云∶寸口脉紧而牢者,胁下腹中有横积结,痛而泄利。脉微细者生,浮者死。

四、积聚心腹胀满候

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其痛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也。积聚成病,蕴结在内,则气行不宣通,气搏受于腑脏,故心腹胀满.心腹胀满则烦而闷,尤短气也。

五、积聚宿食候

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其痛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www.med126.com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也。积聚而宿食不消者,由脏腑为寒气所乘,脾胃虚冷,故不消化,留为宿食也。

诊其脉来实,心腹积聚,饮食不消,胃中冷也。

六、伏梁候

伏梁者,此由五脏之积一名也。心之积,名曰伏梁,起受于脐上,大如臂。

诊得心积脉,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悸,腹中热,面赤而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即唾血,身瘈瘲 。夏瘥冬剧,唾脓血者死。又其脉牢强急者生,虚弱急者死。


 

卷之十九 瘕病诸候(凡十八论)

一、症候

症者,由寒温失节,致腑脏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渐染生长。块 盘牢不移动者,是症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若积引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诊其脉弦而伏,其症不转动者,必死。

二、瘕候

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直名为 。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

候其人发语声嘶,中声浊而后语乏气拖舌,语而不出。此人食结在腹,病寒,口里常水出,四体洒洒常如发疟,饮食不能,常自闷闷而痛,此食症病也。

诊其脉,沉而中散者,寒食症也。脉弦紧而细,症也。若在心下,则寸口脉弦紧;在胃脘,则关上弦紧;在脐下,则尺中弦紧。脉症法,左手脉横,症在左;右手脉横,症在右。脉头大在上,头小在下。脉来迟而牢者,为病症也。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寸口脉结者, 瘕。脉弦而伏,腹中有症,不可转动,必死,不治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饮食大走,肠胃伤,久成 瘕,时时结痛。

《养生方.导引法》云∶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无息,极张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复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疾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 瘕散破即愈矣。

三、暴症候

暴症者,由腑脏虚弱,食生冷之物,脏既虚弱,不能消之,结聚成块,卒然而起,其生无渐,名曰暴症也。本由脏弱,其症暴生,至受于成病,死人则速。

四、鳖症候

鳖症者,谓腹内 结如鳖之形状。有食中国卫生人才网鳖触冷不消生症者,有食诸杂物得冷不消,变化而作者。此皆脾胃气弱而遇冷,不能克消故也。 病结成,推之不动移是

五、虱症候

人有多虱而性好啮之,所啮既多,腑脏虚弱,不能消之,不幸变化生症,而患者亦少。俗云虱症人见虱必啮之,不能禁止。虱生长在腹内,时有从下部出,亦能毙人。

六、米症候

人有好哑米,转久弥嗜哑之。若不得米,则胸中清水出,得米水便止,米不消化,遂生结。其人常思米,不能饮食,久则毙。

七、食症候

有人卒大能食,乖其常分,因饥值生葱,便大食之,乃吐一肉块,绕畔有口,其病则难愈,故谓食症。特由不幸,致此妖异成症,非饮食生冷过度之病也。

八、腹内有人声候

夫有人腹内忽有人声,或学人语而相答。此乃不幸,致生灾变,非关经络腑脏冷热虚实所为也。

九、发症候

有人因食饮内误有头发,随食而入成症。胸喉间如有虫上下来去者是也。

十、蛟龙病候

蛟龙病者,云三月八月蛟龙子生在芹菜上,人食芹菜,不幸随食入人腹,变成蛟龙。其病之状,发则如癫。

十一、瘕病候

瘕病者,由寒温不适,饮食不消,与脏气相搏,积在腹内,结块瘕痛,随气移动是也。

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

十二、鳖瘕候

鳖瘕者,谓腹中瘕结如鳖状是也。有食鳖触冷不消而生者,亦有食诸杂肉,得冷变化而作者。皆由脾胃气虚弱而遇冷,则不能克消所致。瘕言假也,谓其有形,假而推移也。昔曾有人共奴俱患鳖瘕,奴在前死,遂破其腹,得一白鳖,仍故活。有人乘白马来看此鳖,白马遂尿,随落鳖上,即缩头及脚,寻以马尿灌之,即化为水。其主曰∶吾将瘥矣。即服之,果如其言,得瘥。

《养生方》云∶六月勿食泽中水,令人成鳖瘕也。

十三、鱼瘕候

有人胃气虚弱者,食生鱼,因为冷气所搏,不能消之,结成鱼瘕,揣之有形,状如鱼是也。亦有饮陂湖之水,误有小鱼入人腹,不幸便即生长,亦有形,状如鱼也。

《养生方》云∶鱼赤目,作 食之,生瘕。

十四、蛇瘕候

人有食蛇不消,因腹内生蛇瘕也。亦有蛇之精液误入饮食内,亦令病之。其状常苦饥,而食则不下,喉噎塞,食至胸内即吐出。其病在腹,摸揣亦有蛇状,谓蛇瘕也。

十五、肉瘕候

人有病常思肉,得肉食讫,又思之,名为肉瘕也。

十六、酒瘕候

人有嗜酒,饮酒既多,而食谷常少,积久渐瘦。其病遂当思酒,不得酒即吐,多睡,不复能食。云是胃中有虫使之然,名为酒瘕也。

十七、谷瘕候

人有能食而不大便,初有不觉为患,久乃腹内成块结,推之可动,故名为谷瘕也。

十八、腹内有毛候

人有饮食内误有毛,随食入腹,则令渐渐羸瘦。但此病不说别有证状,当以举因食毛以知之。

相关文章
 补肾安胎
 圣饼子(《卫生总微》卷十三)
 女科百问 经水欲行先身体痛或腹痛? 上课笔
 惊悸
 穴,冲门
 防风散(《圣惠》卷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