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胃气虚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qi deficiency of stomach
拚音 WEIQIXU
别名 中医:胃脘痛呕吐呃逆,妊娠恶阻,西医: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道神经官能症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思虑、劳倦过度,或吐泻日久等,导致胃气虚弱,胃气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减弱,胃络失养,胃失和降而致。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思虑、劳倦过度,或吐泻日久等,导致胃气虚弱,胃气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减弱,胃络失养,胃失和降而致。病位在胃,属虚证。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胃脘隐痛,得食稍减,按之觉舒,不思饮食或食后不易消化,痞满不舒,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兼见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舌质谈,苔白,脉虚。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益气养胃。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四君子汤:人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4.5克。本方能甘温益气养胃。(2)黄芪建中汤:黄芪3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炙甘草10克、饴糖30克、大枣10克、生10克。本方能益气、温中、补虚。
2.加减变化:呕恶欲吐或妊娠恶阻者,用基本方(1)加橘皮10克、法半夏10克,以和胃降气;呕吐痰涎清水者,可加吴茱萸、桂枝各10克,以温中降逆。胸脘不舒,痞塞胀满者,加柴胡升麻各10克,枳实10克,厚朴12克以升清降浊,燥湿除满,或用半夏泻心汤,补泻同施;饮食不香,口淡无味者,应加砂仁10克、建曲15克、内金10克、藿香6克以醒胃运脾。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者,用基本方(2)加良姜15克、香附15克,以温中行气止痛。
(二)外敷药物
1.外用烫熨法:麸皮一两,拌炒生姜渣五钱,炒热后用布包裹,揉熨患处。用于胃虚痞满。
2.暖脐膏(由沉香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组成)每次1张,微火化开,贴脐腹。适用于胃脘虚痛、寒痛者。
(三)饮食疗法
1.金橘根猪肚金橘根30克、猪肚l00~150克,切成小块,加清水四碗煲至一碗半,以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肚。本方具有健脾开胃,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以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2.胡椒红枣:红枣5个去核,每个红枣纳入白胡椒二粒,煮饭时,放在饭面蒸熟食之。本法温中补脾,暖胃止痛,用于胃虚疼痛, 嗳气,口淡,痰涎清稀者。施治要点:
(一)“虚则补之”是治疗一切虚证的基本法则,然补益之法,因证而异。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古人又曰:“六腑以通为补。”胃虚证的治疗,除益气养胃之外,常用理气和胃药如木香、砂仁、枳壳莱菔子、陈皮、厚朴以及消食药神曲山楂、鸡内金、谷麦芽等。其目的是“降浊”;浊气降则清气升,气机调和则补药自能发挥作用。即所谓“以通为补”、“以降为补”、“补而不滞”之意。
(二)理气、和胃药大多味辛,性善走散,过用则辛香燥烈,耗伤胃气。故在治疗时,贵在配伍恰当,以补为主,以通为辅。如补中益气汤之用陈皮,归脾汤之木香,参苓白术散之砂仁,皆有此意。另有苦寒败胃之说,苦寒药用之不当,能损伤胃气。但苦寒药其性苦降,符合胃的生理特性,所以,胃虚之证,短期、小量加用苦味药物,反能起健胃作用。
(三)脾胃属土,互为表里,其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其司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之职。当胃气虚时,脾气亦虚,所以脾胃气虚常常并见。治疗时当补脾益气,辅以消导之品,可用六君子汤加神曲、山楂之类。此外,胃气虚弱时,胃失和降,气滞不行,易挟杂宿食、痰饮、密血等证,治疗时尤当细辨。
中药
针灸 1.针刺:取穴足三里;中脘、关元、中极、脾俞、胃俞等。针用补法。
2.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
推拿按摩 双手烘热,按摩患处。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脾胃病易治难养,取得疗效并不困难,巩固疗效却感棘手。调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不吸烟,不喝酒,不饮茶、咖啡、可口可乐等。
2.禁辛辣、油煎及硬的食物,宜少吃多餐;避免发怒。
3.避免化学药物的刺激,如消炎解热镇痛药、类固醇及降压药物等。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黑虎丸(《圣济总录》卷十二。)
 蕤仁丸(《圣济总录》卷一一○。)
 学中医从那方面入手
 请教吃麻黄汤后的症状
 重症肌无力
 伤食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