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回老家,堂兄又给我递上两扎老家的土特产——拖炉饼。青边碗大小的圆面饼,两面微黄,油漉漉,上面撒着黑黑的
芝麻,八个一扎,用篾条编成的扁平的篓子,两个上下一合,盖上黄色的
牛皮纸,贴一张小红纸,用红色的塑料绳结扎。这种包装,乡味十足。
老家北街上那个弄堂口,有家烧饼店,每年春节一到,就开始做拖炉饼。这种面饼用精白面,以油酥透,馅很特别,不用肉馅,但用开春的
荠菜,加上猪油和白糖。制作方法也特别,用上下两个炭火炉子烘烤,火候一到,把上面的炉子移开,饼便出炉了,故名拖炉饼。刚出炉的饼面起酥皮,荠菜翠绿,糖浆洁白,入口又甜又香,那种早春的味道,十分独特。第一次吃拖炉饼,是父亲带我去的,从此记住了那种鲜甜香,记住了那个老店铺的厅堂。堂兄告诉我,北街还没有拆,那家店铺还在经营。他还说,那家的拖炉饼最好吃,就是
麻尖角(烧饼)和油条,这家做的也最好吃。这时,不知怎么,我对这店家,顿时产生了敬意。
很多次回故乡,总发现故乡在变化。记忆中的老街几乎消失,弯弯的石拱桥已经代之可以通汽车的水泥桥,垂钓的河塘早填平盖上了房屋,所以,每次回故乡,总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好在,拖炉饼、马蹄酥、老抽
酱油、熝鸡等,家乡的一些土特产还能找到,让我宽慰许多。我想,科技创新固然是要褒奖和提倡的,但是,文化保守也是需要敬重和支持的。因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人坚守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那就会让后人不知道他从哪里来?是属于哪种人?现在该往哪里去?犹如医学上所说的“记忆缺失症”。一个地域,没有人坚守那个地方历代相传的文化,那仅仅是一块生硬的土地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拖炉饼就是一个故乡的印记。在我的眼睛里,拖炉饼已经不是普通的糕点,而是故乡的味道,乡愁的寄托。
-------------------
-------------------
我是江阴璜瑭人,我们那里也有烧饼,小时候觉得很好吃,但看了黄教授那里的拖炉饼,感觉一定更好吃。
-------------------
-------------------
-------------------
我们家乡有吊炉烧饼,是用炭火烤的,炭火在上面。邻县就没有,已被评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守历史,坚守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财富,如我们坚守经方一样!
-------------------
-------------------
金华的酥饼也很有名,但较油腻。听黄教授讲的江阴的拖炉饼是用荠菜做的馅,听起来就很香,很好吃啦。心为之动,,,,,,
-------------------
-------------------
-------------------
-------------------
科技创新固然是要褒奖和提倡的,但是,文化保守也是需要敬重和支持的。好!
-------------------
我们家乡的烧饼是享誉全国的“周村烧饼”,其刚开始时是厚而硬,后来历经几番改进变成了现在的薄脆的烧饼。
-------------------
现在啊,几乎每个城市都千篇一律的水泥路,高楼大厦林立。
失去了特色,失去了回忆~~~
真可惜~
-------------------
-------------------
-------------------
黄师仍一情深意重之人,怀念的不只是拖炉饼,而是以物寄情,怀念故乡,怀念儿时在故乡一起生活的亲人!
-------------------
吃的是饼的滋味,品尝的是浓浓的乡情。向黄师致敬!!
-------------------
现在的城市到乡村都在大搞经济建设,形式上都在一级级模仿,建筑也是千遍一律,家乡特色已少能一眼看出,我老家附近的县城,已和十年前的省城相仿了,街道多了许多,到县城的公路也完全不一样了。不过,过年的气氛依旧,家乡的习俗依然。
-------------------
-------------------
儿时的记忆犹新,转眼我到了知天命之年。改革创新是好,但也应多留点传统特色文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
-------------------
发展科技的同时要尊重传统,保守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一味求经济的社会失去了一股气,一种神。社会越来越出现虚性亢奋......
好在我从黄师及各位同道身上看到了正气,精神!生活的道路坎坷但光明。
我爱论坛!
-------------------
-------------------
-------------------
完全可以想象出黄师文中饼店的模样,因为在我的老家无锡县里的一个小镇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店。而我儿时的记忆是——总是害怕走外婆家到奶奶家必经的那个只有一边扶手的石板桥、家里吃完甲鱼剩下的甲鱼壳都是由我送到街上的中药铺,总是要踮起脚尖才能把甲鱼壳放到高高的柜台上,里面的大人给我几分钱,不知喜欢中药店里的味道是不是从那时开始的。长大后总为童年在有如此乡土气息的地方度过而骄傲,觉得自己好充实。
-------------------
黄师不仅是经方大师,以物寄情,继承、传承、创新,不留主根,乃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
又见黄师美文,天然的麦香,天然的米香,乃是世间至醇至美味!
-------------------
-------------------
“记忆中的老街几乎消失,弯弯的石拱桥已经代之可以通汽车的水泥桥,垂钓的河塘早填平盖上了房屋”,《
伤寒论》就像那个石拱桥和河塘,如果都被取代和填平,那么我们不是在进步,是在毁灭,是在为自己掘墓啊!
黄教授说得好,“我想,科技创新固然是要褒奖和提倡的,但是,文化保守也是需要敬重和支持的。因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人坚守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那就会让后人不知道他从哪里来?是属于哪种人?现在该往哪里去?”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要感恩!
-------------------
若说中华有危机,就是中华文化的危机,若说中医有危机,就是中医文化的危机。
-------------------
-------------------
-------------------
乡愁是春天的花香,夏日的清风,秋时的落叶,冬夜的寒雨,千丝万缕,点点渗入肌肤,直达灵魂的深处。喜欢黄教授的文笔,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
今天我也买了烧饼,与文中所述,如出一辙。因为这烧饼也是本地特产,只是改了烘制的方法,放入烤箱而成。这大概也算得上是一种与时俱进,庆幸与记忆中的味道相差无几。
传统与现代并存,物是人非即沧桑;倘若物人两非,或许就是刻肌刻骨的痛楚了。
-------------------
地道、传统的小吃犹如经方一样,越是坚持古法越有味道。
-------------------
-------------------
-------------------
-------------------
harvardx:非常美味的.上次去长径带了两叠回来. 好吃.?(2012-02-04 10:06)?700)this.width=700;" >
下个星期去看看,不然每次写特产,女儿就写马蹄酥,写得都审美疲劳了。不过估计就孩子爸喜欢吃,又油又甜有点吓人。
-------------------
-------------------
-------------------
垂涎故乡的托炉饼,敬仰黄师情深意重的胸怀。祝黄师龙年健康,创作多多美文,谢谢!
-------------------
-------------------
-------------------
-------------------
-------------------
-------------------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人坚守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那就会让后人不知道他从哪里来?是属于哪种人?现在该往哪里去?
老师说的不是拖炉饼,是文化的传承.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不下来,那么这个民族将会消逝
-------------------
-------------------
家乡在任何人眼里都是美的,因为它能唤起你对过的很多美好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