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网友董红昌先生在本论坛上向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因为忙碌,我忘了回帖,冷落了董先生的一片热情,实在是对不起!现回答如下:
董:不知道黄老师认为中医的那些思想是巫师的思路,他们在中医的发展中具体表现是什么,历代中医大师是否用他们来指导临床?如果用于临床,而且有效,那么您怎么看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存在是否合理?现代社会该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黄:根据医史学研究的结果,医学是从巫术里面脱胎而来的,所以,当年巫师使用药物时,是无法摆脱其行业的思维习惯,有的方剂能够解除病痛,这是事实。但不能认为这是巫师的思路正确,只能说明其正确地利用了应用药物治病的经验。自从《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中医学的体系已经成熟,那时的医生已经无需借助巫师的思路,张仲景是这样,后世的叶天士也是这样,现代的名中医们也是这样。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董:还有黄老师是否认为中医的组方是中药单一药物功效的叠加,如果不是,那么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黄:方是方,复方绝不是药物作用的简单叠加,这点是没有异议的。经方是最为经典的组方。但可惜的是,这没有成为当代所有中医的共识。许多人开方时不讲经方,处方没有结构,他们的忽视方的合理性,更无视经方的存在。他们理解的组方,就是自己配方,其配方的思路,可能有多种,比如按归经,按四气五味,按升降浮沉;比如按中药药理,比如按自己经验,更有的按道听途说,或按自己喜好,等等,不一而足。其中,也有按前人经验,特别是按张仲景经方思路,方证相应,药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配方思路的多样性,正是当今中国中医的特点。
董:就黄老师临床而言,您是否对所有的病人,都能作出恰当的处方呢?如果不能,是否您的思路也存在问题呢?
黄:我不是神医,不可能对所有的病人都能开出十分完美恰当的处方。我每次门诊,都是思考良久,唯恐不对证,唯恐对不起病人对我的信任。但临床还有很多无效的患者,究其原因,有疾病本身的原因,有药物质量的原因,也有病人自身没有配合的原因,更有我思路、技术、行医技巧上的原因。没有开出一张好方,是其中我经常检讨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开不出好方?有的是没有好方可用,有的是有好方我不会用或不晓得用。做中医,很难啊!中医也不是万能的!医学的能力是有限的。
董:我想现在的中医水平是在倒退,即便科学昌明的现在,即便新学说到处流行的时代,也不能改变中医逐渐走向口头的趋势,您说呢?
黄:对此我不便发表评价,我想中国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衷心感谢董先生以及各位网友对经方论坛的关心和支持!并热切期望经方医学能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
黄教授的回答十分中肯。我想与其说中医的水平在倒退,还不如说西医的进步与发展更加迅速。但是生命科学是最为复杂的学科,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和许多新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中医应该也是解决复杂生命科学问题的有益的角度之一。问题是在科学昌明的现在,如何发继承与发展中医,换言之,我们真的应该思考和评估一下中医的水平,医学的水平不外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疗效如何是最为根本的问题),那么中医的疗效又该如何评价呢?
-------------------
中医的倒退是因为行中医的人都不相信中医的疗效,病人就更不相信中医了。我在医疗的最基层,我看见很多医生都是中西药并进,有了效果到底是中医的还是西医的呢?我的一位同学也是中医毕业的,还和我一起在一位名老中医那里学过临床,他现在都在怀疑中医的疗效。中医可悲啊。
-------------------
中西药并进,汤药成药齐上,方不成方,药无定药,如此中医临床,就是有效也不晓得记在哪个头上。中医的临床经验无法总结,中医的学术无法传承,中医的学术自信无法建立,此是当今中医界的癌症!
-------------------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作为形上宏观的中医在其思维上是优于西医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利用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西医是优于中医的,但我们可以用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呀。中医本来就是海纳百川。
-------------------
记得著名的季羡林大师在谈中西方文化时是这样阐述地:西方文化是一分为二,乃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东方文化是合二为一,乃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乃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太精彩了!
-------------------
中医人首先要自信,因自信而实践,因疗效而产生自信!
-------------------
黄教授你的方子我用了好多人,都感觉到中医的神奇,特别是输液成坏病后,2幅中药救急,他们说谁说中药慢?祖宗的经验是宝贝。我说黄教授把我们祖先的经方讲到了美国,振兴中医,就象振兴京剧一样,从年轻抓起。
-------------------
中医和西医的冷落和繁荣 关键还是在于利润的问题 中医的效果是不用怀疑的 西医的效果也是不容怀疑的 中医难治疗好的病换西医也难 反之也成立 因为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
-------------------
黄老师能否在黄教授讲中医拦目中增加对无效的代表性医案的讲述,特别是前期的治疗效果不佳,后面
更方后取效,黄老师是通过怎样观察和思考做到的,这些对我们提高对经方认识很有好处,我想就连黄师首诊时都没发现,我们更是不用多说,这样可实现教学相长。
-------------------
黄老师能否在黄教授讲中医拦目中增加对无效的代表性医案的讲述,特别是前期的治疗效果不佳,后面更方后取效,黄老师是通过怎样观察和思考做到的,这些对我们提高对经方认识很有好处,我想就连黄师首诊时都没发现,我们更是不用多说,这样可实现教学相长。
-------------------
引用第6楼爱好经方于2008-09-08 06:27发表的 :
中医人首先要自信,因自信而实践,因疗效而产生自信!
哈哈哈 这为哥哥说得很好啊 哈哈哈 我就是以充足的自信 来开方的啊 ,西医很多病都治不好啊 最有效的也就是抗生素、激素、止痛药啊,但很多副作用 哈哈。。。。。。。。
-------------------
只因黄教授的话在某些人看来过于偏激!
[ 此帖被城里娃脑在2009-09-21 17:07重新编辑 ]
-------------------
“中西药并进,汤药成药齐上,方不成方,药无定药,如此中医临床,就是有效也不晓得记在哪个头上。中医的临床经验无法总结,中医的学术无法传承,中医的学术自信无法建立,此是当今中医界的癌症!”
黄教授的话说得好,坚决赞成!
-------------------
-------------------
还是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另外,中医的地位与立法问题也很重要,如果按照西医的规范与指南用药与治疗,即使无效或者病情恶化,医患双方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单独使用中医药疗法如果有效应该问题不大,但是无效或者病情恶化的话,可能会有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特别是在医患沟通不到位的情况下。这里不存在对中医药疗效的不信任等问题。
-------------------
首先,向黄煌老师致歉,并感谢黄煌老师的回复。最近因忙于杂务,很少登陆论坛,所以今天才看到并回复。
-------------------
从黄煌老师的帖子里,黄煌老师也已经承认了,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就已经摆脱巫术的枷锁了,那您是否承认《黄帝内经》对《伤寒杂病论》的影响和指导意义呢?
其次,黄煌老师也承认,复方不是单味药的叠加,哪么,您认为复方的理论源与什么?什么才是复方的指导原则?在什么样的组方思想的指导下,才能达到张仲景所说的“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境界呢?
还有黄煌教授说,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来指导复方的做法是错误的,哪么,您是否认为从《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就开始的用药传统都是错误的呢?后世虽然对这些理论有发展,但这些理论发端于《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当无可质疑。哪么,做为同时代的中医经典的看法,是否会比我们现代人的臆测更有信服力呢?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时代的产物,所以怎么认识《伤寒杂病论》,怎么最大限度的还原《伤寒杂病论》的面目,少一点个人色彩,多一点历史和事实的考证,或者更确切,您说呢?我想这也许是,这或许也是清代在江南兴起乾嘉学派的主要原因吧!!!
医学在发展,我们也在成熟,大家都不是完人,所以观点也难免错误和偏激,这很正常,也可以理解!但这并不妨碍黄煌老师,您身为一支现代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地位,及您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
最后,再一次真诚感谢黄煌老师对一个末学后辈的关怀和提携,敬礼!
-------------------
首先,先有实践经验,后有理论的总结提炼,这是规律。吃生
乌头会中毒身亡,久煎乌头可以镇痛,这是先民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后总结而来的,而绝不是君臣佐使、七方、十剂等理论指导下才发现的。
中国人的用药传统不是从《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才开始的。《神农本草经》也不是唯一一部经典性本草著作,在本经之前,有大量的本草文献,记载了数千年来的中药学知识,而这些实践经验的积累,才为本草著作的撰写和药性理论的提炼提供了可能性。至于说这些传统的用药经验也好,传统的药性理论也罢,是否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正确无误的,历史已经作出了验证,经后仍然还需要经受长期的实践的检验,未来也是如此。比如,《神农本草经》记载:合欢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果真如此吗?那些抑郁心境的人,你试试看呢?恐怕把
合欢皮当饭吃也无济于事。叶天士就经常对病人说,“务以情怀开爽为要,勿恃医药却病”。而有人却发现,大量的合欢皮能够消
痈肿,而且很安全,本经却无记载。所以说,传统的经验可以指导现代临床,但未必都对,“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要通过缜密的考证来最大限度的还原《伤寒杂病论》的本来面貌,是要做这个工作,否则,后人不知晓历史,就会丢失我们的传统,遗忘我们祖先的智慧。然而,我们不可能等到历史原原本本的考证清楚以后再来开展我们的工作。《伤寒论》里的剂量换算一直有争论,可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固步自封啊。有些是可以暂时搁置不论的,比如
五苓散的剂量,我们按照张仲景原方的药物剂量比例来配置五苓散,效果就很好。我们甚至还可以适当的调整,五苓散中桂的剂量最小,为2份,
泽泻的量最大,为5份,
白术、
茯苓、
猪苓都各为3份。我曾用
桂枝12克,
肉桂18克,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30克,配成散剂,治疗一例慢性结肠炎
腹泻不止的患者,效果好得很。猪苓的价格比较贵,如果以后猪苓缺货,我想即便是五苓散中不用猪苓,同样也有效果。
中国传统的学术强调的是繁荣,是多样化,我们需要有从事传统文献学研究的专家,也需要有从事实验室研究的科研人员,同样也必须要有在从事临床研究的中医大夫,离开了谁,中医的复兴恐怕都很难实现。
-------------------
黄:我不是神医,不可能对所有的病人都能开出十分完美恰当的处方。我每次门诊,都是思考良久,唯恐不对证,唯恐对不起病人对我的信任。但临床还有很多无效的患者,究其原因,有疾病本身的原因,有药物质量的原因,也有病人自身没有配合的原因,更有我思路、技术、行医技巧上的原因。没有开出一张好方,是其中我经常检讨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开不出好方?有的是没有好方可用,有的是有好方我不会用或不晓得用。做中医,很难啊!中医也不是万能的!医学的能力是有限的。
本文来自:黄煌经方沙龙-http://www。hhjfsl。com-中医经方专业学术论坛
黄煌先生的务实精神不得不让人敬佩啊。学习敬礼
-------------------
-------------------
-------------------
在论坛里,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心情沮丧或情绪低落时,在这里,可以得到慰藉和鼓励!
-------------------
中医在倒退:往大处说是国家的政策失误,卫生部教育部的失职,中医是我国的本土文化,为什么不尽力普及推行?像黄师这样的大家太少了!!!可叹中医发源于中国,开花收获却在国外!!!购买一两
丹参泡水喝却要凭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这不是要置中医于死地吗?什么人制订的此规定?汉奸? 洋买办 ?还是混蛋?当国外极力推广中医的时候国内却极力封杀,行医60余年的老中医还要去考什么狗屁助理!!!!
-------------------
“中西药并进,汤药成药齐上,方不成方,药无定药,如此中医临床,就是有效也不晓得记在哪个头上。中医的临床经验无法总结,中医的学术无法传承,中医的学术自信无法建立,此是当今中医界的癌症!”
现在的流弊 需要时间来修整。希望更多的人来参与 让更多的人醒悟!
-------------------
面对病人,无论是用经方还是时方,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应以病人为中心,只要有效,有利于健康,就应首先采用,而不是固守某一治疗途径
-------------------
西医治标(救急),中医治本,二者都救人于危难病痛,各有长处,但我更喜欢中医。
-------------------
中西药并进,汤药成药齐上,方不成方,药无定药,如此中医临床,就是有效也不晓得记在哪个头上。
-------------------
中医届需要更多的象黄老师这样的大家指引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探寻,中医不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