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小儿胎寒候∶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故小儿生之后,冷气犹在肠胃之间。其状∶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胀,或时谷利,令儿颜色青 ,时啼者,是胎寒痛也。
《千金翼》论∶儿生有胎寒,则当腹痛,痛者 啼,时时吐 ;或腹中如鸡子黄者,按之如水声便没,没已复出,此无所苦尔。宜早服当归丸(方见 啼门,《千金方》同、)黄 散即愈。(方阙。)
茅先生有小儿初生下一日胎寒候∶口舌冷,腹虚鸣,面脸青色,吃乳有妨。此形候本因受胎六个月日母有疾,被伏热往来,牙儿胎中饮热血,故受胎疾之病。治者,先以朱砂膏(方见惊门中)奶上吮下,然后用镇心丸(方见一切惊门)磨与相夹用之,一日下四服。至晚有红涎通利,即下匀气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二服,治之即愈。如见都不进奶及肚膨胀,手握拳,目微视,面黑色,死候不治。(此茅先生一证用凉药,为母伏热往来,儿饮热血后。茅先生歌中却云∶
风邪夹冷。《巢氏病源》
始云∶母取冷过度,冷气入胞。又云∶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巢氏病源》与茅先生有不同处,宜审处之。)
《慧眼观证》∶凡生下中胞寒,其候本因受胎六、七个月,母有疾,被寒热往来或伤冷毒,儿在胎中饮血,故受胎积,所以生下口冷,腹胀。以大惊丸(方见一切惊门中)
研与牙儿吃,及参苓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服之养其气。
茅先生有小儿中胎寒歌∶
人中鼻下有青色,乳见难消痢色同。衣薄中寒如是此,风邪夹冷上来攻。
《圣惠》治小儿胎寒,聚唾弄舌, 啼,反张,怒惊。当归散方
当归(锉,微炒) 细辛 黄 黄芩 龙骨(细研) 桂心 赤芍药(一两半)
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以乳汁调下一字,日三服。更看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妙。
《婴孺》治少小大便青,不欲食,皆是胎寒。当归丸方
当归 人参 芍药 芎(各三分) 甘草(四分)
上为末,乳汁和。先食服麻子大一丸,日进三服。未知,稍加之。
《婴孺》治少小胎寒,大人虚冷,内或有实,不可吐下。虚冷,服矾石丸方
上用马齿、矾石烧汁尽,为末,枣膏丸。大人服梧桐子大二丸,小儿以意减之。心腹中温暖为度。有实,实去∶无实,下自断。神良。
《婴孺》治少小胎寒腹痛,大便青。芎丸方
芎 麝香 芍药 当归(各二分) 黄 虫(各三分,炒) 牛黄(一分)
上为末,蜜丸。二、三日儿,胡豆大一丸。不知,稍加之。一方有甘草,无人参。
《婴孺》治小儿胎寒,腹中 痛。黄 汤方
黄 黄芩 芍药(各六分) 当归(二分) 甘草 芎(各四分) 生姜(八分)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五合,去滓。百日儿半合,分三服。
钱乙论肾虚。若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囟门也)。面色 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又肾气不足则下串,盖骨重惟欲坠于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皆宜补肾地黄丸主之。(方见本门。)
张涣论∶小儿脾胃虚弱,不能饮食,或经诸大病,已渐损伤荣卫。致令肌体羸瘦,时时下痢,面色青白,变成虚羸病。宜用丁香黄 散。(方见本门。)
钱乙地黄丸方
熟干地黄(焙,秤八钱) 山茱萸 干山药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分)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三岁以下一、二丸至三丸,温水空心化下。
张涣 丁香黄耆散方
绵黄 (锉) 丁香 人参(去芦头) 当归(洗,焙干) 白术(炮) 鳖甲(涂醋炙黄,去裙。各一两) 胡黄连 甘草(炙。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二片枣二枚,同煎五分,去滓温服,食前。
《惠眼观证》附子散 治吐泻及伤寒脾虚腹热,或手足冷,虚汗不已,喉内虚喘。此药能回阳(一名)回阳散。
附子(炮,去皮尖) 北前胡 甘草 人参 桔梗(各半两) 麻黄(去节,一两)
上为末。随大小加减,每服半钱至一钱,淡淡姜汤调下。此药能补虚。
《宝童方》治腹内虚鸣乌药丸
天台乌药 苍术(各二两,细锉,炒令黄色用) 木香 甘草(各一分) 肉豆蔻(二枚)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炒葱酒下。
《刘氏家传》水仙丹 童男室女一切损病皆可服。
好辰砂(四两,细研,水飞过)
上用白芨一两,木通半两,白蔹半两,清麻油四两。将上件药三味同熬,用文武火,时以箸点药在水中,候油晕不致散漫,即去药存油,摊冷,旋旋取,和前项朱砂末一如面剂,候和成,即用新水一盆,揉皂角在内,将和成朱砂洗去油为度,别用净器,以新水浸之。每服五、七丸至十丸。旋丸如梧桐子大,水一日一易,上用湿纸蒙盖,以防尘土。治男子丈夫、妇人及童男室女五劳七伤,一切损病,骨蒸瘴疠,三消水肿,脚气瘫痪。凡药不能效者,悉能治之。
《张氏家传》三洞白丹 治脾胃重伤,虚羸短气,泄泻痢疾,水谷不化,全不入食,脾胃欲绝。服之见效如神。
琥珀 砒(一分,研如粉) 白石脂(一两,研)
上同研,令匀腻,以糯米煮浆,拌匀为丸,如○○○大。阴干令透,排铺新瓦上,安红熟炭排满, 成灰,放冷取出。大人每服三粒,甚者五粒,各以清饭下,小儿用小丸子。服了忌吃热物半时。
《吉氏家传》和气散 小儿或面青黄,手足逆冷,不思食方。
浓朴(半两,姜煨) 人参 茯苓 甘草(炮。各一两) 茴香(二钱)
上件为末,加减用水煎。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虚寒吐泻,或取转后皆可服补药。
人参 茯苓(各二钱) 硫黄(半钱) 诃子肉(一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一小盏,姜枣同煎六分,连进二服。忌生冷。
《巢氏病源》胸膈有寒候∶三焦不调,则寒气独留,膈上不通,则令儿乳哺不得消下,嗌酸臭,胸胀痞满,甚则气息喘急。
《圣惠》治小儿胸膈有寒,或时嗽逆,不欲乳食。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一两,煨,用皮) 白术 五味子 麦门冬(去心,焙) 白茯苓 甘草(炙微赤,锉) 人参(去芦头)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半两) 细辛(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胸中有寒,多吐清水,不能乳食。人参散方
人参(去芦头) 浓朴(刮去皱皮,涂姜汁,炙令香熟)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当归 丁香 白术(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同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治小儿胸中有寒,乳哺不消,腹中痞满逆,不能乳食。肉豆蔻散方
肉豆蔻 人参(去芦头) 白术 白茯苓 藿香 甘草(炙微赤,锉) 木香浓朴(刮去皱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诃梨勒(煨,用皮。各半两) 干姜(炮裂,锉,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之服。
《圣惠》治小儿胸中有寒,气逆呕吐。温膈散方
人参(去芦头) 丁香 草豆蔻(去皮) 甘草(炙微赤,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诃梨勒(半两,煨,用皮)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胸中寒气积滞,气逆不下乳食。草豆蔻散方
草豆蔻(三枚,去皮) 人参 前胡(各去芦头) 槟榔(炙,一分) 诃梨勒(半两,煨,用皮)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更量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胸中寒气,结塞不通,时欲呕吐。前胡散方
前胡 人参(各去芦头) 白术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高良姜(锉) 浓朴(去皱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藿香(各用一分) 甘草(半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更量大小以意加减。
《谭氏殊圣方》∶浑身壮热四稍寒,与食千般总不看,多睡沉沉饶眼涩,遍身如粟怯衣单。都缘冷气攻心肺,干呕时时乳不餐,桔梗白术白附子,水银调合永身安。
术灵丹
白术(微炒) 苦桔梗(各半两) 香附子(一分半) 黑锡砂(一分,水银并锡各半结者)
上并为末,次入肉豆蔻末二钱,和面三钱同煮,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空心,乳食前温水下,日三服。忌毒物。
《婴孺》治小儿胸中冷气停结方。
黄 (三分) 当归 芍药 甘草(炙) 人参 芎 细辛(各二分)
上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一服一合,日进三服,夜一服。
《巢氏病源》小儿胸胁满痛候∶看养小儿,有失节度而为寒热所伤。寒气入腹内,乘虚停积,后因乳哺,冷热不调,触于宿寒,与气相击不散,在于胸膈之间,故令满痛也。
《五关贯真珠囊》小儿气痛候∶因生冷所伤而成。只在脐上下、左右痛,是气。宜木香散治之(方见本门。)
《千金》治少小胁下有气内痛,喘逆,气息难,往来寒热,羸瘦不食。马通粟丸方
马通中粟(十八铢) 杏仁(汤浸、去皮) 紫菀 细辛(各半两) 石膏 秦艽半夏(汤浸七遍) 茯苓 五味子(各六铢)
上九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十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二十丸。
《五关贯真珠囊》木香散 顺气宽中。治胸胁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减少,吞酸,呕逆,噎闷。一切气疾,并皆治之。
木香 青橘皮(各三两) 姜黄 麦 (去土炒。各五两) 蓬莪术(四两) 甘草(锉炒) 盐(炒。各十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外台》∶《甲乙经》灸法∶劳宫一名五里,在掌中动脉,灸二壮。主热病发热,满而欲呕哕,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胁痛不可反侧,咳满,溺赤,大便血,衄下,吐呕,吐血,气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口中烂,掌中热,风热善怒,中心善悲,累呕嘘唏,善笑不休。烦心,咳,寒热,善哕,少腹积聚,小儿口中腥臭,胸胁支满,黄胆黄目。
《圣惠》∶夫小儿心痛者,本非起于心。即邪客于心主之脉。夫少阴者心也,五脏六腑之所主也,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干。干之即伤心,伤心即神去,神去即死矣。故诸邪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络脉。包络者心之别脉也,故少阴不病。夫心痛者,邪气上逆,痞而不散,或伤寒气,邪冷搏于经络,故发心痛也。
茅先生论∶小儿生下五个月日,上至七岁,有结癖在腹成块,如梅核大,来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者。亦分数类∶在心头痛者,为抱心气;在左胁下痛者,为 气∶在右胁下痛者,为癖气∶在脐下痛者,为吊气。在心头痛者,下金铃散(方见本门中)夹匀气散与服;(方见胃气不和门中。)在右胁下痛者,下蓬莪术散夹健脾散与服,在脐下痛者,下芸台散夹茴香散与吃即愈。如见面黑眼花,泻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进食,死。(余方并见 癖、吊气本门中注。)
《婴童宝鉴》云∶小儿悒心,啼有时歇者,心痛。
《婴童宝鉴》云∶小儿心痛,是邪气攻于胃管也。
《葛氏肘后》小儿卒心痛,腹胀坚如石,满气喘息方。
上以好盐如鸡子大,浆水三升,煮取三沸,内搅消,取半分,为三服。神验大良。
《外台》范汪芫花汤 主卒心痛连背,背痛连心,心腹并懊。痛如鬼所刺,绞急欲死者。
芫花 大黄(各十分)
上捣,下筛,取四方寸匕,着二升半苦酒中合煎。得一升二合,顿服尽。须臾当吐,吐之便愈。老小从少起,此疗强实人良。若虚冷心痛,恐未必可服。
《外台》∶《千金》疗老小卒中恶心痛方。
苦参(三两) 好酸醋(一斤半)
上二味,以醋煮苦参,取八合。强人顿服,老小二服。
《圣惠》治小儿心痛,但觉儿将手数数摩心腹即啼,是心痛不可忍。宜服芍药散方
赤芍药 人参(去芦头) 白术 黄芩 川大黄(微炒,锉) 当归(以上各一分)
上件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心痛,手足不和。木香散方
木香 白术 桔梗 赤茯苓(各一分) 高良姜(半分)
上件药捣,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稍热频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心痛不可忍。桃仁散方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赤芍药 桔梗 桂心(以上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心痛,发歇不定。蓬莪术散方
蓬莪术 人参(去芦头) 桂心 黄芩 木香 地黄 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橘皮汤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心痛不止。桂心散方
桂心 当归(锉,微炒) 栀子仁(各半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橘皮汤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茅先生治小儿心痛。金铃散
金铃子(炮,去皮棱) 蓬莪术(炮。各一两) 茴香 木香(炮) 荆三棱(炮。各半两)
上件为末。每服一钱、半钱,用热酒调下。
《张氏家传》治男子、女人、小儿脾疼,久肿,心气痛患。
木香(两块,如一皂子大) 丁香(三、七粒) 乳香(半块,如一皂子大) 胡椒(四十九粒) 巴豆(去皮不出油) 斑蝥(去皮、头、足、翼。各二、七个) 五灵脂(一块,中指大)
上七味为细末,醋糊丸如芥子大。每服三丸,用菖蒲汤下,妇人艾醋汤下,小儿两服至三丸。如衮颤气攻,痛不忍者,一服应效。
《王氏手集》治心痛不止普救散
延胡索(二两) 香附子(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点服。
《王氏手集》应痛散方 治小儿心痛。
石菖蒲(炒) 肉桂(炒。各半两) 五灵脂(二两) 白附子(炮过,土内去火毒) 木香(炒。各一两) 萝卜子(炒)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热酒调下。
《巢氏病源》小儿腹痛候∶小儿腹痛,多由冷热之气,与脏气相击,故痛也。其热而痛者则面赤,或壮热,四肢烦,手足心热是也。冷而痛者,面色或青或白,甚者,乃至面黑,唇、口、爪皆青是也。
茅先生小儿有中热痛诗∶
非时面赤色,壮热四肢烦,手足心多热,心中热痛难。
茅先生小儿有中冷痛诗∶
面青面白由自可,黑色同青爪一同,此是腹心生冷痛,须将温药里头攻。
《婴童宝鉴》小儿腹痛胁满不食等歌∶
腹内元由冷,仍为痛所因。实加邪热盛,胁满少精神。大小便因涩,腹中结实停。脾家先有冷,闻食不开唇。肥肉因斯瘦,荣衰气不匀。若逢如此患,莫遣久沉沦。
《婴童宝鉴》小儿腹坚歌∶
妊娠先须忌数般,莫令风冷致胎寒。儿生 哇翻嫌乳,肚痛频生腹亦坚。
《葛氏肘后》隐居效方 小儿夜啼,惊不安,此腹痛故也,至夜辄剧,状如鬼祸。五味汤
五味子 当归 术(各四分) 甘草(炙) 桂心(各三分)
上五物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为三服,大良。
《葛氏肘后》徐王神效方 治未满百日儿患腹痛。
豚子卵(一枚) 当归(一分)
上水三升,煮取七合,涂之乳头,令小儿饮,以意量之佳。
《图经》徐王效验方 主小儿腹痛,大汗出,名寒疝。
上浓煮梨叶,取七合,以意消息,可作三四服。饮之大良。
《圣惠》治小儿腹痛不可忍。鳖甲丸方
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 防葵 诃梨勒(煨,用皮) 川大黄(锉,微炒) 人参(去芦头)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微炒,别研入) 当归(锉,微炒。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五丸,得微利瘥。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冷热不调,腹内多痛。当归散方
当归(锉,微炒)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赤芍药 川大黄(锉,微炒。以上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放温。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卒吐下,腹痛不止。人参散方
人参(去芦头) 当归(锉,微炒。各半两) 甘草(炙微赤) 干姜(炮裂,锉) 黄耆(锉。各一分) 细辛(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稍热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频服。
《圣惠》治小儿伤冷腹痛。青橘皮散方
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桔梗 赤芍药(以上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与服。
《圣惠》又方
木香 高良姜 白术 人参(去芦头。各一分) www.med126.com/job/浓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博济方》治小儿脾痛,兼和气止泻,及腹肋刺痛,起止疼痛,不思饮食。香朴散
浓朴(一两) 木香 麦 (炒) 神曲(炒) 青橘皮(去白) 陈橘皮(去白。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
《谭氏殊圣方》∶小儿虚胀不消磨,喘息饶粗不奈何?心腹满疼难可忍,才过一月变沉 。急须求取还元散,白术苍龙除结多。更入水银知母捣,当归止痛便平和。
白术(炮) 龙齿 知母 当归(各一分) 水银(一分,以银箔结砂,后入余药)
上为末,每服半钱,橘皮汤下。
《婴孺》治小儿腹痛夭纠,不能哺乳。茯苓丸方
茯苓 黄连(各一两)
上为末,用蜜为丸如大豆大。饮下量加。
《婴孺》治小儿腹痛夜啼方。
牡丹(去心) 代赭石 芍药(各二分)
上为末,蜜为丸。二小豆大,饮下,稍加之。
钱乙附方和中散 和胃气,止吐泻,定烦渴,治腹痛,思食。
人参(切去头,焙) 白茯苓 白术 甘草(锉炒) 干葛(锉) 黄 白扁豆(炒) 藿香叶(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干枣二个,去核,姜五片,煎至八分。食前温服。
张涣 宽中汤方 治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高良姜 木香(各半两) 丁香 青橘皮(炒黄) 桔梗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
张涣又方蓬莪术丹
蓬莪术(炮裂,乘热锉碎) 当归(洗,焙干。各一两) 木香 人参 桂心(各半两) 黑牵牛(炒微黄)
上件捣,罗为末,细白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 温胃丹 治腹痛,啼哭不止。
人参(去芦头) 白术 五味子 当归(炒,焙干) 高良姜(各半两) 木香(一两)
上件捣为细末,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
张涣又方橘香散
青橘皮(炒) 吴茱萸 木香 当归(洗、焙干。各一两) 干姜 丁香(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生姜二片,煎五分,去滓。放温热服,食前。
《婴童宝鉴》治小儿泻,不思食,腹中痛。温脾丸方
草豆蔻(二个,掰开,内乳香一皂角大于中,用面裹煨熟) 甘草(五寸,猪胆浸,炙黄色) 朱砂末 麝(各一钱匕)
上件为末,研饭为丸如萝卜子大,饭饮下十丸。
《惠眼观证》槐角丸 治气疾腹内常痛及消积滞。
槐角末(先以蜜炙,为末,炒一钱用) 胡椒(四十粒) 巴豆(二粒,不出油,研烂,入诸末再研) 丁香(二十粒)
上以烂饭为丸,如此○大。每服五丸,生姜汤下,空心服之。
《刘氏家传》∶小儿腹痛疳疾。
上用水磨乌药,煎服效。
《庄氏家传》∶小儿未能语,啼啼哭不能辩者,当以手候其腹,如有实硬处,即是腹痛。治之方∶
上研生姜取汁,暖令温,调面成糊涂纸上,贴脐心立效。
《吉氏家传》治脾疼,胁胀,和气,止渴及腹内刺痛,不思饮食。香朴散
浓朴(一两,去粗皮,生制一宿,炙) 麦 神曲 青皮(各炒) 木香(以上各一分)
上件末。每服一钱或半钱,熟水调下。
《巢氏病源》小儿腹胀候∶腹胀,是冷气客于脏故也。小儿腑脏嫩弱,有风冷邪气客之,搏于脏气则令腹胀。若脾虚冷移入于胃,食则不消;若肠虚,冷气乘之,则变下利。
钱乙论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实者闷乱满喘,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饼子,(紫霜丸见积聚门中,白饼子方见搐搦门中。)不喘者,是虚也,不可下。若误下,则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气虚甚,即目胞腮肿也。色黄者,属脾也。治之用塌气丸渐消(方见胃气不和门中),未愈,渐加丸数。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散大温散药治之。何以然?脾虚气未出,腹胀而不喘,可以散药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即愈矣。若虚气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胃气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脾虚不能胜肾,随肺之气,上行于四肢若水状,肾气侵浮于肺即大喘也。此当服塌气丸。(方见同前。)病愈后面未红者,虚衰未复故也。
治腹胀者,譬如行兵战寇于林,寇未出其林,以兵攻之,必可获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必有失,当以意渐收之即顺也。
治虚腹胀,先服塌气丸(方见同前,)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时微喘,脉伏而实,时饮水,不能食者,可下之。盖脾初虚而后结有积,所治宜先补脾,后下之。下后又补脾,即愈也。补肺恐生虚喘。
《婴童宝鉴》∶小儿腹胀,为脾胃虚冷气不顺,故腹胀也。
《婴童宝鉴》小儿腹胀歌∶
风冷结在脏,因成为腹胀,冷极气相并,泄泻定须成。
《葛氏肘后》小儿腹暴病满欲死方。
半夏(随多少,炮)
上下筛,酒和之,服如粟粒大五丸,日三,立瘥。
《千金》治少小腹胀满方。
上烧父母指甲灰,乳头上饮之。
《千金》又方
上以韭根和汁,猪脂煎,细细服之。
《千金》又方
上以车毂中脂和轮下土如弹丸,吞之立愈。
《千金》又方
上用米粉、盐等分,炒变色,腹上摩之。
《仙人水鉴》分气丸 治大人、小儿一切冷气攻刺四肢,心腹胀满,宿患气块,破腹泄痢;妇人产前产后,室女一切不恻之疾方
拣丁香(一分) 白芷(三两,洗、焙) 木香(半两,不见火) 陈橘皮(汤洗净,取二两) 甘草(一两,炙) 缩砂仁(一百个) 生姜(一斤,连皮切作钱子,用盐一两拌匀,淹一宿,银石器中炒令干,每用一两)
上七味,丁香、木香别捣,余为末合研。用真阿魏一弹大,汤化去滓,飞罗面两匙,煮糊搜木臼中,杵丸如鸡头大。一切气,每服一丸,细嚼,空心,盐汤、盐酒任下。心腹胀满宿患,生姜橘皮汤下。妇人一切病患,炒姜酒下。脚膝少力,阿魏煎酒下。破腹泻痢,姜盐粥饮下。室女一切不恻疾患,当归酒或红花酒嚼下。
早晨一丸,能消瘴疠。小儿腹胀,汤化服半丸。
《外台》∶刘氏疗小儿肚胀渐瘦,不食,四肢热不调方。
甘草(炙) 鳖甲(炙) 柴胡 茯神 子芩(各六分) 诃梨勒皮(一分) 槟榔(三钱) 芍药 橘皮(各三分) 生姜 当归(各四分) 知母(五分) 大黄(八分)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分为数服,得泻病瘥。
《外台》∶《广济》疗小儿心腹满,吃不下。地黄饮子方
生地黄汁(三合) 生姜汁(三合) 白蜜(一匙) 诃梨勒末(用皮四分)
上四味相合,调匀,分温服之,微利尤良。
《子母秘录》治小儿腹胀。
上用胡粉,盐熬色变,以摩腹上。兼治腹皮青,若不理,须臾死。
《子母秘录》治小儿心腹、胸胁烦满,欲死者方。
上用鸡子壳烧末,酒调服方寸匕。
《经验后方》治大人、小儿吃杂生果多,腹胀气急。
上以肉桂碾末,饭丸如绿豆大。小儿熟水下五丸,大人十丸。未痊再服。
《圣惠》治小儿脾虚腹胀,不能乳食。诃梨勒丸方
诃梨勒(煨用皮)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气)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研。各半两) 干姜(炮裂,锉) 甘草(炙微赤,锉) 木香 白术 人参(去芦头。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脾胃虚冷,腹胁胀满,四肢不和,乳食全少。丁香散方
丁香 桂心 白术 人参(去芦头。各一分)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枣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腹虚胀。木香散
木香 川大黄(锉,微炒) 麝香(细研。各一分) 桑根白皮(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益智(去皮) 草豆蔻(去皮。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腹气壅胀满,虚热不能饮食,大小肠气滞。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 木通(锉)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微赤,锉) 枳实(麸炒微黄) 当归(锉,微炒。各一分) 川大黄(半两,锉,微炒)
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又方
鳖甲(涂醋、炙微黄,去裙 ) 赤茯苓 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一分) 川大黄(锉,微炒) 川朴硝(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心腹气胀,胸膈烦满。前胡散方
前胡(半两,去芦头) 丁香 甘草(炙微赤,锉) 人参(去芦头。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心腹胀满,干呕不止。人参散方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微赤,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一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心腹胀满,喘粗,不下食方。
牵牛子(微炒) 木香 马兜苓(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气不和,心腹胀满,不欲乳食。槟榔散方
槟榔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两) 丁香(一分)
上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肠内气医学全在线壅,胀满,不下奶食方。
川大黄(半两,锉,炒) 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木香 槟榔(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利为效。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小儿中气,心腹坚胀疼痛,颜色青黑,大便不通方。
桃仁(七个,碎) 桔梗 芍药(五分) 黄芩 柴胡 升麻(各五分) 大黄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碎) 鬼臼(四分) 甘草(二分,炙) 麝香(四大豆大)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为四服。量儿大小,增减水药。
《婴孺》大青汤 治少小服药,得大吐下后体壮热,精彩慢,或微气满而有结气方。
大青(二分) 麻黄(去节) 大黄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以水三升煮麻黄,减三合,掠去沫,内药煮一升。为四服,日进三服,夜一服。
张涣治小儿腑脏怯弱,风冷邪气客之,令儿腹胀,气不宣通,甚者变为下痢。浓朴丹方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丁香 木香 白术(炮。
各一两) 牵牛子(炒一分) 青橘皮(去白,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捣成膏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陈橘皮汤下。
张涣又方木沉散
木香 益智子(去皮) 沉香 草豆蔻(面裹煨,炮) 蓬莪术 白豆蔻(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九 卫生》赚气丸 疗小儿腹胀气急。
萝卜子(半两,用巴豆肉一分拍破,同炒黑色,去巴豆不用) 木香(一分)
上同为细末,水浸,蒸饼心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橘皮汤下。
《张氏家传》治小儿食伤,或病奶至冷,腹胀。紫霜丸
生姜(切成片子) 巴豆(去皮。各半两)
以上二味,用好醋一大碗煮干去姜,取巴豆研细。
雄黄 朱砂(各半钱,并研细)
上件一处为末研匀,用蒸饼糊为丸,如粟米大。小儿伤食三粒,肠胀、喘息分减大小。用食汤下,无时。
《庄氏家传》治泻,腹胀、腹瘦,又消又胀。塌气散子
浓朴(去皮,用生姜汁浸涂,炙烟尽为度) 地龙(净洗土,秤) 陈橘皮 马牙硝(各半两)
上件入乳钵内研,每服半钱,用冷米饮调下。
《庄氏家传》∶吃果子木胀。
上用黄牛涎以宿蒸饼,丸如豌豆大。桂心汤下五丸。
《赵氏家传》治小儿腹胀,哽气,散冷热气。褐丸子
蓬莪术 萝卜子(炒) 黑牵牛(炒。各半两) 胡椒(一分)
上为末,面糊丸如黄米大。食后萝卜汤下五、七丸。
《张氏家传》方同。亦治脾胃不和,饮食乍多乍少,大便忽稀忽止,面黄胸高,腹胀腿瘦。
《吉氏家传》治小儿腹胀气粗,乍寒乍热,时作泻痢。救真丸
巴豆(去壳) 雄黄(各半两) 朱砂(一大钱匕) 干姜(二块,用醋一升,同巴豆煮)
上同研匀,水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煎芍药汤下两粒。
《吉氏家传》塌气散 治小儿疳虚腹胀。
甘草 茴香 白牵牛(各炒) 木香(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半钱,紫苏汤下。
长沙医者丁时发温脾散 治小儿脾胃不和,腹胁虚胀,不欲乳食,精神困倦,或壮热憎寒。
人参 诃梨勒(各三分) 白术 木香 黄 茯苓 藿香 陈皮 桔梗(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 没石子(一个)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姜一片,枣一个,煎五分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木香丹 治小儿诸般伤冷,冷物作热及腹胀黄瘦。
木香(二钱) 川乌头(三个,炮裂) 皂角(七寸,去皮) 缩砂 巴豆(出油者,三、七粒)
上为细末,乌梅二、七个,蒸烂,入众药为丹,如○大。每服三、五粒,萝卜子、姜汤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大人、小儿腹胀,并水鼓气病。
鸡子白(一个) 白面(一匙头) 轻粉(一钱匕)
上件和作饼子小钱大。每服一饼,慢火内烧熟,经纸上去火毒,细嚼,临卧服。
《外台》∶《甲乙经》灸法。悬钟,足三阳大络,在外踝上三寸动脉中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灸五壮。主肠满,胃中有热不食,小儿虚满不能饮食。
《圣惠》论∶小儿冷热不调者,盖为乳食乖张,寒温失节;或阴阳相胜,气血不调。致令冷归下焦,热冲上膈。若风冷入于肠胃,则泻痢不定,或腹中气满,或时呕逆不能乳食。故谓之冷热不调也。
张涣论∶小儿所以多疾者,盖为不能自保摄,全在乳母调节。若哺乳乖宜,则冷热不调,热冲上膈,冷归下焦,致虚实不等。水谷不消,遂伤脾胃,胃气虚则呕吐,脾气虚则泄痢,挟积则变为下痢。盖脾胃居常,最宜调适。若疾证甚而不已,致令虫动生风,便致危困,岂不慎哉!
《圣惠》治小儿冷热不调,胃气壅滞,少思饮食。木香散方
木香 大腹皮(锉) 人参(去芦头) 赤茯苓 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诃梨勒皮 桂心 前胡(去芦头) 半夏(汤浸七遍,去滑) 丁香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盏,入生姜半枣大,煎五分,去滓放温。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冷热不调,不思饮食,食即不消。赤芍药丸方
赤芍药 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三分) 柴胡(去苗) 赤茯苓(各半两) 桂心(一分) 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用一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二岁以上,粥饮化破三丸服,日三服。如四岁以上至七岁服七丸,以粥饮下。
《圣惠》治小儿冷热不调,腹内疼痛,发歇不定。白术散方
白术 当归(锉碎,微炒) 芎 (各半两) 干姜(炮制,锉) 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甘草(炙赤,锉。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冷热不调,腹痛下痢。香连散方
木香 当归(锉碎,微炒) 干姜(炮制,锉。各一两) 黄连(去须) 阿胶(捣碎,炒令黄。各半两)
上件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频服。
《圣惠》治小儿冷热不调,大便或壅或通,不欲乳食。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皮 大黄(锉碎,微炒。各半两) 人参(去芦头) 槟榔 木香 桂心 芎 (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末,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冷热不调,大便青黄,心腹多痛,不欲乳食。当归丸方
当归(锉碎,微炒) 人参(去芦头) 白芍药 芎 (各三分) 甘草(炙微赤,锉) 白术(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面糊为丸如麻子。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三岁以上,加丸数服之。
《圣惠》治小儿冷热不调,腹痛不可忍,或时寒热,下痢脓血。木香散方
木香(一分) 芎 当归(锉碎,微炒) 桔梗(去芦头) 黄芩(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温生姜汤研破二丸服之。量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四、五岁,腹内冷热不调,不能饮食。调气散方
白术 甘草(炙微赤,锉) 人参(去芦头。各三分) 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放温。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冷热不调,或时下痢,腹痛,不能饮食。犀角散方
犀角(屑) 桂心 甘草(炙微赤,锉) 当归(锉碎,微炒) 黄连(去须) 人参(去芦头)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干姜(炮裂,锉。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之,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冷热不调,肠胃滞结,壮热或时,两肋刺痛。赤茯苓丸方
赤茯苓(三分) 当归(锉,微炒) 芎 (各一分) 川大黄(锉碎,微炒) 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各三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太医局 和中散 治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泻泄,腹痛肠鸣,少力嗜卧。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六两) 白术(三两) 干姜(炮) 甘草(炙,锉。各二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生姜二片,煎六分,去滓。稍热服,乳食前服。
《谭氏殊圣》治小儿冷热不调,暴泻注下。通心气,利小便。乌犀散
上用拣净车前子杵,罗为末。每服□□甘草汤下,不以时候。
张涣 调中散方 治小儿冷热不调致脾胃不和。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干) 白茯苓 人参(去芦头) 木香(锉。各一两) 丁香 白术(炮) 大腹皮(锉) 甘草(炙。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张涣 益胃丹方 调冷热,和脾胃。
当归(洗,焙干) 木香 白术(炮) 沉香(炮。各一两) 白芍药 人参(去芦头) 蓬莪术 缩砂仁(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至十五粒,点麝香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 三棱丹方 调冷热,消宿食。
京三棱(炮,乘热先拍破) 神曲 木香 半夏(生姜八两,同捣成膏,炒黄。各一两) 干姜(炮) 陈橘皮(浸去白) 丁香 桂心(各半两)
上件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一粒,生姜汤化下。
《刘氏家传》三台丸 治五脏寒热不调,或胪胀肠鸣而噫食,甚者呕逆,大便色变。服之令人大小便调,长肌肉方。
大黄(煨) 前胡(各二两半) 硝石(别研) 葶苈(炒,别研如泥) 杏仁(去皮,别研烂。各一两) 浓朴(姜制) 附子(炮,去皮) 细辛(去土及叶) 半夏(汤洗,切,焙) 茯苓(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和捣,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岁儿五丸饮下,以大小便调和止药。
《赵氏家传》治小儿冷热不调,泻痢不止,腹中疼痛。三圣方
黄连 干姜(炮) 甘草(炙。等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七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赤白痢二宜汤下。
《赵氏家传》人参丸 调气,治小儿饮食不消化,冷热不调方。
人参 木香 白术 蓬莪术 当归(细锉,炒。各半两) 白芍药(一分)
上件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空心,麝香汤下,米饮亦得。
(脾胃附)
张涣∶婴儿饮乳,自不知饥饱,全在乳母存节。若见儿啼哭,定是乳母即时令儿饮乳。若啼哭未定,气喘未调,使儿急饮乳,即儿气逆,乳不得下反致呕逆,甚则吐痢,成胃虚病。
钱乙论胃气不和,面 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方见本门。)
钱乙论胃虚冷,面 白,色弱,腹痛,不思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下利者,调中丸主之。(方并见本门中。)
钱乙论气不和,口频撮,当调气。益黄散主之。(方见本门。)
《圣惠》治小儿冷伤脾胃,呕逆及痢,惊痫。人参粥方
人参(去芦头,半两) 白茯苓(三分) 粟米(半合) 麦门冬(一两,去心)
上件药都细锉。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诸药至七分,去滓,下米做粥食之。
《博济方》调中顺气补虚。木香散
草豆蔻(五个和皮用) 人参 茯苓 防风 藿香(各半两) 陈橘皮(去白,一分)
上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姜、盐、米饮调下。
茅先生小儿诸病匀气散方
桔梗(净洗,干秤五两) 甘草(二两,炙) 白姜(一分) 缩砂仁 陈橘皮(去瓤) 茴香(洗,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半钱,用霜木瓜煎汤调下,如无,即用紫苏、盐煎汤下,服一钱亦可。
茅先生小儿调理众病醒脾散方
木香(用湿纸裹,热灰内煨) 白茯苓 白术(湿纸裹,热灰内煨,令纸干为度) 人参 草果子(去皮) 甘草(炙) 陈橘皮(去瓤) 紫苏子
上以上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六分盏,姜钱一片,枣子半个,同煎四分,通口服。
茅先生小儿活脾散方
全蝎(四个) 朱砂(一钱,别研) 白附子(二钱) 白僵蚕(直者八个,麦麸炒)
上为末,脑麝少许,每服一字、半钱,用金银薄荷汤下。如呕时,用楠木煎汤下。
茅先生治小儿胃气健脾散方
白茯苓(去皮) 人参(各一两) 浓朴(三分,用姜汁炙) 苍术(米泔浸一宿用,秤四两) 陈橘皮(去瓤,五两) 甘草(二两,半生半炙) 草果子(去皮,二两)
上件为末,每服一钱。姜枣同煎,随大小分减服。
茅先生治小儿诸病调中饮方
肉豆蔻 白术 人参 陈橘皮(去白) 诃子(炮,去核) 茴香 甘草(炙) 缩砂仁(以上各半两) 藿香 桂心 槟榔(以上各三钱)
上为末。每服半钱、一钱,用姜枣煎水,随儿大小,五分、四分煎,通口服。
汉东王先生《家宝》∶补虚,调胃气,进乳食,止吐泻。久不进食,神妙。观音散方
白扁豆(微炒) 石莲肉(炒,去心) 人参(焙。各一分) 茯苓(一钱半,焙) 神曲(二钱) 甘草(炙) 香白芷 木香(炒) 绵黄耆(锤碎,用蜜水拌炙。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用水一药注或半银盏,枣肉半个,煎十数沸服。
钱乙调中丸
白术 人参(切去头) 甘草(炒。各半两) 干姜(炮,四钱)
上为细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半丸至五、七丸,至三、二十丸,食前温水送下。
钱乙塌气丸
胡椒(一两) 蝎尾(去毒,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陈米饮下,无时。一方有木香一钱。(《刘氏家传》亦治腹胀。)
钱乙益黄散方 又名补脾散
陈橘皮(一两) 青橘皮 诃子肉 甘草(锉,炒。各半两) 丁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前温服。
钱乙白术散
人参(切去头) 白术 木香 白茯苓(去皮) 甘草(锉、炒) 藿香叶(各一两) 干葛(二两,锉)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如饮水者多煎与之,无时。
张涣 人参膏 应一切脾胃不和,并宜服之。
人参(去芦头,一两) 白术 丁香 藿香叶(各半两) 白豆蔻(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成膏如鸡头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米饮化。乳前。
张涣 桂朴散 温脾胃。
肉桂 当归(洗,焙干。各一两) 浓朴(姜汁制) 白术(炮) 干姜(炮。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惠眼观证》参苓散 常服养气安神,益胃。此药不冷不热。
白术(半两) 人参(去芦头) 茯苓(去皮) 紫苏子 甘草(炙,各一分) 木香(半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浓煎枣汤调下。此药宜常服。
《惠眼观证》匀气散 调中补益,调理用之,不论诸疾。
缩砂仁 茴香(各一两) 陈皮(取红,三分) 白姜(三钱) 桔梗(四两) 甘草(半生半炮,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随大小,木瓜汤下。
《宝童方》养脾汤
浓朴(姜汁炙或炒) 苍术(泔浸,去皮) 甘草(盐水浸,各半两) 桔梗 桂(去粗皮) 白姜(炮) 茴香 缩砂(去皮,半两) 良姜(三分) 橘皮(三两,浸)
上件为末。入盐并乌梅少许,如茶点服。
《宝童方》∶壮脾,去积,进食。
京三棱 蓬莪术(醋纸裹煨) 益智(去皮。各四两) 甘草(炙,四两半) 陈皮 青皮(各二两。去瓤)
上为末。每服一钱,如汤点或用姜枣煎亦得,不拘时候服。
《宝童方》∶调气进食,治伤寒。
白芷 白姜(各一钱) 桔梗 甘草(炙) 茴香(炒) 乌药 陈皮(去瓤。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平钱,姜枣同煎七分,不拘时候服。
《宝童方》∶治胃气,消食,化痰、及心腹诸疾。
浓朴(去皮,生姜汁浸,炙熟) 藿香(各一两) 青皮(去瓤,麸炒,三分) 甘草(炙,三分) 干姜(一分半,炮) 枇杷叶(一分,布拭去毛,炙)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枣同煎七分,温温服。
《刘氏家传》人参散 调胃,思进饮食,宜常服。
人参 白术 川芎 神曲 木香 陈皮 肉桂(去粗皮) 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小麦 (加一倍)
上为末。每少半钱,入盐少许,百沸汤点服。
《刘氏家传》神术散 治小儿患后,脾胃虚弱,时时烦热,恍惚,睡中多惊,气急烦乱。温养脾胃,消进乳奶,匀气精神,调和脏腑。
白术(去芦) 人参 白茯苓(去皮) 石莲肉(去心) 罂粟米 白扁豆(炒) 藿香叶 甘草(炙。各等分)
上件为细末。每服半小钱,枣汤调下,空心、日午服之。
《刘氏家传》四倍散 治大人、小儿脾气不顺,补虚进食。
人参(一两) 白术(四两) 白茯苓(二两,去皮) 诃子(用湿纸裹煨熟,去枝,半两)
上各切,焙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姜三片,枣子一个,煎至六分,空心温服。
《张氏家传》异功散 常服调小儿胃气,悦颜色,思饮食,和脏腑。
人参 白术(纸裹,炮微赤)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叶(洗) 罂粟子
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用枣煎汤调下,食前二服。
《张氏家传》治大人、小儿脾胃不和,泄泻下痢,伤冷,面色痿黄,心痛,脏腑不安,症癖气块。但是脾胃一切疾病,皆治之。丁香煮散
丁香(一两) 神曲(湿纸煨 过) 诃子(如枣者为妙) 干姜(半生半熟) 半夏(火炮黄色,去皮脐) 浓朴(姜汁制) 甘草(一半生一半熟。各三两) 陈橘皮(四两半,去瓤)
上件一时焙干锉碎捣,罗为末,更研为面。烧生姜三片,药末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食前热服。甚者两服可效,一日进三服。忌生冷、动气物。
《张氏家传》参苓散 治小儿脾胃虚弱。常服养实,肥孩儿。神妙。
人参 白茯苓(去皮) 紫苏子(各炒) 甘草(炙。各半两) 木香(一分) 白术(一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浓煎,淡木瓜甘草汤调下,食前。
《庄氏家传》治小儿胃虚,去风醒脾。
冬瓜子(二十一枚) 天南星(末,一钱,依常法炮制)
上同为末,水浸,蒸饼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七粒至十粒,温浆水下。
《庄氏家传》补虚和气散
人参 干葛 甘草(炮。各五两) 木香(三两) 麝(一钱) 茯苓(二两)
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五分,姜少许,同煎至三分,去滓温服。
《庄氏家传》小儿和脾散子
人参(一分) 白术 甘草(炙) 茯苓(各半分)
上件四味为末。每服半钱,水一小盏,生姜一片,煎三两沸,温服。
《庄氏家传》∶小儿和胃气,进饮食。丁香丸
丁香 木香 肉豆蔻 人参 茯苓(以上各二分) 藿香(一分半)
上件捣,罗为末,用朱砂二钱,香缠一钱,与前药相和;用枣瓤三个同研,面糊为丸如黍米大。米饮下,随孩儿加减服之。
《王氏手集》调气白术丸 调脾胃,散风湿,去寒邪,治泄泻,乳食不化,止呕逆;腹胁胀痛,四肢肿满,小便不利及减食羸瘦,久渐成疳疾。
白术 芍药 木香 当归(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一两作八十丸。每服一丸,食前,生姜米饮汤化下。
《王氏手集》七香丸方 治脾胃不和,呕逆泄痢,化痰饮,利胸膈,进乳食,止腹痛。
丁香 人参 水银(各一钱) 藿香 半夏(各一分)
上件生姜,面糊和枣肉研水银,作银液丸在内如绿豆大。食前,生姜、薄荷汤下十丸。更量大小加减丸数。
《吉氏家传》和气荣胃散
白术(水半盏煮干) 陈皮(水半盏浸,去白。以上各三分) 茯苓 甘草(各半钱)
上件为末。每服半钱、一钱。调气,紫苏木瓜汤调下;泄泻虚羸,生姜陈皮饮下;疏利和气,水半盏,生姜枣子煎至三、四分。凡病,未可急用药攻之,但用平和药三、二服。
《吉氏家传》和气开胃镇心丸
全蝎(五个) 脑子(一字) 酸枣仁(三钱) 金箔(一片) 紫苏(一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半丸,薄荷汤下,小孩儿一字。
《吉氏家传》顺气补虚调中散
人参 防风 藿香(以上各半两) 陈皮(去白,一分) 草豆蔻(五个,和皮用)
上为末。每服一钱或半钱,煎姜、盐、饭饮调下。
《吉氏家传》和气进食木香散
白术 人参 茯苓 川芎
上各等分为末,每服半钱,饭饮调之下。
《吉氏家传》补虚顺气散
白术(一两) 青皮 甘草(炙) 茴香 木香(各半两) 肉豆蔻(五个,面裹煨)
上末,每服半钱,盐汤点服。
《吉氏家传》和胃进食人参膏
人参(洗) 白术 茯苓 川芎 僵蚕(净) 天麻(酒浸) 全蝎
上件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吉氏家传》治诸般气疾异功散
茯苓 人参 甘草(炮。各一两) 白术(四两,水一碗,煮干,切片子) 陈皮(三两,水煮五七沸,去白)
上件末,每服半钱。和胃气,紫苏、木瓜汤下。疳泻,陈米饮下二钱,更服十粒玉柱丸(方见一切泄泻门中,)井华水下作二服。温脾胃,姜枣汤调下。患后困,生姜木瓜汤下半钱。胃气不和,不思饮食,姜枣汤调下。
长沙医者郑愈补虚调气白术散
白术 白茯苓(各一钱) 陈皮 半夏(各半钱) 肉豆蔻(一个,煨) 人参(二钱) 甘草(炙,三寸)
上为末,每服二字,干紫苏汤调下。临卧又与天竺黄散退热。(方见潮热门中。)
《圣惠》论∶夫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
若虚实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胀或泄利不能饮食,谓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也。
《千金》治少小胃气不调,不嗜食,生肌肉。地黄丸方
干地黄 大黄(各一两六钱) 茯苓(十八铢) 杏仁(汤浸去皮) 柴胡 当归(各半两)
上六味末之,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服。
《圣惠》治小儿脾胃气不和,腹胁妨闷,不能饮食,四肢羸弱。人参散方
人参(去芦头) 黄耆(锉) 甘草(炙微赤,锉) 丁香(各一分) 诃梨勒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枣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脾胃气不和,见食欲呕,心胸壅闷。前胡散方
前胡(去芦头) 芦根(锉,各三分) 桂心(一分) 人参(去芦头) 白术 赤茯苓 枇杷叶(拭去毛,炙微黄) 甘草(炙微赤,锉)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令香熟。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看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冷伤脾胃,气不和,心腹痛,不欲饮食。高良姜散方
高良姜(锉) 草豆蔻(去皮) 当归(锉碎,微炒)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桂心(各一分) 人参(去芦头,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看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脾胃气不和,憎寒壮热,不纳乳食。白豆蔻散方
白豆蔻(去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芎 (各一分) 黄耆(锉) 干木瓜 甘草(炙微赤,锉) 枇杷叶(拭去毛,炙微黄) 人参(去芦头。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枣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脾胃气不和,时时腹胁虚胀,不欲乳食。诃梨散方
诃梨勒皮 干姜(炮裂,锉) 甘草(炙微赤,锉) 桂心 京三棱(微煨,锉) 人参(去芦头)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半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枣汤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三岁至七岁儿不能食,或呕,或头热,或下痢,或渴,或手脚热,有时冷。每日一剂并疗,便能食方。
鳖甲(一两) 当归 甘草(炙) 升麻(各一分) 椒(五十粒)
上切,以水一升煮八合,为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再服。觉身上润,衣盖取汗,微汗勿深。
张涣 高良姜汤 温胃,思进饮食。
高良姜(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 桂心 当归(汤浸,焙。各半两) 草豆蔻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冷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 集香煎 治脾胃虚,不欲食,羸瘦。
藿香叶 浓朴(姜汁炙) 丁香 沉香 木香(各一分) 白茯苓 白豆蔻 白术(炮。各一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入麝香一钱,拌匀。以水一升,蜜半斤,大枣三十枚,生姜二十片,于银、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去姜枣不用,通风处阴干。每服如皂角大,米饮化下,乳前。
《九 卫生》神曲丸方 疗小儿不食。
神曲(一钱、炒) 黄丹(三钱、炒) 肉豆蔻(一个) 草乌头(三个大者,一个生用,一个烧灰,一个炮制)
上同为细末。烧粟饭和丸如粟米大。神曲汤下七丸至十丸。
《刘氏家传》观音散 补虚调气,进食去风,养道,肥孩儿。常服甚妙。
人参 甘草(炙) 甘草(炮。各一钱) 白茯苓(一钱半) 白扁豆(一分,米炒) 神曲(二两,炒)
上为细末。每服婴儿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水少半盏,姜一片同煎十余沸,温服。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脾虚弱,可思饮食。调中散
枳壳(二钱,煮过) 陈皮 半夏 人参(各一两)
上件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姜枣同煎六分。
《仙人水鉴》小儿患膈气。宜服桃花散子方
桃花(二钱) 半夏(六钱) 浓朴 桂(各一分) 干姜 牙硝(各二分) 江豆 当门子(各一个)
上并捣为散。空心,以煎水调下一钱。服至逡巡转自食。乳母忌酒、肉、热面等。
《宝童方》治小儿膈气噎闷,两胁刺痛,吐逆酸水,气块往来,疼痛烦躁等。
槟榔 木通 甘草(炙) 柏叶(煮黄) 半夏
等分末。二大钱,水一盏,煎六分;腻粉少许,在干盏内研匀,通口服。如结肠翻胃,用虚寒门乌药丸后用此,儿半之。
(哽气附)
《宝鉴》∶儿气逆者,为乳母烦恼、忧闷,乳气凝滞胸中,灌击其乳,饮之成疾。面黄白,乳哺减少,夜啼及,但无精彩,勿取转,转之则剧。
成 薤(五两) 黍米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药,煎取一升,次下薤米,米熟药成。稍稍服之。
《仙人水鉴》小儿患气,觉患便服此方。
水蛭 冬青叶 白樟木叶
上各少许,捣取汁,灌之即瘥。
《聚宝方》透关丸 治小儿哽气,行心经方。
续随子(半两) 大黄(三钱,末) 长槟榔(一枚) 木通(半钱,末) 甘遂 大戟(各末一钱) 腻粉(一钱匕)
上七味除粉外,将诸药末与续随子同捣,用马尾罗隔去续随子皮不用,便与童子、室女小便拌匀(谓之阴阳酒。)
入粉如硬糊,日晒稍干,以水、蜜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煎灯心、竹叶汤下。一时辰间,以小便色异为效。小儿五岁以下七丸,十岁以下十丸。更加减,汤使如前服。
《王氏手集》治小儿气。橘红膏方
红橘皮(去瓤) 芎 白术 当归(各等分)
上同为末,炼蜜和为膏。量儿大小米饮化下。
《王氏手集》木香分气丸 理一切气。
青橘皮(一两) 牵牛(二两,炒令熟) 木香(一分)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绿豆大。生姜汤下五丸,五、七、八丸。
《吉氏家传》治哽气。真珠散
真珠 生犀(各半两) 龙脑(一字) 香附子(四钱,去毛净、洗)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煎人参汤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调气桂枝散 取转后皆可服之。
赤芍药 桂心 藿香 白术(各二钱)
上为末,每服半钱,饭饮调下。
《千金》灸法∶不能食,胸中满,膈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七壮。小儿减之。
《巢氏病源》小儿羸瘦候∶夫羸瘦不生肌肤,皆为脾胃不和,不能饮食,故血气衰弱,不能荣卫于肌肤。凡小儿在胎而遇寒冷,或生而挟伏热,皆令儿不能饮食,故羸瘦也。挟热者,即温壮身热,肌肉微黄∶其挟冷者,即时时下痢,唇口青 。
《外台》∶《短剧》疗四、五岁儿,因食及在胎中宿热,乳母饮食粗恶辛苦,乳汁不起,儿哺不为肌肤。心腹痞满,痿黄瘦瘠,四肢痿 ,缭戾,服之令充悦方。
芍药(一钱,炙令黄) 黄耆 鳖甲 人参(各四分) 柴胡(八分) 茯苓(六分) 甘草(炙) 干姜(各二分,如热以枳实代)
上八味捣筛,蜜和丸如大豆。服五丸,日三服。忌如常法。《千金》有大黄无黄 ,云服一丸。一岁以上,乳服三丸。七岁儿服十丸,日二。
《外台》∶《千金》疗小儿羸瘦 ,常服不妨乳方。
上用甘草五两炙,捣、筛,蜜丸如小豆。一岁儿服十丸,日三。尽即更合。
《圣惠》治小儿羸瘦,脾胃气弱,挟于宿食,不欲乳食,四肢不和。诃梨散方
诃梨勒皮 陈橘皮(汤洗去白瓤,焙。各半两) 黄耆(锉) 人参(去芦头) 白术 藿
香桂心 白茯苓(各一两) 甘草(炙微赤,锉,半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枣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羸瘦,脾胃虚冷,四肢不和,少欲乳食。丁香散
丁香 桂心 白术 甘草(炙微赤,锉) 高良姜(各一分) 人参(去芦头) 白茯苓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枣一枚,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日三、四服。
《圣惠》治小儿羸瘦体热,面色痿黄,不欲乳食。黄 丸方
黄耆(锉) 赤芍药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微赤,锉) 胡黄连(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焙) 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各一两) 柴胡(去苗,三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五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羸瘦体热,心神烦闷,小便赤黄。宜服秦艽丸方
秦艽(去苗) 桑皮(锉)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地骨皮 黄 (锉) 人参(去芦头) 赤茯苓 甘草(炙微赤,锉) 犀角(屑。各半两) 龙胆(去芦头,一分) 柴胡(三分,去苗)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用粥饮下五丸。更随儿大小加减。
《圣惠》治小儿虽食,不着肌肤,羸瘦骨热,小便赤黄。麦门冬丸方
麦门冬(去心,焙。一两)人参 黄耆 (锉) 青蒿子 黄连(去须) 桑皮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地骨皮(各半两) 柴胡(去苗,三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熟水研下五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羸瘦体热,乳食全少。宜服烧黄瓜丸方
黄瓜(大者一枚) 陈皮(汤浸去白瓤,焙) 黄连(去须。各半两) 鳖甲(童子小便浸三宿,炙微黄,去裙 ) 胡黄连 柴胡(去苗。各一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以黄瓜切开头去瓤,内药末令满。以切下盖子盖之,用荞麦面和溲,固济可浓三分,于塘灰火内烧令面焦黄为度。取出去面放冷,入麝香一钱,都研和丸如绿豆大。每服食前米饮下七丸。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脾气不和,食少无力,肌肤羸瘦。温脾散方
诃梨勒皮 人参(去芦头。各三分) 白术 木香 黄 (锉) 白茯苓 藿香 陈皮(汤浸,去白瓤,焙) 桔梗(去芦头。各半两) 甘草(炙微赤,锉,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枣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增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脾胃久虚,吃食减少,四肢羸瘦。五香煎方
丁香 沉香 木香 藿香 白术(各一两) 麝香(三钱,细研入) 白茯苓 陈皮(汤浸,去白瓤,焙) 黄耆(锉。各一两) 诃梨勒皮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以水五升,慢火煎至一升,以布绞汁,却入锅内,煎麝香及蜜三合,生姜汁半合,枣肉二十枚,慢火熬成膏。每服以粥饮调下半茶匙。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小儿羸瘦,食进少,不生肌肉,下焦冷。鸡骨丸
宿黄雌鸡(取胸前及胁骨一具,净去肉,令干,酒浸一宿,炙令黄) 甘草 小草(各炙三分) 蜣螂(五个,炙) 桔梗 白术 茯苓 芍药(各四分) 人参 黄芩(各五分) 槟榔(六分)
上为末,蜜丸小豆大。三岁儿十五丸,日再服。
《婴孺》治小儿胃气不调,不嗜食,不生肌肉。大黄丸方
大黄 干地黄 茯苓 当归 柴胡 杏仁(各三分)
上为末,蜜丸麻子大。饮下五丸,日进三服。
《张氏家传》解小儿肌热,或时泄泻及有积滞,不思饮食,肌肉消瘦。宜服猪肚丸
鳖甲(一两,用童子小便并醋共一升,热浸,炙尽为度) 白术 薯蓣(各一两) 胡黄连 人参(去芦头) 青橘皮 紫菀(去土) 桃仁(去双仁,汤浸,去皮尖) 木香 甘草(炙。各半两) 柴胡(去芦头,一两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入在净猪肚内系定,煮令极烂为度。出,与药同杵,令粘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三十丸,不计时候,温水饮下。
《张氏家传》香甲丸 治男子、妇人、童男、室女气血虚疏,肌肤消瘦,百节痛,潮作温,五心烦热,四肢逆冷,可思饮食,中满气滞,妇人经血凝涩。建脾胃,畅神气,充肌肤,泽颜色。
柴胡 生干地黄 荆三棱(各三分) 鳖甲(醋煮黄) 神曲(炒) 杏仁 熟干地黄 麦 (炒。各一两) 牛膝木香 姜黄 当归(各半两) 白术 芎(各一分)
上为细末,白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茶清下,或米饮亦得。
《圣惠》灸法∶小儿羸瘦,食饮少,不生肌肤,灸胃俞穴各一壮。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炷如小麦大。(《婴童宝鉴》。灸三壮。)
《巢氏病源》小儿虚羸候∶此谓小儿经诸大病,或惊痫,或伤寒,或温壮而服药,或吐利、发汗病瘥之后,血气尚虚脾胃犹弱,不能传化谷气以荣身体,故气力虚而羸也。
钱乙论虚羸云∶脾胃不和,不能乳食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泻后,脾胃尚弱,不能传化谷气也。有冷者,时时下痢,唇口青白。有热者,温壮身热,肌肉微黄,此冷、热虚羸也。冷者木香丸主之,夏月不可服,如有证,则少服之。热者胡黄连丸主之,冬月不可服,如有证,则少服之。(二方并见本门。)
钱乙论用药识证云∶郑人齐郎中者,家好收药散施人。其子忽脏热,齐自取青金膏三服并一服而服之,服毕至三更,泻五行,其子困睡。齐言曰∶睡多亦惊,又与青金膏一服,又泻二行,加口干而身热。齐言∶尚有微热未尽,又与青金膏。其妻曰∶用药十余行未安,莫生病否?召钱氏至,曰∶已成虚羸。先多煎白术散时时服之(方见胃气不和门中,)后用香瓜丸(方见盗汗门中,)十三日愈。
《外台》∶《千金》疗少小伤寒,久病不除,差复剧,羸瘦骨出。五味子汤方
五味子(十铢) 大黄(六铢) 麦门冬(六分,去心) 芒硝(五分) 石膏(一分) 甘草(炙) 当归 黄芩 黄连 前胡(各一分)
上十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二合,下利即止,增减量之,效。
钱乙木香丸
木香 青黛(别研) 槟榔 豆蔻(去皮。各一分) 麝香(别研,一钱半) 随续子(去皮,一两) 虾蟆(三个,烧存性)
上为细末,蜜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薄荷汤下。食前。
钱乙胡黄连丸方
胡黄连 黄连(各半两) 朱砂(别研,一分)
上,以上二物为细末,研入朱砂末,都填入猪胆内,用淡浆水煮。以杖子于铫子上,用线钓之,勿着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芦荟、麝香各一分,饭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三、二十丸,米饮下,食后。
钱乙论∶肾怯、失音相似。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方见虚寒门中。)失音,卒病耳。(《吉氏家传》小儿患后声不出方。)
酸枣仁(去壳,一钱) 白茯苓(半钱) 朱砂(二钱)
上件为末,丸如○大。每服一丸,人参汤下。
《圣惠》治小儿诸病后六、七岁不能语。鸡头丸方
雄鸡头(一个,烧灰) 蝉(三枚,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 远志(去心) 木通(锉。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焙)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当归(锉,微炒) 黄耆(锉) 芎 (各三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量儿大小加减,不计时候服之。钱乙附方同。
云∶久服取效。鸡、蝉二物,宜求死者用之。不可旋杀。孙真人所谓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不可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