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经方特诊区:说脉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大论脉,状势分。 浮沉经三阳三阴。
 迟数弦弱细微纬, 疾促洪大宣内外。
 十二脉状精论已, 再辩小势摄经纬。
 缓紧滑涩曰四势, 缓紧审邪剧与易。
 滑涩察机虚与不, 涩枯滑贼缓舒紧势力。
 辨病位切经纬,明辨未然据势脉。
   依川越氏再编。
   注:   大论--------《伤寒论》

-------------------
《金匮要略 水气篇》有诸多论脉的,不知你有何见解?我是百思不得其解,想听听你的看法。

比如:脉浮而洪,浮则为风,,,,又如,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

-------------------
相互探讨,不一定说的对,有问题提出大家共同探之,谢谢秋缠。
   《 伤寒论 》与《 金匮 》比较,行文有很大差别,单看伤寒论也是如此,有探索者认为伤寒金匮原本一书,然语气行文有如此差别,我想在竹简时代散落,收集者在集中时加入注释,再收集集中时无意将注释混入正文。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唐宋。
   我们读仲景书着眼点首先放在《伤寒论》读过伤寒论再涉足《金匮》对一些说辞就有了一大致的判断。对注释.衍文存疑就是了,不必下大力气去追索为什么。

-------------------
伤寒金匮到底是一本书还是2本书,众说纷纭,然说是一本书的占多数。此不争论

然就脉来说,你是行家或者说你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而我基本外行,没跟师学过,除了浮、洪、数能简单分辨外,其他的基本不懂。

但,金匮中的脉说,我觉得在整个书中很特别,尤其我提到的那么几段。我觉得真要把这脉研究透,不可不解它。

我看了你的脉说,你提出了经纬与势,这方向是对的,但是这分法有问题。观所有中国古文,其大多是二分法,若有三个怎么处理呢,在二分法中取出一分支再行二分法。这是我读书的一点体会,你参考。

-------------------
说的是,此仅个人管见。我从不参与评论他人的脉学见识,这门学问五彩冰纷,咋说的都有,没有争辩的必要。
   我可不是行家,只是能在基础上不犯错误就满足,很少再此下功夫,重点还是放在方证上。

-------------------
寒论397条,113处方(缺一方),是中国医学临床经验总结的典型病例及用方。
 仲景论阴、阳是举个相对名词,即隐与显或正与负之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是疾病发展过程阶段,是符号,也可说是六种典型病例。阴阳是中医学纲领的纲领,是古人在实践的认识过程假定正反两个面的省词。稍有错,全盘错。
 论中列有正型、缓型,形似以及因人而异的变型,这些都很好理解。论并病,合病与并发续发等杂病。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并病,合病不可拘泥是独立的,扩展为病之进行过程较为合适,著名医学家陆渊雷曾疑之,没做解释。日本医家川越氏认为合病、并病与并发续发之杂病来自注家顺文释义,需再探讨。
  仲景法是疾病时所表现之证状,体征,脉象,嵇诸外景而推之内景活动的变化以识别疾病属性与病位。根据属性,病位变化分析证侯特征,判断其类型,轻重,依据各方面的诊断识别去认识疾病。
 所谓属性:即阴.阳.寒.热.虚.实。寒热是生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表现,阴阳,虚实为意识而定,它们之间存在互通性。例: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就是对病变属性划出一个概念。属性中存在辩证法,阴非专对寒对虚,反之阳也非对热对实。虽热乃虚,虽寒乃实。如:“里寒外热”“发热恶寒”就如此。急性传染病初发期在一定时间内无任何根椐证明有热迹象,这就需要辫证恶寒之状态,发于阴:只有寒冷而不战栗。发于阳:无论发热与否势必战栗恶寒。
 虚,实是据疾病证状,体征来鉴别身体机能抗病力的强弱以定其属性。日医汤本求真内说:“虚,空虚之义,病毒未去,精力已虚。实:充实之义,病毒充实于机体,而体力猛,能抵抗”。又一日医鹤冲逸讲:“于精气谓之虚,于邪气谓之实”。正好映证[内经]所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综上三说可知机能亢进抗病力充实者为实,机能衰退抗病力不足者为虚。
 病位指内,外,表,里。 表即表面,外表。里即内里。凡在内皆曰里。可见[伤寒论]文中内外即表里互词,从字义看,外表当皮肤,从生理机能上分,应包括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泡,凡人体不由传递机转直接与空气接这触者为外为表。里不专指消化系,盖表以外统为里。病变于内,稽诸外而推之内景,如;“心下有水气”“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胁下有水气”“胃中有燥屎”“热入血室”热结膀光“热在下焦”等。还有部位难定或整体性的,如:[伤寒论]第140条大柴胡,大陷胸,第173条白虎加人参曰:“热结在里”,第181条白虎证“里有寒”,第238条“瘀热在里”第388条“内寒”,第317,368条通脉四逆证“内多久寒”。需注意;通脉四逆汤证为整体性虚寒,下利清谷不过是证侯群中一侯,若析里字以为专指消化器官[部位]诊病为肠疾患是要误事的。
病位转变不必是前位证罢始显后位,往往是后位证侯逐增而前位证侯逐减,在转变过程中两三位证侯并显即并病,合病,事实上是病之进行过程中之环节,此种现象较之纯正病位证候群在临床多见。在转之已纯或停而不变(2,3位),仲景只治主位,不用合方,又有非正型转变以其形似或属性而言者如黄芩汤以利为主证而旁现形似二阳合病迹象,葛根汤之下利以部位属性而言太阳阳明合,皆属例外。
三阳,三阴宛如列车行驶,经有大站,有小站,各个站点不是孤立的,而是有铁路网联系着,车的列次不同,载用的人和物不同,交错点也不同,有同处又多异点,仲景言其纲而已。
 疾病的发生传播或沿着阴阳传变,或不沿其传变,或转为杂病,是与时间,气候,环境,年令,体质以及其治疗过程等因素有关,转变各异。
 仲景用方,“博采众方”。《伤寒论》所载113方不是疾医一家处方,有巫医的,如:白虎汤,大小青龙汤,十枣汤(巫家名:朱汤),小柴胡汤又名黄龙汤。有来源命名的如:越婢汤。有以作用命名的如:泻心类。有以症侯命名如:四逆类。以主药命名如:桂枝汤,麻黄汤,竹叶石膏汤等。由此可见仲景是传方人而非制方人。张仲景博集前世众方,施之当时,临床观察方药丝丝入扣者以传后世。其经方特点:味简量适,幅度大,涵盖广,可加减成新义,可真增损量以易主辅,可调煎法,服法------。病变方亦变,变化无穷,应用无穷。
 试举二例处方观其涵盖与幅度。
 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   大枣   石膏
 通过组方分析,本方有五个成方组成:1 甘草麻黄汤 2 麻杏甘石汤  3 桂枝去芍汤  4 麻黄汤  5 越婢汤。看单方个有证治,合一可为两解[内 外]而设,“内有热,外有寒”。太阳与阳明合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无汗出者适用此方。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生姜  甘草  大枣
 小柴胡汤虽在临床上以“胸胁苦满”为主证,但在以往文献及报导和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讲述还划不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应用范围,几乎中医各科都涉及本方,《伤寒论》条例所举主证只是其一小部份,一些杂病也以小柴胡完主剂。如:淋巴疾患,月经失调,精神失常及诸多炎证.血证都在其治疗范围。若再加减和变量应用所涉及面就更广泛了。有医用于肺结核,有医用于治耳.喉患。有用于治肿疼,治肝病肾病。日医汤本求真说“至于具体能治那些病,要在应用上的灵活”。在古方中使用频率最高.涉及面最广小柴胡汤可算在最前列。无怪有医毕生用小柴胡当看家方,可见变化无穷,应用无穷。中医复方只所以堪称伟大,小柴胡方组就是一面旗帜。
   仲景论脉,可分为两形,一:状脉,二:势脉 。
 状脉中有分经.纬.反宣三项。
 浮.沉.迟.数.弱.弦.细.微.疾.促.洪.大为状脉。
 浮为三阳的经脉,沉为三阴的经脉。
 迟.数.弱.弦.细.微为三阴三阳[沉.浮]的纬脉。
 疾.促反应表里,洪.大宣示内外。
 缓.紧.滑.涩通称为势脉,这四种动势以病变不同常与经或纬脉交织出现,以示病程的转化。
 缓,紧是标志着病邪[邪指刺激机体生理活动改变的动因]侵入力量的大小的两个脉象,通常初病时脉现缓,可知病邪力量尚微或未发展。病向愈,脉亦转缓。紧脉是病在发展中出现的脉象,发展趋向呈两面性。
 滑,涩是机体抗病力强弱的两个脉势,出现涩脉精力[能量]以经枯槁,机体所储能量已近耗尽,即所谓“虚证”病现危境。滑脉则向征抗病力尚强,病邪亦不弱,惟机体的代谢产物堵塞机体代谢过程通道,即所谓“实证”。伤寒高峰期大热大实证常有此脉。
 诊断上以脉对证,以辩病位,如浮脉,病在表或向表。沉脉,病应在里或向里。再看之纬脉是迟是数.弱.弦.细.是微。反宣虽分四形,而实际上洪与大分不开,疾与促又颇近似,
 无论何种疾病,没有两个经脉或两个纬脉也没有两个势脉同时并现于一个病体。《伤寒论》中多是一经一纬,凡浮就不会沉,迟则不能数,如:浮缓,浮紧,滑疾,沉紧,微涩,不是一经一势,即是一状一势,一纬一势的交叉显示疾病过程,阶段,形势。有必要了解的是白虎汤证“脉洪大”不是二脉同出,更不能视为同项并现之例,还有微细,微弱同是。洪作大,疾作促,亦无大差。或行文之便洪与大可视同一脉,洪:脉来大而鼓,洪与大相类。医家都熟之。但论中之微数,细数就值得分析了,还有弦细,王叔和云:“弦脉,如张弓弦”同父曰:“从中直过,挺然指下”。李世才说:“细脉,微脉则模糊观见,细比微稍大”。综上诸说,既然细比微稍大,怎会“如张弓弦”“挺然指下”呢,有不通之疑,待考。论中有只举一脉的如滑脉,涩脉,促脉,浮脉,结脉,代脉。或为简称不一而定。
 何为“脉结代”日医有持桂里说:“结:止而即还,不失至数但稍有间歇。代止而不还,断而复动,此绝彼来”。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遇一八岁男患儿吐泻脱水,指导老师 诊脉讲是代脉,有与听诊一致心律微弱时有断续。老师又说“所谓结代,脉皆是歇止之脉,结:一止后有若干持续加速动,以补偿歇止脉数。“代:歇止之后无加速补偿。陆渊雷语”。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伤寒论》列出了几乎所有脉象。可见在汉以前祖国医学在此领域已形成正规化,理论化,系统化了,但绝不神秘,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践中会逐步掌握的。
 读《伤寒论》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中医精辟的方,明晰的法。如何应用祖国医学的法与方,不是听说或搬书抄几个验方就能应战,而是要认真学习研究,学习不精,运用就不妙,倒不如高热上冰袋,头痛阿司匹林痛经注射黄体酮之类办法了。
  (重发帖)

-------------------
实而言之曰证,切而言之曰脉。证即十二经流露出三阴三阳,脉即三阴三阳流露于十二经。

-------------------
再读思伊人。

后面那段,以前没读到。甚憾
相关文章
 石草部
 半夏白术天麻汤
 摇摆之脉有来去辨
 请大家帮忙看看周公百岁酒的酒方
 为什么时不时会眼睛充血?
 穴,十宣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