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仲景原文:古传中医之麻黄 杏仁 解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天虚子论曰
麻黄
麻黄者形细管而中空,其象心主之脉也。脉当通畅而无阻也,是故麻黄炮制当去节也。
麻黄味苦而入心,实乃入心之主:脉也。
故麻黄苦温入脉
杏仁
杏仁者,外裹以酸肉,酸者肝也,肝者木也,心者肝之子也。
杏仁居酸肉之内,犹酸母之所孕子也
故曰:杏仁者应象心也。
观杏仁之形,似有心之形也。去尖者使其更类形于心也。
杏仁去皮者何?皮者应肺也,肺者应降。
杏仁当为入心,而不与肺降相涉,故炮制当去皮也。
如是古传中医曰:麻黄杏仁味苦均入心
然麻黄入心主之脉也
杏仁入心之藏也。
再观伤寒论41条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嘢,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方:
麻黄 桂枝 细辛 白芍甘草  半夏  五味子
服汤法有云: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此喘者病源当在心之藏,而非在脉也。故去麻黄而用杏仁也。

麻黄汤
心之藏液,输于脉,而继为正汗,此象心液温润且脉道通畅也

若心之藏液,以及脉受寒之阻,液不外输故无汗也

麻黄汤者
桂枝 炙甘草
麻黄 杏仁

桂枝 甘草 发肝液以化气
麻黄引气入脉,作用于脉中之寒
杏仁引气入心,作用于心藏所中之寒
寒者阴也,气者阳也
是故阳加于阴而为汗也

心与脉之中的寒,啧形以为汗而外泄,则寒之塞顿解而心脉通也,如是则病失。

-------------------
心之藏液,输于脉,而继为正汗,此象心液温润且脉道通畅也

若心之藏液,以及脉受寒之阻,液不外输故无汗也

麻黄汤者
桂枝 炙甘草
麻黄 杏仁

桂枝 甘草 发肝液以化气
麻黄引气入脉,作用于脉中之寒
杏仁引气入心,作用于心藏所中之寒
寒者阴也,气者阳也
是故阳加于阴而为汗也

心与脉之中的寒,啧形以为汗而外泄,则寒之塞顿解而心脉通也,如是则病失。

-------------------
有徐灵胎的韵味,不错,赞一个。

-------------------
赞同!学习了。
然后依此理论,仁与杏仁怎么区别呢?

-------------------
bennyzhang:赞同!学习了。
然后依此理论,桃仁与杏仁怎么区别呢??(2012-05-22 11:45)?700)this.width=700;" >

赞同

-------------------
桃仁

桃仁 桃之仁
桃味甘  甘为脾
脾为土 其子肺

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
桃仁苦 从心  为脾之子  入肺  大肠

苦平乃降也
桃仁 乃降心之藏 ,即将心藏降入肺(大肠也)

入肝何也? 肝为血藏
南方生热,热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 心生血  血生脾

桃仁从心而出 而生血  故兼降行肝血  

-------------------
桃仁 与 杏仁 之别

杏仁者 入心藏   为升  皮者降与升相反 故杏仁去皮
桃仁者 出心藏  为降  皮者降 故桃仁不言去皮

-------------------
一派谬论。你自己的古中医吧

-------------------


天虚子所言从来都是胡言乱语

-------------------
天虚子:[表情]
天虚子所言从来都是胡言乱语?(2012-05-22 16:42)?700)this.width=700;" >

依你之论,杏仁苦入心,引气入心脏,而去心藏中的寒邪。你没听过心不受邪?就算这句话不易理解,那难道一个感冒,病毒随便就攻到心藏了?人就这么脆弱?再说,古来多少医家都说杏仁能降肺润肠化痰,你偏说,当入心,与肺降无涉。你这不是胡扯是什么?还掰扯几句古不古,今不今的文字,故作高深,你自己不觉得可笑?
仁倒升啦,皮反而降,与升相反?这难道不违反起码的常识?
入心藏还能理解,桃仁出心藏,你告诉大家,如何出法?要出首先得入吧?
桃仁降心入肺(大肠),这谁能听懂或理解?桃仁从心而出,生血,故兼降行肝血。你这话有人能理解?好啊,一方面生心血,另一方面又降肝血,这桃仁岂非魔鬼?心血生的多,肝血回流少,岂非要人死?
你这不是一派胡言谬论,是什么?

-------------------
天马行空,背道则愈远;文字游戏,走火必入魔!

-------------------
这些云里雾里的东东还是少点好。

-------------------
9494,还是别在文字上多下工夫。但是很多古中医的学问就是这样,就如伯阳老祖的参同契,是比如、是借说,是取像比类,不好一概否定啊。。。

-------------------
还有,仲圣一部《伤寒杂病论》,会用、善用的大有人在,但是谁人能解?谁能参透?前贤所做的无非是试图弄清其中作用的奥妙,作用机理。。。可惜啊,都有意无意地用现代科学的逻辑去思考,用这套理路去探究。这样对吗?我个人认为所谓的现代科学所用的逻辑,就是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是实证科学的那一套,说到底是一套可以证伪的假说。我们中华古代圣贤参悟出来的那一套,是什么?我认为不是现在人所说的科学,是学问,是吾道一以贯之的关于天地人的大学问,她的思考方式是现在人们根本就没弄明白的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思维方式,是内在的观照,是参悟。这是极高明的思维方式,现在重视这个的人几乎绝迹!所以,古代的学问也几乎失传,少数流传下来的,比如《伤寒杂病论》今人只停留在用的,无法弄明白其中的所谓“机制”,“所以然”不清楚,因此这些几乎接近终极真理的学问被人们贬为不科学。。。这到底是古人的错,还是我们无能?不管咋说,试图用现代所谓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伤寒杂病论》,绝对是徒劳。这完全是两股道上的车!有云泥之别!还有我想说的,仲圣的大论,在他自己看来是写给当时人们的科普读物,只要你看明白了熟记了,基本弄清其中微言大义,你就会治百病治万病,不是他心中大论!那些他心中的,我们能弄明白吗?哈哈哈哈哈,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
千金苇茎汤(《金匮要略·肺痿肺咳嗽上气篇·附方》)。
【组成】 苇茎(60克) 薏苡仁(30克) 瓜瓣(24克) 桃仁(9克)   【方诀】 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   【功用】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 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本方常用于肺脓肿、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肺热痰瘀互结者。)


--------

列此方  自行理解 为什么用桃仁 冬瓜仁

白瓜子(《本经》),瓜子、瓜瓣(《金匮要略》),冬瓜仁(《别录》),瓜犀(《荆楚岁时记》)。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植物形态详冬瓜条。

【功效】润肺化痰,消痈利水。

冬瓜仁为什么与肺相涉

冬瓜者甘淡   甘淡实际是归胃  也是土脏   土之子为金  故冬瓜仁当属肺和大肠

苇茎 其象 肠

千金苇茎汤的玄妙按本人所言的奇谈 自行领会吧


-------------------
仲圣的伤寒杂病论,就像黄老师说的,只露给我们冰山一角,其余的呢?我们咋办?天虚子,我大致认同你的说法。。。

-------------------
大家都说杏仁能降肺润肠化痰,你偏说,当入心,与肺降无涉。你这不是胡扯是什么?

---------
对此问题  我就做点说明  的确杏仁降肺,但是有谁去思考 为什么降肺  肺者气之藏,降肺实际就是指降气

我们知道气为阳其本性上升 ,要使气降 靠什么? 难道气单靠自身就能降吗?这里的答案是不行,气一定要在阴的作用下,受阴的吸附作用 才能下降

心阳要在心阴的作用下,才能下降入肺,又在肺阴的作用下 下降到胃  继续在胃阴作用下  降入坎,而成为坎阳。要让坎阳不跑 那就要用肾阴去固定

如果心阴匮乏 那么心阳就会浮越而不降
心阴匮乏的原因 有2 ----1  阴缺少  2  阴上升入心的通道被寒阻塞

-1  阴缺少 ,则是阴虚发热   当补阴
2  阴上升入心的通道被寒阻塞  那么就要驱寒 打开入心的通道

杏仁  苦 温  苦入心   温主升  
麻黄 苦温  苦入心(脉)
桂枝  辛温
那么继续深入一个问题  甘草为什么要炙  炙后焦 入心
炙甘草 实质是  甘而焦苦  甘归脾 焦苦归心

前面说了 桂枝 炙甘草 产生的阳气 在麻黄 杏仁作用下  与入心通道上的寒 作用   使寒邪责形为汗出,寒邪去而通道畅通,那么心阴充足,而能作用心阳  使心阳下降

所谓杏仁降气的本源 实际是如上所述

以上论述  能理解者就能理解  不能理解的 本人也没法。





-------------------
学习了。

-------------------
http://wenku.baidu。com/view/91ad984de518964bcf847c55.html
《桃仁与杏仁》谢海洲

-------------------
降肺就是降气?心阳在心阴的作用下降入肺? 这都是你自己的古传中医。
每个人都知道,肺为华盖,居五脏之颠。心怎么降入肺法?
气是阳就不能降?你吸口气看看降没降!

-------------------
r109:http://wenku.baidu。com/view/91ad984de518964bcf847c55.html
《桃仁与杏仁》谢海洲?(2012-05-23 20:58)?700)this.width=700;" >

谢谢版主的给力连接!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相关文章
 九香虫
 四物加生姜葱白汤(《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大防风汤(《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如宜方》
 益胃汤
 转帖--八字治疗法200问摘录
 五嗽方四首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