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经方读书社:读<<重订王孟英医案>>以消误解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从前读黄师<<医案助读>>见黄师颇为推崇王孟英的医案,但是说实话,我原来对温病家那套东西十分不感冒!因为他们的医案可取之处不多,而且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竟是一派玄思臆测,师心自用之词!读之或令人昏昏欲睡,或咬牙切齿!
今日逛书店,随手拿到一本<<重订王孟英医案>>,是王孟英存世的医案集成,于是随手翻阅,不想阅读越觉得王孟英出手不凡,辩证精细,有理有法,对证处方,丝丝入扣,且多是医话随笔写就,生动活泼,一扫迂腐之气.
原来读张山雷书,谓王孟英医术高超,自古以来无出其右,我大为不解,张氏将王氏推为医林第一高手,是否过于夸张!今读<<重订王孟英医案>>,始知是对其医案的高度评价!
故今向大家推荐此书!700)this.width=700;" >

-------------------
王孟英运用养阴保津法治疗内科杂病经验浅探天津市公安医院中医科李岩
冯崇廉  


  
【摘要】  晚清江浙名医王孟英精于温病,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其运用养阴保津法治疗内科杂病经验主要有:沉疴痼疾,治以平淡清养;增水行舟,独发新见;下痢泄泻、独重养阴清热;阳痿辨治,擅用泻火滋水;外感缠绵,清解佐以养阴;忧郁诸证,每以柔养图功。

【关键词】  王孟英 养阴保津法 医案

 王孟英乃晚清江浙名医,于中医理论、临床皆有精深造诣,尤精于温病,与叶桂、薛雪、吴瑭一起,被后世称为温病四大家。张山雷誉其“临证轻奇、处方熨贴,亘古几无敌手”(《经方实验录》)。陆士谔亦认为“清贤医案,惟王孟英案最为善本”(《医学南针》)。笔者在导师邓铁涛教授的指导下,反复研读了王氏的临床医案及著作,认为“养阴保津”是王氏学术的中心思想。纵观现存十六卷王氏医案,病种无论内、外、妇、儿,病症无论缓、急、轻、重,论治则无不以养阴保津为第一要旨:要迳用甘凉以养阴,或清热泻火以救阴,或清化痰热以存阴,或平熄肝风以存阴,或疏散郁结以行津布液,或滋润肺、胃、肝肾以济津液之源,或用酸敛镇潜以制苦燥辛散等等。概言之,养阴保津的指导思想贯穿于王氏一生的临证过程中。本文拟就王氏养阴保津法内科杂病方面运用作一探讨,以期对临证提供借鉴,对进一步开拓临床思路有所裨益。

 沉疴痼疾,治以平淡清养  奇难大症,沉疴痼疾,病既日久,多已阴津暗耗,正气大伤,此时若投以峻猛大剂则恐脏气虚弱,不耐药力,反致误事。王氏治疗此类病症,别出心裁,每从平淡清养入手,药似平常,却屡起沉疴,如《王氏医案三篇·卷三》张文辉妻患痹案,证见:“……手足拘挛,不能屈伸,日夜号痛,如受炮烙,眠食皆废,痰韧如石,皮肤燥裂,鳞起如松,至夏更加两腋肿核,阴户疮糜,痛不可支,……顾听泉先生……云两脉弦数、舌绛无津,况汛断半年,破困脱肉。《经》言九候虽调,犹属不治,危殆若此,不能过夏矣。应请孟英救之,……授以西洋参元参生地天冬麦冬知母花粉甘草葳蕤石斛丝瓜络等药出入为剂,用竹沥、梨、蔗诸汁和服,……痛渐以减,疮渐以平,肤渐以脱,食渐以增,……今则形神如昔。”纵观全方,西洋参、元参、生地、麦冬、玉竹、梨汁、蔗浆养阴生液,知母、花粉、甘草清热生津,竹沥、丝瓜络化痰通络,全方合伍,不过养阴清热、化痰通络而已,却能起此大症,确实手眼独到。

 增水行舟,独发新见  郁热津伤之便秘,习用承气辈泻下通腑,急下存阴。然而王氏认为,“大下最能夺液。”此时若再用承气,恐有更耗其阴之虞。若迳用滋阴增液,又恐其腻滞枢机。疏肝理气则辛散耗阴,更为不妥。王氏对此独有新见,论治虽亦取法增水行舟之意,却不迳用滋腻养液之品,而是以轻宣清养为法。轻宣则气机通畅,津液布扬,清养则可养其既耗之阴而不腻滞,立法圆活,方药轻清,暗寄增水行舟法于其中。如《王氏医案三篇·卷二》顾媪便秘案,证见便秘胁痛,神瞀,身面发黄,脉涩而弦。孟英诊治,以沙参桑叶栀子、丝瓜络、竹茹苇茎冬瓜子、枇杷叶、旋覆花葱须为剂,药后果得便行痛止,诸症悉平。方中沙参、苇茎所以清养肺津,杷叶、桑叶、丝瓜络、旋覆花、竹茹、葱须等所以宣肃肺气以布津。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津布则大肠自得其濡润,肠津既充,大便焉能不解?

 下痢泄泻,独重养阴清热  王氏认为,泻痢多热,痢下乃热邪外泄之机,治疗无须渗泄止泻,提涩收敛更不可轻试。盖泻痢则津液随之而耗,治疗当顾护其阴液,养阴清热之法,庶乎合拍,药中病机,则泻痢自止。如《王氏医案三编·卷三》濮树堂泻痢案:“濮树堂患滞下,医者以其脉弱体虚,第三日即参补养,延至匝月,痛痢不减,谷食不思,肌瘦如,面浮足肿,口干舌绛,懒语音低,气短汗多,略难转侧,诸医无策,始迓孟英诊之,……为定白头翁汤加西洋参、干地黄炙草、麦冬、阿胶、酒炒银花之剂,以水露煮陈米汤煎药,群议以为药太凉润,不可轻试,孟英曰,……亟予养阴清热,庶可图功。……遂服之,一剂知,六剂而痢净。”

 阳痿辨治,擅用泻火滋水  茎乃宗筋所聚,宗筋之性,“得火灼则挛而缩,得水滋则大而软。”(《重庆堂随笔》)是故王氏治疗阳痿,每从火热伤阴论治,主以滋水泻火为大法,一改以往习用温热药石温肾壮阳之传统习惯。如《归砚录·卷四》一少年阳痿案:“一少年,……因阳痿经年,医者但知为阳虚之证,而不知有因热而痿之病,遂进温补,其热愈炽。父母不知,为之毕姻,少年大窘,求治于余(孟英),脉滑而数,曰,无伤也,与元参、丹参、知、柏、薇、石菖蒲、丝瓜络、沙参、蛤壳、竹茹,服六剂,来报昨夜忽然梦遗,余曰:此郁热泄而阳事通矣。已而果然。”

 外感缠绵,清解佐以养阴  外感缠绵日久,邪恋不去,阴液潜消,专从清解,则既耗之津液不足以行其药力,于事不济。是故王氏治疗外感迁延之证,每于清解之中,佐以养阴扶正,俾“营阴渐振,推邪外出”(《王氏医案·卷三》)。如《王氏医案三编·卷二》沈氏子患感案:“沈氏子年甫髫,仲秋患感两旬,屡医弗愈,求孟英视之,……脉数溺少,渴饮不饥,热已甚微,汗亦频出,牛黄紫雪数进无功。以元参、丹参、白薇、知母、苇茎、竹茹、旋复花冬瓜子、蛤壳、石斛、枇杷叶竹叶、花粉、莲子心、西瓜翠衣等出入为方,数服而愈。”方中枇杷叶、西瓜翠衣、竹茹、竹叶辈,所以清解其余邪,元参、丹参、石斛辈,所以振其营阴。

 忧郁诸证,每以柔养图功  王氏认为,“情怀悒郁,二阳默炽,五液潜消。”(《王氏医案·卷九》)施治若莫顾其阴液,殊难奏效。若孟浪施以辛香行气解郁,则更耗其阴,非但无功,反致益疾延祸。故王氏治疗忧郁诸证,每以柔养营阴为立法原则。如《王氏医案三编·卷二》沈妪肝气郁结案,证见:便泻,胁腹时胀,杳不知饥,脉至弦梗,舌赤无津。治经多医无效。孟英度其怫郁日久,必营阴暗耗已甚,因而避用理气疏肝之辛燥,治以柔养为法。方用甘草、地黄、麦冬、阿胶、枸杞薏苡楝实、葳蕤、乌梅为剂,用牡蛎一斤,甘澜水煮浓汤煎药,和入蔗浆服之而愈。此案脉至弦梗,阴已大伤,若审证不详,见其腹胀便泻即贸然施以辛香理气,则危殆立至矣。

-------------------
柔养润通,受益良多

-------------------
王孟英的医案,案语简洁,文笔生动,用药思路清晰,是古代医案中难得之佳作。叶薛吴王,虽被后人划入温热派,其实临床用药风格迥异,叶天士兼收并蓄,灵活多变,吴鞠通大刀阔斧,王孟英补偏救弊,经验多实在。

-------------------
读王孟英医案多有现场感。书中经方案很多,识证很细。他是清代名医中的佼佼者。

-------------------
确如老师所言----“读王孟英医案多有现场感”,使读者如临其侧,而重中之重尤要注意士雄的脉案!

-------------------
   我最喜欢读的医案就是王孟英医案, 几年前特意买了王孟英医学全书仔细读。王的医案很多,可见实践经验之丰富,医案说理往往画龙点睛,不似其他有的医案遮遮掩掩,好像怕别人学了去。

-------------------
举重若轻,高手之中的高手。

-------------------
除了经方实验录 和王孟英医案 ,还有哪些医案著作比较好?请大家推荐

-------------------
这两本就够读两三年的了,

-------------------
再推荐<黎庇留经方医案>

-------------------
不能这么说,如果这样说的话,我也可以说,其它的书不用读了,只读四大经典就行了,够我们读一辈子的。事实上没有哪个医生只读四大经典。

-------------------
王孟英先生的医案有很多,细心体会总结非两三年不够。如果是爱好者可以浏览很多,如果是细心学习王老学术则需反复精读。
相关文章
 活血汤(《叶氏女科》卷二。)
 苏乳汤(《鸡峰》卷二十五)
 《辨证录》荟萃(连载)注:本编内容多方欠缺
 开窍通闭
 三温散(《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环保总局再掀环保风暴称决不虎头蛇尾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