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中西汇通:以新注经的尝试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沙丘沙 2007-01-22 17:04
读《名老中医之路》,见余无言先生《伤寒论新义》的注经四法:以经注经、以精注经、以新注经、以心注经。其中以新注经,余先生本意是,“引西医之新说,矫正中医之谬误以资汇通也”。我今天的以新注经,是用现代医学知识,解释经方,以便更好的理解经方,应用经方。
一、小柴胡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伤寒
小柴胡汤证描述较完备的当属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暂且不管诸多或然证,单就主证看,与现代医学的伤寒相吻合。往来寒热曾有专论,这里可理解为恶寒、发热,或长期反复发热,对应伤寒的发热。胸胁苦满,似自觉症状,所有胁下痞硬来看,也包括体征,即医生的触诊,对应伤寒的肝脾肿大。嘿嘿不欲饮食,是两个症状,一是嘿嘿即默默,是精神症状,对应伤寒的表情迟钝。不欲饮食对应伤寒的纳差。尤其是是默默这一精神症状,为伤寒所特有,本族一80岁老人曾告诉我,建国以前,本村曾有许多青壮年死于发热,因多兼有呆滞,乡人呼为“傻汗症”。因知仲景对疾病的描述,来自临床,源于民间,客观朴素。
后读大冢敬节的《中国内科医鉴》,称伤寒为“肠窒扶斯”,论及治疗,对大、小柴胡汤特别重视,也算与我不谋而合。
待续。

andy 2007-01-22 21:32
其实就应该以新注经,古人没有现代科学知识,坐在书房猜想,所以才用阴阳五行表里气血什么的来解释。如今科学已经比较昌明,就不应再因袭旧说。老春华这样表示过

ydh 2007-01-22 21:35
"我今天的以新注经,是用现代医学知识,解释经方,以便更好的理解经方,应用经方。"
卓见!赞成!同道,握个手吧!
小柴胡汤证在许多方面都和现代医学伤寒相吻合,肝脾肿大可出现胸胁苦满,表情淡漠可表现为嘿嘿不欲饮食.只是伤寒常常为稽留热,而往来寒热则类似于弛张热,这方面不太吻合.小柴胡汤证可能还是提示某种病理状态,而不是某个病.小柴胡汤条文很多,说明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如果局限于伤寒,那么,其他条文可能不太好解释.在用西医解释方证时,不排除某些方证说的就是某个病,但还应该深入到具体的病期临床分型和是否伴随其他并发症,以及结合病人的体质状况.只有这样,研究的结果才能经得起中医和西医的推敲拷问.这需要凌驾两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做严谨的比较.但只要大胆推测,小心求证,还是会有满意结论的!
由于个人关注这个领域很久了,所以,看到沙兄的帖子不禁眼睛一亮,引发了埋藏心底的想法,一吐为快,不当之处,多指教.最后,盼望您把这个头开好,坚持写下来.果真如此,经方的研究一定会走出一片新天地!

ydh 2007-01-22 21:44
另外,我把个人对小柴胡汤的一些体会传上来,请沙兄多提宝贵意见,先谢谢您!

llb1979 2007-01-22 22:05
我向来主张中医的许多东西能用就行,不主张必穷求根本。因为古人的书中很多东西不是必然性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总结,要死于书下呢?从新注经,仍然是死于句下,不如能信则信,不能信则创新。创新之本在于临床。诸君以为如何?

ydh 2007-01-22 22:13
如何使用才有效,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效,这是科学研究层面的问题.
南山的翠竹削尖了固然可以当做兵器来用,但若再加上一个矛头,那不是更好吗?
阁下有阁下的主张,我们有我们的志向,研究中医,为什么非要千篇一律呢?

ydh 2007-01-22 22:28
"从新注经,仍然是死于句下"
我不这样认为!
如果能用现代医学来解释,用现代人能听得懂,能普遍交流的"学术普通话"来探讨经方或中医,这对于经方的普及和交流不是好事吗?是否死于句下那要看采取什么研究方法,看从什么角度来看问题.有人可能死于句下,有人可能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和世间所有学问一样,中医同样需要发展,而学术发展的方向不是唯一的,有时是多学科的交汇而产生边缘学科或新的分支.基于此,借助西医来研究中医,对中医应该是好事,是好事干吗不提倡?
"创新之本在于临床"说得好!但现代医学研究的难道就没有临床吗?
用石头打击石头可以产生火花,用树枝钻树干可以冒烟生火,在有铁器的时代为什么不可以用铁器打击石头取火呢?
中医人不该患"恐西症".

lvyongyun001 2007-01-22 23:27
中医和西医(现代医学)之间是有差别,
但是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且差别会逐渐缩小,直至融合,虽然不能速成。

认为有鸿沟者,心迷目障而已!

沙丘沙 2007-01-23 16:09
二、大陷胸汤证是急性腹膜炎
结胸证出自《伤寒论》太阳下篇,死证颇多,如:“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33条)。
周众所知,《伤寒论》的死证,多见于少阴和厥阴两篇,太阳篇虽传变复杂,却少有死证,为何结胸证多死呢?初百思不得其解,1989年秋,见一70岁老人,自述腹痛,行触诊时,手未及腹壁,即以手相架,呈板状腹且有移动性浊音,建议他立即去外科,诊为肠窜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此时慌然有悟,这不就是“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近”的再现!因知结胸证,尤其是大陷胸汤证是现代医学的急性腹膜炎,属外科病,难怪在仲景当时会有死亡发生。
在外科手术普及的今天,大陷胸汤是否还有用武之地呢?威县中医院衣志镖师伯,曾用大陷胸汤配合输液,治疗四例空腹胃窜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可见。大陷胸汤证是急性腹膜炎的观点,不是纯粹理论上的推测。
当然,我说大陷胸汤证是急性腹膜炎,自认为比“痰热互结”,更直观,更容易操作。并不是说大陷胸汤只能用于急性腹膜炎,大家千万不要误解。

沙丘沙 2007-03-22 13:06
三、风引汤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炎
曾见报道,五十年代,石家庄地区流行乙型脑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用大剂白虎汤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后北京地区也流行乙脑,用石家庄的经验不效,名老中医蒲蒲辅周按湿温辨治,效果显著。当然,这种经验相当宝贵,同时,也反应了中医难以统一,难以普及的一面。陈瑞春教授在其所著《伤寒实践论》中,提出了“中医学术要统一到‘经典’上来”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陈教授所谓的经典,既包括经方,也包括医经。在我看来,最容易统一、规范的是经方。
乙脑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炎,归纳其症状,以发热、呕吐抽搐昏迷、病死率高为特点。纵观《伤寒论》全篇,找不到相应的记载,但《金匮要略》和《外台秘要》中倒有相关的记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风引汤:除热瘫痫。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方后小注:“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纵,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单据上述记载,断为脑炎似有些牵强,因上述症状也可能是热惊风。再结合《外台秘要》,除发热、抽搐外,尚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待特点,就不是一般热惊风所能解释。《外台秘要》卷十五:“崔氏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纵,日数十发,医者不疗,除热镇心紫石英汤方:紫石英 滑石 白石脂 石膏 寒水石 赤石脂各八两 大黄 龙骨 干姜各四两 甘草炙桂心 牡蛎各三两 右十二味捣筛,盛以韦囊,置于高凉处,大人欲服乃取水二升,先煮两沸,便内药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滤去滓,顿服之。少小未满百日服一合,热多者,日二三服,每以意消息之。无紫石英,紫石英贵者可除之。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忌海藻菘菜生葱”。
根据《外台秘要》的记载,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风引汤证就是脑炎。
1993年春,本村一3岁女孩,发热昏迷,右侧手足抽搐失用,属典型的风引汤证,急配此散,准备在输液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风引汤,患儿住院后,再也没有和我联系。半月后出院,诊为病毒性脑炎,留下了智力低下的后遗症。如果“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是事实的话,现代医学治此病的效果并不优于古人。风引汤证至今只见此一例,有方却无应用的机会,甚遗憾。
不过,仅此可以看出,经方不但对疾病的症状描述客观、详尽,而且有了有效的方药,经方之可贵,由此可见一斑。

andy 2007-03-23 22:14
QUOTE:
引用第7楼lvyongyun001于2007-01-22 23:27发表的“”:
中医和西医(现代医学)之间是有差别,
但是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且差别会逐渐缩小,直至融合,虽然不能速成。


不管是中医生,还是西医生,首先是看病的医生,看好病才是首要的

gugu 2007-03-24 09:26
余无言的《金匮要略新注》我看过,有启发!

fangtong 2007-03-26 20:38
QUOTE:
引用第7楼lvyongyun001于2007-3-21 23:27发表的“”:
中医和西医(现代医学)之间是有差别,
但是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且差别会逐渐缩小,直至融合,虽然不能速成。

认为有鸿沟者,心迷目障而已!

当今的中西医结合是不会创造出什么奇迹的 , 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这样发展下去会把中医给毁掉。发皇古义,融汇新知,挖掘中医的潜力,重视方证的研究,发展创新理论才是硬道理。
[ 此贴被黄力在2007-05-29 18:51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
相关文章
 鸡眼
 杂品门
 小孩很活泼  但有烧39.7(肛温)
 万宝代针膏(《普济方》卷二七五引《德生堂
 肺气不宣
 补肾石斛丸(《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