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黄帝内经:为何“冬不按蹻”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经云: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

按蹻,我理解是按摩和引导术。

为何冬不按蹻?难道按蹻也影响收藏之道?还望指教!!!
-----------
原帖由 lhdx 于 2008/12/5 09:58 发表
经云: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

按蹻,我理解是按摩和引导术。

为何冬不按蹻?难道按蹻也影响收藏之道?还望指教!!!

这个问题很玄妙啊,呵呵。一起期待答案
-----------冬不按蹻。。。这个蹻。。应该指奇经八脉的。。。阳蹻脉和阴蹻脉。
-----------http://www。zhenjiucn。com/jlx/yqyqm.htm
阳蹻脉
【循行】
   [1]《灵枢·寒热病》:足太阳右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1),名曰眼系(2)。……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交于目锐(应作“内”)眦。
   [2]《难经·二十八难》: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交会穴}申脉、仆参(足太阳),跗阳(郄;足太阳),居髎(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巨骨、肩髃(手阳明),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睛明(足太阳),风池(足少阳)。
【注释】
   [1]目本——意指眼的根部。
   [2]眼系——即目系,指眼与脑的连系。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于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复会任脉于承泣,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按:阳蹻交会穴《甲乙》无风池、风府,据《难经》补。)
阴蹻脉
【循行】
   [1]《灵枢·脉度》:(阴)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1),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鼽(2),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
   [2]《难经·二十八难》: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交会穴]照海(足少阴),交信(郄;足少阴),睛明(足太阳)。
【注释】
   (1)然骨——指足内侧高骨,即舟骨粗隆,下方为然谷穴。
   (2)鼽——指鼻旁。
【语译】
足太阴经脉有通过项部入于脑内的,正属于眼睛根部名叫目系……在后顶正中两间入脑,分为阴、阳二脉,阴 、阳相互交会,交会于目内眦。阳跷脉起于足根部,沿着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部的风池穴。
   阴脉是足少阴肾经的支脉,起于然谷之后的照海穴,上行于内踝上方,向上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然后沿着腹部上入胸内,入于缺盆,向上出人迎的前面,到达鼻旁,连属于目眦,与足太阳经、阳蹻脉会合而上行。
   阴脉也起于足后腿中,沿着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到达咽喉部,交会贯通于冲脉。
【附】《奇经八脉考》
   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蹻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按:阴、阳蹻交会穴《甲乙》原无睛明,据《素问》王注补。)
【功能】
蹻脉的“蹻”字有足跟和蹻捷的含意。因蹻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蹻捷。又由于阴阳蹻脉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脑,故《灵枢·寒热病》有“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的论述。《灵枢·脉度》还说:“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意指男子多动,以阳蹻为主;女子多静,以阴蹻为主。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蹻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则阳蹻盛,主目张不欲睡;卫气于阴则阴蹻盛,主目闭而欲睡。说明蹻脉的功能关系到人的活动与睡眠。
【病证】
   《难经·二十九难》:“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就是说阴蹻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蹻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这说明蹻脉与下肢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申脉通于阳蹻,其主治证有腰背强直,癫痫,骨节疼痛,遍身肿,满头出汗等;照海通于阴蹻,其主治证有咽喉气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嗳气,梅核气等。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回复引用

举报返回顶部

lhdx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lhdx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10 
积分
44 
注册时间
2006/2/10 
最后登录
2012/3/7 
在线时间
435小时 
精华
日志
主题
帖子
43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 积分 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6 积分
5#
发表于 2008/12/5 15:08|只看该作者
阳蹻足太阳别脉,阴蹻足少阴之脉!收益了
-----------这个可以从内丹术上看出来。所以说看书百遍其意自明是骗人的。
-----------记得看过相关讲座,说“按蹻”有些类似于古代运动,比较大的锻炼活动。。。。。。
这样解释也讲的过去,毕竟冬天要收藏阳气嘛
-----------。。。。。。。回答别人问题还是谨慎一点的好,至少也得有理有据才是,免得误人子弟

《素问》原文“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衂”,王冰注“按谓按摩,跷谓如跷捷者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衂。”
而在其后的《异法方宜论》中有言“中央者其地.....其治宜导引按跷...”下又有注“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

已经解释的很透彻了

[ 本帖最后由 kilikage 于 2009/2/25 14:01 编辑 www.med126.com]
-----------个人感觉冬不按跷是对平人养生要秋收冬藏而言的,如果是病人阳气不舒而病,即使是冬天该升阳的也还得升阳,但是升阳以后要还要收敛,以免春季阳藏不收而致温病。欢迎方家探讨指证。
----------- 本帖最后由 jindong1962 于 2011/4/7 15:42 编辑 www.med126.com/wsj/

“冬不按跷”辨疑

1 经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对于上述经文,历代注家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2 “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汇释:

《太素》注:“夫冬伤寒气在于腠理者,以冬强勇按跷,多劳困,腠理开,寒气入客。今冬不作按跷,则无伤寒,至春不患热病鼽衄,故春不病颈项者也。”[1]

王冰注:“按,谓按摩。跷,谓如跷捷者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2]

《素问注证发微》:“冬而按跷则不能藏精,神气浮散,而春夏秋冬各有其病。故冬不按跷,则春夏之病如上文者皆少矣。何也?精者,身之本也,冬不按跷,以藏其精,故春不病温,不特不病鼽衄及不病颈项已也。且精之在内者不可出,而邪之在外者不可入。彼秋病风疟者,虽有冬不藏精而然,亦由夏时暑汗不出所致也。”[3]

《素问吴注》:“冬主闭藏,按跷则扰动阳精而失闭藏之令。天一生水,真元之气根于肾,冬不按跷,则不扰动阳精,肾得闭藏,根本立而水生矣;水生则木生,故春不病鼽衄颈项;木生则火生,故夏不病胸胁;火生则土生,故长夏不病洞泄寒中;土生则金生,故秋不病风疟;金生则水生,故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飧泄汗出,亦失肾主闭藏之令也。”[4]

《类经》:“按跷,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三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故冬宜养藏,则春时阳气虽升,阴精自固,何有鼽衄及如下文之患?按跷且不可,则冒寒妄劳益可知矣。”[5]

《素问集注》:“按跷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冬时阳气伏藏,若导引其四出,则无以奉春生夏长之气,是以有鼽衄头颈之经病矣。春病在头,邪热而迫于经者鼽衄,别出下项,则为颈项之病矣……痹者,风入于经俞也。此复言阳气固密者,四时无经俞之病也。复曰飧泄而汗出者,言人能藏养元真之气,必不使邪伤经脉,病在内而为飧泄也;亦不使邪伤阳气,病在外而汗出也。此复甚言其阳气之不可伤也。”[6]

《素问直解》:“四时之气,春生冬藏,故冬不按跷,则冬藏而经俞不虚,是以春不病鼽衄;春不鼽衄,冬藏之力也。春不病颈项,则春生而经俞不虚,故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并不飧泄而汗出也。夫冬令藏水,不但不病痹厥,且不飧泄而汗出,所以申明水王于冬,其时无病,更宜藏也。”[7]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云:“若冬天不进行按跷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飧泄、汗出过多等病证。”[8]

3 辨疑: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上述注家多认为“冬不按跷”是指冬天应该禁止按跷,何也?因为“冬天按跷”,可以损伤人体之阳气、阳精,甚至神气浮散,结果会导致百病丛生,如“春必鼽衄及春病颈项、仲夏病胸胁,长夏病洞泄寒中、秋病风疟、冬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者等,妥否?

愚见以为,其注皆不合常理与医理矣,何也?因“动则为阳”、“阳盛则热”,按摩导引可以宣通阳气、活动筋骨、疏通经络气血,强壮身体,驱散阴寒之气。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太素》:“不劳则血气不通,故多得痿厥之病。故导引按跷则寒热咸和,血气流通。”[1] 《素问吴注》:“导引,运行经气,不使留滞为病也。手摩谓之按,足蹑谓之跷,所以揉扰筋节,宣通阳气也。”[4]《素问考注》:“痿厥寒热者,气血凝滞之所为。故以‘导引按跷’治之,宜令筋络骨节气血流通也。”[9]经文明示可以“导引按跷”以治疗疾病、康健身体,而历代注家在对“冬不按跷”的注释上,却前后矛盾。可见“冬不按跷”与后面的经文内容有问题。

首先发现这段话有问题的是元•李冶(名治),在《敬斋古今黈(注)》卷六云:“按本经《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风,夏乃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由是而言,春夏秋冬无论启闭,政宜随时导引,以开通利导之,但勿发泄使至于汗出耳。窃疑本经当云:‘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其‘飧泄而汗出也’一句,‘飧’字当析之为‘勿令’二字,如此则辞旨俱畅,可为通论矣。大抵导引,四时皆可为之,惟不得劳顿至于汗出。而苟劳顿至于汗出,则非徒无益,或反以致他疾,不特于闭藏之时为不可,虽春夏发生长育之时,亦不可。王太仆不悟本经舛漏,坚主冬不按跷,谓按跷则四时俱病,盖为纸上语所牵。而肆为臆说也。利害所系甚重,予于是乎有辨。”后被丹波元简《素问识》所引用。《素问识》云:“简按:李说反似肆为臆说。然其理固不可掩。”

高校教参《内经》亦云:“文中‘冬不按跷,春不鼽衄……’一节,李治《敬斋古今注》认为,春夏秋冬四时,皆宜导引,但勿使发泄至于汗出。如汗出则外邪易中,因而发生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春伤于风,夏生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病变。所以他怀疑本篇所云,应是‘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至于文中‘飱泄而汗出也’一句,也认为‘飱’字当析之为‘勿令’二字。只有这样校勘,才能‘辞旨俱畅,可为通论矣。’李氏说虽有理,但根据似嫌不足。”[10]

4 释疑:

:“冬不按跷”之“不”字,是语气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具体实义。不按跷,按跷也。

《尔雅•释丘第十》云:“夷上洒下,不漘。”郭璞注:“不,发声。”刑昺疏:“不,发声也。”[11]黄侃文集《尔雅音训》云:“不与不蜩、不过、不类、不若之‘不’同。”[12]即《尔雅•释鱼第十六》云:“左倪不类,右倪不若。”刑昺疏:“不,发声也。……不,亦发声也。”[11]《尔雅音训》云:“不者,发语辞。”[12]

又,《诗经•小雅•车攻》云:“徒御不惊,大庖不盈。”郑玄注:“不惊,惊也;不盈,盈也。”[11]

再,《楚辞•招魂》云:“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李逸注:“不奇,奇也。”

另,《礼记•缁衣》:“《甫刑》曰:播刑之不迪。”郑玄注:“不,衍字耳。”[11]郑注不明“不”当系一语气助词,已知“不”在句中没有词义,故认为是一个多余的字。实乃语气助词之“不”也。

《素问考注》云:“案:‘不’字古人语助,不按跷者,按跷也。……冬时按跷,令血脉流通,则风邪无来侵之地。春不鼽衄者,血气无凝滞之徵。春不病颈项者,外邪无来犯之谓也。……‘冬不按跷’一句,唯谓‘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也。下夏秋冬共必有为诸证之渐耳,此唯举冬而余略之也。而王注云‘此上五句,并为冬不按跷之所致也。’恐非是。再考冬行导引按跷之法,则寒气不来侵,故至春不病邪入颈项之病,又不病鼽衄之证,四时宜导引也。只举冬,不云他三时者,乃与冬伤于寒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同文例。且《异法方宜》十二云:‘导引按跷者,宜从中央出。’亦是四时宜导引之徵也。”[9]此《考注》一出,文理、义理、医理详尽而确,可谓群疑冰释。

经文中“春不病颈项”之“春”、“仲夏不病胸胁”之“仲”字,当从《素问吴注》删除,于义为顺。《素问吴注》云:“‘不病颈项上’,旧有一‘春’字,夏字上有一‘仲’字,两僭去之。”[4]

综上所述,今据李冶《敬斋古今注》、森立之《素问考注》、《新校正》云(详“飧泄而汗出也”六字,据上文疑剩)及《素问吴注》并结合上下文义,这一段话应校补为:

“故冬按跷,春不鼽衄、不病颈项;春按跷,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夏按跷,秋不病风疟;秋按跷,冬不病痹厥。”如此始合经旨。

参考文献:
[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78,549
[2]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31
[3]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39
[4] 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8,61,18
[5]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66
[6]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32-33
[7] 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29
[8]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4
[9] (日)森立之.素问考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341,108-109
[10] 程士德主编.高校教参•内经[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4
[11] 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17,2641,429,1649
[12] 黄侃文集.尔雅音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5,157
2011-04-07.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