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师交流:脉诊——中医医生的杀手锏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脉诊——中医医生的杀手锏   转


       《史记•扁仓公列传》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见重视脉诊,将脉学研究到至精至微的程度也可以重现扁鹊之学。
       老百姓对它的痴迷不亚于中医界,近十几年,脉诊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脉诊,可有可无”、“不过是障眼法而已”的言论,已经由不少的业内人士在私下里道出来。试问,古代众医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村落,不会诊脉,何以立足?而且纵观大医临证,每于疑惑不前之时,诊脉以辨吉凶。
       坦白地说,中医不靠脉诊,只依靠望、闻、问谁能认得清,认得准老百姓的疾病,长此以往人们还敢相信中医吗?故抓住一个能够客观化的东西,将中医的理念发挥出来,从中体现出中医体系的严密和精深,脉诊是一个很好的入手处。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心得:
       我将寸口诊分为十点(十个部位),每一点再分浮中沉三位(其中八个部位),在临证诊病时,又将浮沉位再分为二层,这样,八个脉点,三八二十四个脉位,足可以将疾病了解清楚(当然,在危重病还要结合趺阳脉、太溪脉)。
       以我在临床的实践看(先诊脉,后论病),这样的境界做起来也不难。将十个部位的信息全部搜集一起,经逻辑推理后,排列组合,难道还得不到相当确切的结论吗?
       值得一提的是,脉学的理论全部来源于《内经》、《难经》,很散在,不够直白,需要悟,还急不得,甚至有些地方古人认为已经很白了,我们看起来还是无动于衷,缺少心心相戚的东西。这不怪古人,只能怪我们自己不灵透,因为人要想灵透,在于重德,无德不立。《脉经》虽是集大成之作,但我们只能得到“知其然也”的信息,即“什么脉主什么病”,无法“受人以渔”,这样是不行的,长此以往,如何能信任其真实性?我在几次学术会议上都提到这一点。“指下难明不要紧”,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而且如果你掌握了诊脉的原理,知道为何脉诊是有道理的,你就不会怀疑,而且学习脉诊还很快。举几个例子:
       一病人,左关浮取弦兼有滑象,右寸近手腕凹陷处洪大而有结象,我告诉他,你忧愁且做事犹豫不决,出现胸闷症状,患者诧异:“你怎么知道?”我告诉他,中医认为,左关主肝胆,胆主决断,决断不利则胆气不降,少阳胆气不降则浮弦,就久虑不决则有弦滑象,右寸近手腕凹陷处洪大而有结象主忧愁,乃气海壅塞之象,今你左关浮取出现弦而不柔之象,定是思而不决之义;又右寸主肺,肺志在忧,今见你气海一派气机郁结之象,结合胆脉,可知定是发愁所致,而且少阳不利,兼有微滑之象,必出现胸闷。于是,治疗当然是和解少阳,温胆汤加减,嘱其主动减少思虑。病人笑称我是“半仙”,其实,我所应用的东西,没有一点跑出《内经》、《难经》。
       一女病人,右寸关浮取细涩略带紧象,直接问病人:“你胳膊痛吗?”患者立刻笑说:就是左胳膊痛,近来有严重之势。原因在于:右寸关浮取皆主手阳明,足阳明,今只见到二经细涩紧可知病在上焦,在经。上焦手阳明走行循上臂,故问其故。脉行与经脉走行是分不开的,怎能不科学?
       记得在非典刚刚结束之时,我碰上一个女病人,发烧四个月,均高热40℃以上,患者辗转求治,医院出院未有结论,只是给其四片强的松来压制高热。刚开始只有靠摸索。对我来说只有靠脉诊摸索。大医院各种仪器、化验指标都差不出的东西,脉诊有用吗?我坚信,有用。加上我以前从事西医工作,知道这些仪器化验检查的优劣,我接诊了这个病人。第一天,脉左右关沉取滑数大有力,考虑肝脾湿热毒,四逆散加减,热势少减,已达不到42℃了。第二三天仍按以上方治疗,但效果似乎维持不变了,脉象滑数不减,但却得到一个信息,患者是厨师,嗜食奇珍异兽,如头鹰、蛇之类,于是认定可能是病毒,属于《金匮要略》中的阴阳毒。合方升麻当归鳖甲汤,再由于病人长期使用激素、抗生素,出现霉菌性阴道炎,嘱其坐浴,以苦参雄黄等药物熏洗,一剂。第四天,热已退至40℃以下,其余症状均减轻,只是脉象由原来的沉取滑数变为左右寸浮取滑数有力(沉取滑数已减),我想,热毒由中焦至上焦、由里到外、定是向愈之象,只是热毒未消,仍有反复之势,加蜈蚣地龙,以毒攻毒,继续升麻当归鳖甲汤合四逆散加减。第五天,激素已减至二片。第六天,激素剩一片,体温37.3℃以下,其余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头痛。第七天,体温正常,脉诊只见到左右寸部浮取滑象(沉取滑数基本消失),激素已减完,症状均消失。我从这件事深刻体会到,治病毒中医有办法,脉诊不敢丢,而且当后来我再次研读到《灵枢•刺热篇》时,发现该病症状与心热、肝热相似,但又不全是,而且通过我的切身体验,感觉到《刺热篇》整理凌乱和资料堆砌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该篇基础之上,结合脉诊,重新完善毒入五脏致热的病理还是有可能的,这对今后全球抵御病毒致病,比如禽流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从《内经》中获得脉理,从实践中验证脉理,逐步积累,加强脉诊的可推理能力,使之成为发展中医的重要工具,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脉诊为中医独特之诊法,理当弘扬。
-----------左关主肝胆,胆主决断,决断不利则胆气不降,少阳胆气不降则浮弦,就久虑不决则有弦滑象,右寸近手腕凹陷处洪大而有结象主忧愁,乃气海壅塞之象,今
-----------脉诊最难把握
-----------应该说下方是最难把握的。 我遇到过很多中医,拿脉拿得准,却治不好病的中医是大有人在!
-----------诊断与治疗同样重要,
-----------各位前辈:各种各样的短期培训班都有开办,像楼主这种身怀脉诊功夫的人有想过开班培养一班热血沸腾的中医后学吗?
-----------
原帖由 lujg98 于 2008/8/29 15:32 发表
应该说下方是最难把握的。 我遇到过很多中医,拿脉拿得准,却治不好病的中医是大有人在!


===========
许多病很容易“拿脉拿得准”,关键是他不一定对脉理拿捏得准和用药上的经验不足,并不是脉诊无用。“下方”是基于脉理和经验的,这是这类把脉医生“治不好病”的关键之所在。
然更为遗憾的是,中医最基本的----“拿脉拿得准”的人却非你所说“大有人在”,而恰恰是连脉都不会把的中医却“大有人在”。对“望而知之谓之神”的错误理解,错上加错地忽略了脉诊。
中医,都在脉里!
-----------诊脉 下方中医两条腿,缺一不可
-----------理当弘扬.认真学习...........
相关文章
 吐解
 伤食论
 清晨口苦,睡前点按足临泣附近压痛点,当天即
 七宝丹(《养老奉亲》)
 杜仲酒(《外台》卷十七引《经心录》。)
 我所理解的古老中国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