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答案:B、C、D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五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本题的正确选项出自《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文章。而A、E两项是错误的。A项“不要四面出击,树敌过多,造成全国紧张”,是毛泽东在1950年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E项“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不是毛泽东提出的,而是由刘少奇、周恩来等提出,并为党的八大所肯定。
【必背考点】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
【应试对策】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重大贡献,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历年的重要考点。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观点要和毛泽东的重要著作结合起来。
17答案:B、D、E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
【思路剖析】解答本题,应以经济效益的含义为基础,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分析怎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益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少投入;二是多产出;三是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据此分析,B、D、E是正确选项。A和C项不正确,增长速度的高低、生产规模的大小,与是否能提高经济效益并无必然联系。
【必背考点】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
【应试对策】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是当时经济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政治课的常考点。
18答案:A、B
【命题出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世界格局转换时期西方发达国家间关系的特点。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
【思路剖析】雅尔塔体制解体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矛盾的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是各主要大国都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在经济上,是经济竞争和摩擦日益加剧。因此,备选项A、B是正确答案。
【必背考点】世界格局转换时期西方发达国家间关系的特点。
【应试对策】世界格局转换时期西方发达国家间关系的特点,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就很容易解答问题。属于考察记忆能力题型,考生复习中作适当了解即可。
19答案:A、B、C、D、E
【命题出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战后日本民主改革的背景和影响。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章。
【思路剖析】战后初期,日本处于盟军司令部的统治之下,实际上是由美军单独占领日本。战后日本民主改革是以美国的需要和模式来进行的。它虽然不彻底,但对日本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完成了明治维新所未能完成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任务,实现了日本政治制度的巨大革命;它也使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日本的控制。因此,五个备选项都正确。
【必背考点】战后日本民主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应试对策】属于考察记忆力题型,当然,如果没有记牢,也有技巧,即这种类型的选择题特点较鲜明,题目设置比较宽泛,符合题意的都要选。
20答案:A、B、C、D
【命题出处】《形势与政策》:1996年度国际、国内重大时事。
【思路剖析】1996年4月24日至26日,叶利钦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与江泽民主席就建立和发展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两国在各领域的双边合作进行会谈。25日,两国元首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确定两国关系发展方向是“平等信任,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双方同意保持各个级别、各种渠道的经常性对话,并确定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俄政府间热线联系。可见,选项A、B、C、D正确。
【必背考点】1996年度国际、国内重大时事。
【应试对策】本题内容是当年中俄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影响世界的大事,它标志着中俄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是当年时事政治的重点,考生一般都能够得分。
三、简答题(每题4分)
21参考答案:
(1)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信念。(1分)
(2)实现公民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2分)
(3)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1分)
【命题出处】《形势与政策》:1996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思路剖析】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规定: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就是本题的依据。
【必背考点】1996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应试对策】本题属于考察记忆力的题型,只要复习到位,记忆准确,解答该题就容易。
22参考答案:
(1)“赫—伯法”是美国以制裁与古巴保持经贸关系的外国公司为目的的。(1分)
(2)美国这种把自己的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的作法,违背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美国沿用冷战思维推行强权政治的恶劣表现。(2分)
(3)它遭到了国际社会包括美国盟友的强烈反对。(4分)
【命题出处】《形势与政策》:1996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思路剖析】本题涉及1996年度美国的对外政策。1996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赫尔姆斯—伯顿法”,规定美国要对所有与古巴做生意的外国公司实行制裁。解答本题分三个层次:首先,回答“赫尔姆斯—伯顿法”的目的;其次,要对其实质进行评价;最后,要简述国际社会对其的评价。
【必背考点】1996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应试对策】这道题的内容是1996年度美国的对外政策。美国的“赫尔姆斯—伯顿法”以制裁与古巴保持经贸关系的外国公司为目的,是一个典型的霸权主义法律。回答问题,主要是理清思路,既要讲清楚目的,也要讲清楚国际社会对其的评价。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每题5分)
23参考答案:
(1)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一再发挥作用。(2分)
(2)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3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必然性与具体历史事件的关系。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
【思路剖析】回答本题必须抓住“社会历史规律”、“历史事件”、“重复出现”等关键词。具体回答该题,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从社会历史规律及其特征入手,指出历史发展规律重复性的含义;第二,指出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不可重复性;第三,指出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必然性)与具体事件不可重复(偶然性)的内在关系。
【必背考点】历史必然性与具体历史事件的关系。
【应试对策】回答辨析题的要求是有论有评。只是判断,没有分析;或者只是指出问题而不分析原因;或者没有讲清楚历史规律的可重复与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之间的关系,都不符合答题的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时,要紧紧抓住政治理论课辨析题的考试要求和特点,即考察依据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24参考答案: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
(2)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与价格的对立统一关系。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章。
【思路剖析】解答该题,要害是搞清楚价值和价格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内容一定有形式,有形式不一定就有内容。有价值一定有价格;有价格未必就有价值,例如土地、股票。
【必背考点】价值与价格的对立统一关系。
【应试对策】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进行价值和价格的分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有的考生对价格与价值关系的理解不到位,也对现实不甚了解,于是肯定了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东西如土地、股票等,虽有价格但没有价值。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还要理论结合实际,多作思考。
25参考答案:
(1)《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反封建的施政纲领,其中心内容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改革达到兵强国富的目的。(2分)
(2)但它基本上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提出的改革中国的设想,并没有表达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意愿,也没有反映农民的平均主义理想。(3分)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资政新篇》的时代特征及其性质。现已删除。
【思路剖析】首先应肯定,《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反封建性质的纲领。但也必须指出,《资政新篇》企图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来反封建,没有涉及中国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土地问题,也没有反映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这与太平天国前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有实质性的区别(后者幻想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维持绝对平均主义的经济秩序)。
【必背考点】《资政新篇》的时代特征及其性质。
【应试对策】本题中既有合理因素,也有错误成分。考生如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复杂性理解一些,回答问题就比较容易。本题内容在新大纲中已被删除,做一般了解即可。
26参考答案: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广泛的、全面的民主。因此,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不受教育程度限制的。(1分)列宁的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2分)
(2)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2分)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正确回答本题,可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广泛的、全面的民主,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文化程度的限制。其次,指出列宁话中的正确含义:列宁的话是说文盲受没文化、不识字等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享用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再次,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必背考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应试对策】解答本题,一方面要理解列宁原话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要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内容。其实,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它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把这些问题的解决放在了一个初级阶段的中国,这种命题很有水平,是对考生综合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能力的考察。考生在复习中要通过阅读、练习和思考,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
27参考答案:
(1)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零碎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4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6分)
(3)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2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
【思路剖析】回答本题要注意三个层次的问题:首先,要评析四句话中的辩证法思想。四句话都提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但却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对这一部分,考生大多回答得比较好。其次,要阐述与前者(“在这方面”)相关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学说的基本内容,即矛盾的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原理。最后,回答对立统一学说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必背考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应试对策】对立统一学说是辩证法的基础之作,也是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考点。同时,考生也要注意到,矛盾分析方法还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思想方法,或者说是答题方法。要注意认真学习其精髓,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28参考答案:
(1)政协会议上,共产党与民盟合作,同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进行了有效的斗争,取得了重要成果。(1分)
(2)为实现和平民主,共产党作了一定的让步,采纳了民盟的一些主张。政协协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间派在中国实行英美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要求,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和平民主的原则,实际上否定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这一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次会议的斗争结果。(5分)
(3)但是,“民盟前途好”这种说法也反映了对局势的盲目乐观,蒋介石不允许任何民主改革,很快撕毁了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之后又宣布民盟为“非法”。面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奋起反击,人民解放战争迅猛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日益壮大,中国最终走上了共产党领导的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4分)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抗战胜利后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上三种政治力量的较量。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1946年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实际上代表着当时中国的左、中、右三种政治力量。会议斗争的焦点是军队和政权问题。对此,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但会议经过反复协商和斗争,最后通过了《关于政府组织案》等决议。为争取实现和平,共产党作了最大让步。
回答本题,可分两个层次:第一,抓住在政协会议上共产党所作的让步。这种让步既有对国民党的,如退出南方一些根据地;也有对当时属中间营垒的民盟的,如采纳了民盟的一些主张。1946年在重庆召开的政协会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间派在中国实行英美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要求,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纲领还有很大距离;但是为了争取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接受了政协的这些协议,这是最大的让步,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民盟的前途好。第二,要结合材料给出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分析评议“民盟的前途好”的盲目性,概括出这三种政治力量在政协会议后的较量及其对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说明中国走上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直至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
【必背考点】抗战胜利后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上三种政治力量的较量。
【应试对策】解答本题,关键问题是分清楚这些主张背后的真实意图,理解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让步的重要性,再进一步分析中国走上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直至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材料题就是要有分析有结论,有引证有评价,有血有肉,说服别人,当然这需要考生平时多积累。
六、材料题(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每题10分)。
29参考答案:
(1)“八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特点是: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大大增加;(1分)高速增长靠的是高消耗、粗放经营,存在着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1分)
(2)实现“九五”经济增长目标面临的矛盾有:我国资源短缺,再靠大量消耗资源难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1分)高投资率和我国资金短缺状况不相适应;(1分)低技术水平和经济规模不合理,难以满足提高经济效益要求;(1分)这些矛盾决定了再靠粗放型经营,难以实现“九五”目标。(1分)
(3)实现“九五”目标的主要途径有: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分)依靠科技进步,挖掘潜力,节约并有效利用资源,走集约型经济增长道路。(2分)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第一问,从材料1可概括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实力大大增强的特点。从材料2可概括出我国经济增长是靠高投资、高消耗来实现的。从材料3、4可概括出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消耗大、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特点。
第二问,要把第一问概括出的特点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对照“九五”目标,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矛盾。材料2说明的是高投资率与我国资金短缺的矛盾,材料3说明的是高消耗与我国资源短缺的矛盾,材料4说明的是技术水平低、经济规模不合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矛盾。最后得出靠粗放型经营难以实现“九五”目标的结论。
第三问,根据以上分析,指出实现“九五”目标的主要途径,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道路。
【必背考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应试对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当然也是政治课的重要考点。回答本题,关键在回答第二问、第三问时要抓住问题的根本,突出问题的针对性,这样就能够很好地继续阐述。
30参考答案:
(1)两者主张用最惠国待遇问题影响中国的内政。(1分)但前者企图通过美国的意识形态来改变中国。(1分)后者则妄图以最惠国待遇为条件直接干涉我国内政。(1分)
(2)将最惠国待遇问题与所谓人权问题挂钩的政策改为相互脱钩。(1分)有关的国际背景是:由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实力有了较快的增长,外交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美国难以采取完全敌视和孤立中国的政策。(1分)在一些国际事务中,美国需要同中国合作或磋商。(1分)美国政府必须重新调整对中国的政策才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维护美国在亚太乃至全球的利益。(1分)
(3)在对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美国国内有不同的主张。(1分)1996年是美国大选年,克林顿政府在美国知识产权问题上的做法,除了强调美国知识产权利益并能继续向中国提供最惠国待遇外(1分),也的确有弱化反对意见、争取选票的目的。(1分)
【命题出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试题,兼及《形势与政策》,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脉络。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回答第一问。材料1是布什任总统时的讲话,他主张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材料2是克林顿在竞选总统时的声明,他主张以最惠国待遇作为施加压力的筹码,迫使中国接受美国所要求的改变。二者虽然手段各异,但目的相同。
回答第二问。材料3是克林顿当选总统后一年多,为他的对华政策辩解时写的文章。调整的国际背景:①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外交业绩显著,美国难以孤立、遏制中国;②中国是世界性大国,在一些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同中国合作或磋商。
回答第三问。1997年是美国大选年,克林顿政府在同意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保持同中国“接触”的同时,不排除在某些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的做法迫使中国让步,即“采取有选择的制裁”。这一做法显然有减少反对意见、争取选票之意。
【必背考点】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脉络:本质的相同和具体政策的差异。
【应试对策】就本题的考察内容,美国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以及中国的外交应对,始终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的重中之重。就答题的方式而言,一方面要求考生注意关心时政,对一些重要时事的来龙去脉要搞清楚;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对一些基本理论的掌握。如果离开了理论,对问题的论述就成了没有根基的东西。突出表现是有的考生就事论事,走不出材料的束缚,达不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