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病理生理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正文
病理生理学电子教材(中文)-第五章 发热:第五节 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二、发热的处理原则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 更新:2013/9/22 字体:

二、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除祛除病因外,对发热本身的治疗应针对病情,权衡利弊。对一些原因不明的发热,不能急于降低体温,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

  1.对发热不过高或不太持久又不致有多大的危害时,在疾病未得到确诊和得到有效治疗前,不必强行解热。解热本身不能使疾病康复。相反,疾病一经确诊而治疗奏效,则热自退。

  2.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1)体温过高(>39℃以上)使患者明显不适、头痛、意识障碍和惊厥者。

  (2)恶性肿瘤患者(持续发热加重病医学三基体消耗)。

  (3)心肌梗死或心肌劳损者(发热加重心肌负荷)。

  3.选用适宜的解热措施

  (1)针对发热病因  传染病的根本治疗方法是消除传染源和感染灶。当抗感染奏效时,随着感染灶(包括炎症灶)的消退,便出现退热。为促进退热,解热药可与抗感染疗法合并使用。

  (2)针对发热机制中心环节  根据发热机制,可针对下列三个环节采取解热措施:①干扰或阻止ⅡP的合成和释放,包括抑制或减少激活物的产生或发挥作用;②阻碍或对抗EP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③阻断发热介质的合成。这些措施可导致上升的调定点下降而退热。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解热药包括化学解热www.med126.com/zhicheng/药(如水杨酸盐)和类固醇解热药(如糖皮质激素)。

4.物理降温  过高的体温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当体温过高时(如出现高热惊厥)时,头部局部的物理降温有助于保护大脑。

5.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  对发热患者,应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补足水分,预防脱水。保证充足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包括维生素。密切监护心血管功能,在退热期或用解热药致大量排汗时,要防止休克的发生。

相关文章
 内科学授课教案:第七章 腹部结核
 内科学授课教案:第四章 肾病综合征
 天然药物化学授课教案:第五章2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讲稿:第十节  肺结核
 护理学基础作业习题:第三节压疮的预防与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电子教材:第二章 核酸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