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中医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
中医学-电子教材基础中医学:
来源:泸州医学院 更新:2013/9/29 字体:

第三章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既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而产生,又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无论是在生理或病理上,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联系。

此外,精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等。狭义之精,指肾所藏之精。本章主要介绍气、血、津液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气

一、气的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古人认为,自然万物皆由气构成,人亦如此。人的躯体形质,是以气为最基本物质抟聚而成;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以及血、津液的输布运行,也是在气的激发和推动下进行的,正因如此,人的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勃勃生机。

二、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是由先天之精气、后天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可见,气的生成既与先天禀赋、后天营养以及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关,又与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尤以脾胃的纳运功能最为重要。   

三、气的运动

气是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人体之气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理论上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升,是指气由下而上的运动;降,指气由上而下的运动;出,指气由内向外的运动;入,指气由外向内的运动。气的升、降、出、入之间,既相反相成,又相互为用,维持着相互之间的协调平衡。气在体内和谐不息的运行,激发、推动着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维系着人的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旦气的运动失常或停止,就意味着疾病的产生或生命的结束。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通过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以及血和津液的运行而体现的。例如,肺主气、司呼吸的过程,既有气的出入,又有气的升降。又如,脾胃的纳运过程,脾主升,胃主降,也体现着气的升与降。再者,血与津液的循行和输布,同样是气的推动、运行的结果,故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之说。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生命活动的过程,就是气升、降、出、入运行的过程。从机体局部来看,并不是每个脏腑的每一种生理功能活动都具备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于各脏腑的生理特性和位置的不同,气的运动各自有所侧重,如肝脾之气以升为主,肺胃之气以降为顺。但从整个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来看,升与降、出与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若气的运行畅通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则称为“气机调畅”。反之,气的运行受阻,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则称为“气之失调”。气机失调的病理表现,常有以下几种形式:即“气滞”,是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的病理状态;“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或横行逆乱的病理状态;“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的病理状态;“气脱”,是指气不能内守而大量外逸的病理状态;“气闭”,是指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的病理状态。

四、气的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推动人的生殖、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和促进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所以,当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时,可影响人的生殖、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亦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或出现血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

(二)温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对机体有温暖、熏蒸的作用。气是机体热量的来源。机体正常体温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运行等,都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若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则可出现体温低下、畏寒肢冷、脏腑功能减退、血液和津液运行迟缓等病理现象;也可因气聚过多,气郁化火,出现发热、心烦不宁等症。

(三)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或外邪入侵后与之抗争、驱邪外出的作用。气的防御功能正常时,邪气不易侵入;或虽有邪气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若气的防御功能减弱,则机体抗御邪气的能力就下降,一方面,机体易染疾病;另一方面,患病后则难愈。因此,气的防御功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具有统摄、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以及对脏器的固护作用。具体表现在:固摄血液,使其循脉而行,不溢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精液等,使其分泌排泄正常,防止异常丢失;固护胃、肾、子宫等脏器,不致下垂。若气的固摄功能减弱,可致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泄泻、滑精、早泄崩漏带下以及胃、肾、子宫下垂和脱肛等。

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和控制着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和排泄。

(五)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以后,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若气化功能失常,则影响整个物质代谢过程,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病变。

五、气的分类

人之气从整体而言,是由肾中精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化生而成。但由于其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又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一)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元气根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元气的盛衰,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的营养和锻炼,特别是肾、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分布: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主要功能:元气推动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元气充沛,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强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损伤元气,就会出现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二)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

生成:宗气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的盛衰与肺、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分布:宗气聚集于胸之“膻中”处。上出咽喉,贯注心肺之脉,下蓄丹田,经气街穴注足阳明胃经而下行至足。

主要功能: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视听的能力以及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强弱和节律、肢体的活动和寒温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位于左乳下的“虚里”处(相当于心尖搏部位),是诊察宗气盛衰的部位。

(三)营气

营气是行于脉中之气,富有营养,化生血液,故 “营血”常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又称“营阴”。

生成:营气主要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为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即最富有营养的部分所化生。

分布: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循行于上下,营运于全身。

主要功能:营气化生血液,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提供营养。

(四)卫气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

生成:卫气主要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为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的部分所化生。

分布:卫气的特性是“慓疾滑利”,即活动力特别强,流动迅速。卫气运行于脉外,经肺的宣发,分布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膜,散于胸腹。

主要功能:卫气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营气和卫气,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二者之间必须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正常的体温和防御外邪的能力。若营卫不和,则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以及抗御外邪能力低下等。

第二节 血

一、血的概念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必须在脉中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血在脉中运行受阻,或逸出脉外成为“离经之血”,则不仅丧失其生理功能,而且可成www.med126.com为致病因素。

二、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血液的生成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再经脾气的升清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此外,精和血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和转化的关系。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肾精充盈,则肝有所养,肝血充盛;而另一方面,只有肝血充盛,精有所资,肾精才能充盈。故曰“精血同源”。

三、血的运行

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营养全身,以维持人正常的生命活动。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脉管系统的完整性和保持通畅;二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心、肺、肝、脾四脏的作用。心主血脉,心动则血行诸经。血在心的推动下循行于脉管之中,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肺朝百脉,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调节全身的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脾主统血,血液依赖于脾气统摄,脾气健旺,气血充足,固摄有力,则血行常道。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促进血液的正常循行;此外,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四、血的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无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而发挥其功能的。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具体体现在面色的红润、肌肉的丰满壮实、皮肤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若血虚时,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机体除脏腑功能低下外,还可见头昏目眩、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等临床表现。

血又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血气www.med126.com/job/充盛,血脉和利,则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活动自如;若血虚、血热或血运失常,则可见精神衰退、健忘失眠、多梦、烦躁,甚至神志恍惚、惊悸不安,谵狂、昏迷等多种临床表现。

第三节 津液

一 、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机体的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关节液、涕、泪、唾等。在机体内,除血液之外,其它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的范畴。

津与液虽同属于水液,但在症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地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润作用的称为液。

津和液本属一体。两者在运行、代谢的过程中又相互补充、相互转化,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津液本为同类,然亦有阴阳之分,津为汗走腠理,故属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津与液一般不予严格区别,只是在“伤津”和“脱液”的病理变化时,临床的辨证论治,须加以区分。

二、津液的代谢

津液代谢,是指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它依赖于多脏腑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理过程。

(一)津液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主要通过脾胃、大小肠等脏腑的气化功能而生成。具体地说,水饮流质类食物入胃,胃主受纳,游溢部分津液至脾;小肠主液,泌别清浊,吸收肠中大部分稠厚液态营养物,上输于脾;送至大肠的食物残渣中仍含有不少水份,“大肠主津”再吸收其中部分水份,将肠中残渣“燥化”为粪便。可见,在脾的主导下,由胃、小肠、大肠参与,共同完成了津液的生成过程。

概言之,津液的生成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有充足的水饮摄入;二是脾胃、大小肠的运化功能正常。如果任何一个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津液生成不足而出现津液亏虚的病理表现。

(二)津液的输布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肺、脾、肾、肝、三焦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津液生成之后,藉脾之运化,以“灌溉四傍”,将部分津液布散于四周,大量津液又在脾的升清功能作用下 “上归于肺”,然后在肺气的宣发作用下,将部分津液向上向外布散于头目和肌肤,以利于发挥其濡养滋润功能;在肺气的肃降作用,将大量津液向下向内输送,滋润内脏,并下达于肾。肾为主水之脏,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则对津液蒸清泌浊,蒸发出清者复归于脾肺,重新参与体内环流循行;剩于之浊者则化为尿液,注于膀胱,适时排出。

总之,津液的输布主要是在脾、肺、肾三脏参与之下,并受三焦和肝的功能影响而完成的。

(三)津液的排泄

津液的排泄,主要依赖于肺、胃、大肠和膀胱等脏腑功能的协调配合而完成。其中,肺气宣发,外合皮毛,促使其从皮肤腠理和呼吸道排出;大肠在其他脏腑的配合下,传化糟粕,带出部分水液;肾司开合,使浊者化为尿,下注膀胱,由膀胱气化而排出。其中,尿液的正常排泄对于维持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此可见,津液及其代谢产物主要以汗、呼气、粪便中夹带水分和尿液四种形式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津液代谢是由多脏腑功能的共同参与并综合协调来完成的,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最为重要。若相关脏腑,尤其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均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从而导致津液代谢的失常,出现伤津、脱液等津液不足以及津液环流障碍、水液停聚的病变,如水肿、痰饮等。

三、津液的功能

津液主要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津以滋润作用为主,液以濡养作用为主。如能润泽皮毛、肌肤,滋润和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润滑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滑利关节等。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滋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其次津液在其机体代谢过程中,通过汗液和尿液的排出,能将人体各处的代谢废物不断地排出体外。

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虽然在性状、功能及分布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但相互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生理上,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病理上,又相互影响。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属阳,主动,主温煦;血属阴,主静,主濡润。气与血的关系常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是指气对血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气能生血 一是指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在脏腑之气的作用下,从摄入的饮食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化。二是指气能化生血液,主要指营气。所以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故在临床上治疗血虚时,常配合补气药。

2.气能行血 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一方面,气可直接推动血行,如心气、宗气;另一方面,又可通过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来推动血液运行。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所以,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变,常以调气为主,调血次之。

3.气能摄血 指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溢于脉外。气的这一功能,实际上是通过脾统血的作用来完成的。若气虚、气不摄血,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

(二)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是指血对气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血能载气 血是气的载体,气赖血之运载而到达全身。若血不载气,则气浮散无根,无以所归,而发生气脱。所以,大出血时,往往气随血脱。

2.血能养气 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充盛。故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两者无论是在生理和病理上都密切联系。

(一)气对津液的作用

1.气能生津 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气推动和激发脾胃的功能活动,使中焦之气旺盛,运化正常,津液充足。

2.气能行津 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肺、脾、肾、肝等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完成了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过程。所以说,气行水行,气停水聚。

3.气能摄津 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使体内的津液保持一定的量,以维持津液代谢的平衡。若气虚固摄无力,可致多汗、多尿、或遗尿等。

(二)津液对气的作用

津液对气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津能载气。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气无形而动,必须附着于有形之津液,才能存在体内。当津液大量外泄时,气也随之丧失,形成“气随液脱”之候。此外,津能化气。

三、津和血的关系

血与津液均为液态物质,其性属阴。两者无论是在生理和病理上都密切联系。

(一)血对津液的作用

血液行于脉中,其中的液体成分渗于脉外便转化为津液。血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二者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失血过多时,津液渗入血脉,以补充血之不足,因而导致脉外津液不足,出现口干、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故有“夺血者无汗”、“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说。

(二)津液对血的作用

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的一部分渗于脉外,又化为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若津液大量耗损,不仅渗入脉内的津液不足,甚至脉内的部分也可渗出于脉外,形成津枯血燥的病变。

相关文章
 营养与食品卫生授课教案:第五讲 矿物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授课教案:第十一章
 中医妇产科学讲稿:第一节 产褥期母体的变
 护理学基础实验指导:技术15-2痰标本采集术
 内科护理学授课讲义:原发性肝癌
 妇产科学在线手术:腹会阴联合手术——后盆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