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病理生理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
病理生理学-授课教案:凝血与抗凝紊乱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4 字体:

河北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教研室: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教师姓名: 丁春华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临床医本

授课内容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DIC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

2、掌握DIC常见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机制;

教学重点

重点:组织损伤 - 启动外源性系统;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 同时启动内外源性系统;血细胞损伤;促凝物质入血在 DIC 发生中的作用,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机制。

教学难点

难点: DIC 的发生机制和机体变化及机制

教具和媒

体使用

1、多媒体课件、

2、扩音器材、

3、常用教具

教学方法

1、重点、难点讲清楚 ;

2、启发式、提问式;

3、适当举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的设计):  

  第一节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10分钟

重点讲述体内凝血与抗凝过程保持相对平衡主要与血管内皮完整、光滑;血液内凝血因子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体液抗凝系统、细胞抗凝);同时存在有清除异物的功能有关。一旦以上条件发生变化会出现病理改变,从而引出DIC的概念。在讲述过程中一定要强调DIC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90分钟

一、DIC的病因和诱发因素  

(一)病因(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不;妇产科疾病等)  10分钟

(二)诱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酸中毒;微循环障碍) 15分钟

二、DIC的发病机制 

(一)DIC的起始环节: 组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细胞损伤;其他因素  30分钟

(二)DIC的发展:典型DIC可分为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5分钟

三、DIC的分型:根据DIC发生的快慢和代偿情况分型   2分钟

四、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贫血28分钟

讲授新

近展内容

内毒素对内皮细胞促凝及抗凝功能的影响

课后总结

 DIC 的发生机制和机体变化及机制是难点。结合课后临床病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难点内容。

教案续页

     

第一节

概述:正常人体凝血与抗凝血过程保持相对平衡    

主要原因:

血管内皮完整、光滑

血液内凝血因子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

血液内存在着抗凝物质(肝素等)

机体内存在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机体具有清除异物的功能

概念:指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血中促凝物质增多,凝血酶增加,在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由此引起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同时或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加强,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 DIC的原因和机制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DIC

(一)常见病因

①产科意外(宫内死胎、羊水栓塞等)②感染(细菌 、病毒)③大手术 ④创伤 ⑤烧伤白血病

(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本系统功能严重障碍或吞噬了大量其他物质时,如坏死组织、细菌等,其功能受到“封闭”(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促进DIC的发生。

二、肝功能受损

三、血液高凝状态 

 1.妊娠

  2.酸中毒

四、微循环障碍  

   1.休克导致微循环障碍时血液淤滞,血小板粘附聚集等均有利于DIC的发生。

   2.大血管瘤时微血管中血流缓慢,出现涡流等均有利于DIC的发生。

   3.低血容量时肝、肾灌流减少,使其清除凝血及纤溶产物功能降低。

 五、临床上不适当使用纤溶抑制剂,抑制纤溶系统,可导致DIC发生。

二、DIC的发病机制  

1.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外伤, 感染,产科意外或实质脏器损害。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⑴ VEC抗凝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

生理情况下 抗血栓为主(病理情况,VEC促进血栓形成)

细菌、内毒素、缺血缺氧、 酸中毒使VEC受损功能降低

结果:凝血系统过度激活; VEC产生PGI2 、 NO减少使血管舒张反应减弱;VEC产生ET-1增多使血管收缩反应增强。 

3.血细胞大量破坏

  血小板、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

4.促凝物质入血  大分子颗粒、胰蛋白酶、外源性毒素入血

小 

1. 外伤引起血管损伤

(1)胶原暴露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2)内皮细胞损伤,表达组织因子,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2. 凝血酶的作用:

(1)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2)与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等表面的凝血酶受体结合→

 血小板进一步聚集、释放。

(3)血管内皮细胞进一步表达TF等。

(二)DIC的发展  

分期 Stages of DIC

1.高凝血期  Hypercoagulable stage

各种病因激活凝血系统→血液中凝血酶含量↑→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血液高凝状态。

2.消耗性低凝血期  Hypocoagulable stage

(1)www.med126.com 凝血酶及微血栓大量形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

(2) 继发性纤溶系统被激活→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出血。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Secondary fibrinolytic stage

(1) 凝血酶及XIIa等激活纤溶系统→产生大量纤溶酶

(2) FDP的形成→纤溶及抗凝作用增强→明显出血。

三、分型  Types of DIC

(一)按DIC的发生快慢分型 

1.急性型  Acute  DIC

2.亚急性型  Subacute DIC

3.慢性型  Chronic DIC

二)按DIC使凝血物质的消耗与代偿情况分型

1.失代偿型  

2.代偿型 

3.过度代偿型  

四、 DIC时的功能代谢变化 Consequences of DIC 

(一) 出血  bleeding

出血常为DIC最初的表现,可有多部位出血倾向,原因如下:

(1)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  DIC时,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机体常代偿不足,导致出血。

(2)纤溶系统活性增强

纤溶酶的作用:降解纤维蛋白(原),其产物可对抗凝血酶降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作用;水解凝血因子( Ⅴ、Ⅷ 、凝血酶等)。

(3)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生成

各片段的功能

1. X、Y、D片段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

2. Y、E片段有抗凝血酶的作用。

3. 其余片段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黏附、 聚集、

释放等功能。

FDP片段的检查及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1.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plamsa protamin paracoagulation test,3P试验

DIC患者呈阳性。

意义:检查X片段

2. D-二聚体检查

是纤维蛋白的分解产物,是诊断DIC的重要指标

意义: D-二聚体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二) 休克  shock

   DIC和体克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1) 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回心血量明显减少。

  (2) 广泛出血→血容量减少。

  (3) 心肌损伤→心输出量减少。

  (4) 凝血因子XII激活

  (5) FDP可增强组胺,激肽的作用,

(三)器官功能障碍  dysfunction of multiple organs

DIC时凝血系统激活→微血栓,在不同的器官中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肾: ,出现少尿、蛋白尿、血尿等。

(2)肺:呼吸困难、肺出血、呼吸衰竭等。

(3)肝:黄疸、肝功能衰竭等。

(4)消化系统: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等。

(5)肾上腺:华-佛综合征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6)垂体:席汉综合症  Sheehan syndrome。

(7)神经系统:神志模糊、嗜睡昏迷、惊厥等。

(四)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MHA)

教案末页

小  结

重点讲授DIC的发病机制:组织损伤 - 启动外源性系统;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 同时启动内外源性系统;血细胞损伤;促凝物质入血在 DIC 发生中的作用;DIC 时机体变化及机制结合临床实例效果很好。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 医学三基 DIC的概念?
2. DIC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3. DIC分为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实施情况

及分析

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他们了解DIC的发病过程和机制,结合临床病例可更深入理解DIC是一重要的病理过程。

相关文章
 药学的生物化学习题库: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图片资源:衣原体4
 卫生统计学教学进度
 护理管理学电子教材:第七章 护理管理中的激
 外科手术学考试考核:历年考试题答题卷
 病理学网络课件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