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妇产科 > 中医妇产科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
中医妇产科学-讲稿第十六章 产后病:第三节 产褥中暑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4 字体:

第三节  产褥中暑

一、概念

1.定义:产褥期间产妇在高温闷热环境中,因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而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急性热病。

2.临床特点:高热、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循环衰执业护士网竭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

3.中医病名:产后发热

二、诊断要点

1.病史:产褥期间产妇在高温闷热环境史。

2.症状及体征:

中暑先兆——发病急骤,发病前多有口渴、多汗、心悸、恶心、胸闷、四肢无力等短暂的先兆症状,体温正常或低热。

轻度中暑——体温高,面色潮红,恶心、胸闷加重,脉搏增快,呼吸急促,无汗,尿少,“痱子”布满全身。

重度中暑——体温继续升高www.med126.com/kuaiji/达41℃~42℃,呈稽留热型,出现嗜睡、谵妄、抽搐昏迷等,伴呕吐腹泻、皮下及胃肠出血。检查可见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皮肤灼热干燥无汗,瞳孔缩小,然后散大,各种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

3.实验室:血液检查、尿液检查。

三、鉴别诊断

注意与产后子痫产褥感染相鉴别。

四、治疗

治疗原则——立即改变高温、闷热和通风不良的环境,采取中西医方法,迅速有效降温,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酸中毒休克

1西医治疗

⑴药物降温:氯丙嗪、冬眠Ι号合剂。需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⑵补充液体及电解质。 

⑶对症处理:抗惊厥、解痉,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出现心、脑、肾合并症时及时对症处理。

证型

证候

治法

方药

暑入阳明证

产后壮热,面赤气粗,烦渴引饮,头晕,头痛;舌质红,脉洪大或滑数。

清暑泄热,透邪外达

白虎汤

暑伤津气证

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脉虚数。

清热解暑,益气生津

清暑益气汤

暑犯心证包

产后猝然晕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舌绛,脉洪大或滑数。

清心开窍

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2.中医治疗 

难点提示:

1.与产后子痫鉴别:常有产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史。发病无季节性。产后血压高,可有头昏,视物模糊,头痛目眩,抽搐,昏迷,牙关紧闭,但无发热。

2.与产褥感染鉴别:发病与季节无关。发热,小腹疼痛,恶露量多或少,有臭气;有生殖系统的局部症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产褥感染产妇常易并发产褥中暑,产褥中暑患者又可并发产褥感染。

相关文章
 外科手术学教学资源:实验课第八章 微创外科
 内科学图片库:肺结核纤维空洞型肺结核4
 内科学图片库:肝癌DSC04713
 内科学图片库:急性胰腺炎乳头旁憩室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讲稿:第一节 病因
 授课教案:第八讲 视网膜病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