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玉米对鸡的危害及其防治
-----
1 畜禽霉玉米中毒的病因玉米是畜禽能量饲料的主要原料,在畜禽日粮中占的比例较高,一般为50%~70%左右,保管不当很容易发霉(玉米的贮存主要与温度、湿度和清洁等条件有关。当贮存玉米
发热,温度达到23℃~32℃,湿度在80%~85%以上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量最高。)。畜禽霉玉米中毒主要是畜禽食入了发霉玉米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所致,各种畜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由于性别、年龄及营养状况等的不同,其敏感性也有差别。一般来说,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敏感,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怀孕期除外)敏感。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最大,他们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发出蓝紫色和黄绿色荧光,是目前已发现的各种霉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类,其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它对所有动物的肝脏都是原发性毒,可在肝脏、胆囊、胰腺、尿道以及胃中导致
肿瘤和致癌等。2畜禽霉玉米中毒的临床症状2.1家禽家禽对黄曲霉毒素极敏感,容易发生中毒。雏鸡、雏鸭多发生在2~6周龄。1 周龄之内的雏鸡、雏鸭多表现为急性中毒,1~3天开始出现死亡,表现为食欲不振,生长缓慢,体质衰弱,贫血,冠苍白,排出白色稀粪,腿麻痹,常缩脖闭目呆立,雏鸭脱毛,时时发出哀鸣声,常躺卧在地,角弓反张,后痉挛而死。而成禽的耐受力强,呈慢性型经过,症状不明显,仅表现食欲减少,消瘦,贫血,对于中毒时间长的可发生
肝癌,产蛋家禽则表现产蛋率下降,孵化率降低。2.2 猪一般在采食霉玉米7天后陆续发病,临床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急性型以2~4月龄、食欲旺盛、体质强壮的仔猪多发,多数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2天内突然死亡。亚急性型临床表现为体温略升高或接近正常,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口渴,粪便干燥呈球状,尿色黄如浓茶。有的发生出血性肠炎,粪表面附有黏液和血液。可视黏膜苍白,后期多出现黄染。全身颤抖,运步失调,个别伴有转圈运动,严重的卧地不起,常于3~5天内死亡。慢性型病例最多,约占89%,多发生于采食霉玉米量较少的育成猪和成年猪。病猪精神委顿,喜吃青料,不喜吃熟食,低头,拱背,缩腹,异嗜,生长发育缓慢、停滞,进行性消瘦,病程可拖延1~2个月。后期常于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红斑,
结膜呈黄色,严重时发生神经兴奋与神经抑制交替出现,间歇性
抽搐,角弓反张,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多因衰竭而死,此型轻症病例者多能自愈。2.3 牛犊牛发病后生长发育缓慢,被毛粗乱,无光泽。病初食欲不振,后期废绝。角膜浑浊,常出现一侧或两侧眼睛失明。反刍停止,磨牙,呻吟,有时有
腹痛表现,间歇性
腹泻,排出混有血液凝块的黏液样软粪,表现里急后重症状,常常因虚脱
昏迷死亡。成年牛的症状比较轻,呈慢性经过,除表现前胃迟缓,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外,乳牛还表现为产奶性能降低,肉牛发育迟缓,饲料转化率降低,妊娠母牛有时发生
早产或排出死胎等。3 畜禽霉玉米中毒的病理剖检3.1 病禽家禽食用霉玉米中毒后,肝脏有特殊性损坏。剖检可见病死禽肝脏肿大,色淡呈苍白色,有出血斑点,肾肿大、出血,十二指肠有出血性炎症,胆囊肿胀,胰腺有出血点,腿部肌肉、胸部皮肤及肌肉常有出血点或胶胨样渗出物。慢性中毒的家禽肝脏发生硬化呈
土黄色,表面有白色针尖大结节,
心包、腹腔常有积水。肝脂肪含量增加,病程长者,可见肝癌结节。3.2 病猪猪食用霉玉米中毒后,可见腹腔内有少量黄色或黄红色
腹水,肝肿大、色黄或萎缩、质脆。病程长者肝间质增生,质地变硬,肝脏体积增大,切面外翻,表面有灰黄色坏死灶。胆囊萎缩,胆汁少而浓。胃底弥漫性出血或溃疡,肠道有出血性炎症,胃肠道中有血凝块,肾脏肿胀、苍白或淡黄色。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或
水肿。脾脏通常无变化,心外膜和心内膜有明显出血,脂肪黄染,大腿前面和肩胛下区的皮下肌肉发生出血。3.3 病牛牛食用霉玉米中毒后,最主要病变是肝脏质地变硬,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有时全部黄染,发生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出血, 胆囊萎缩,胆汁浓稠。大多数病牛腹腔积液形成腹水,发生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出血,肾脏色泽变淡或呈黄色。4 诊断霉玉米中毒主要是黄曲霉毒素造成。首先应从病史调查入手,并对饲料样品进行检查,观察饲料种类、储存情况等,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等情况,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应结合实验室检验。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雏鸭毒性实验,通常选用1日龄的雏鸭,将剩余饲料溶解于水或丙二醇中,通过胃管喂给实验组雏鸭,喂3~5天,对照组雏鸭喂给正常混合饲料,如果实验组雏鸭全部死亡,且具有典型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而对照组雏鸭仍健活,即可进行确诊。另外,要注意与传染病的鉴别诊断。霉玉米中毒的畜禽有采食霉玉米史,无体温变化、无传染性,抗生素治疗无效,剖检肝脏变黄变硬,胆囊萎缩等,而传染病一般都有明显的体温变化,且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等特点。5 防治5.1 治疗在治疗本病中争取一个“早”字,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到目前为止,本病尚无特效解毒剂,临诊中也仅限于对症处理。发现畜禽中毒时,应立即停喂霉变饲料,改喂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青绿饲料和高蛋白饲料,减少或不喂脂肪过多的饲料,增加清洁饮水,以加速毒素的排泄,辅以
维生素C,
高锰酸钾等辅助治疗。对于慢性型病例,不给任何药物治疗,可逐渐自行康复。重度病例应及时投服泻剂如
硫酸钠、人工盐等,加速胃肠道毒物的排出,同时加强肝脏解毒机能,投服一些保肝、强心、解毒药物,如20%~50%的
葡萄糖、维生素C、
维生素K、
青霉素、
链霉素混合静脉注射,既强心利尿,又可控制继发感染。心衰时,用强心剂如
安钠咖注射液等。5.2 预防措施对于本病主要是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加强饲料原料的收获、储存工作,防止玉米霉变。严格控制畜禽食入霉玉米饲料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5.2.1 适时收摘玉米收获过早,水分含量高,易发霉,米质差,产量也低;收获太迟,玉米苞掉头,玉米秆枯萎倒伏,既难收,又容易被淋湿发霉发芽,影响米质和产量。一般在玉米茎叶变黄,玉米苞衣变白,玉米颗粒变硬,而植株又未枯萎倒伏时收摘较为合适。收摘玉米宜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成熟一块地收一块地。5.2.2 及时晾晒收摘回来的玉米应尽快剥壳、脱粒,及时晾干水分。若来不及脱粒时,可先晒干玉米棒,以后再陆续脱粒。脱粒时应注意不要损伤玉米粒,因破损玉米粒易生虫发霉。遇阴雨天无法晾晒时,玉米不宜脱粒堆放,应将玉米棒摆放在通风的地方,并经常翻动,以散去湿热,待天晴时立即取出曝晒。实在无法晾晒的玉米,也可把玉米苞衣卷起来系好,悬挂在通风、不漏雨的屋檐房梁下阴干。5.2.3 晒干贮藏玉米要晒干晒透,方可装袋、装柜或装缸贮藏,晒干后的玉米经剔出霉粒后,可趁热拌入5%~10%的
石灰粉,装柜(缸),然后密封贮存。饲料库要选择干燥通风的地方,做到清洁防潮,定期打扫。5.2.4 霉料处理从收摘到贮存前拣出的霉变玉米棒,要单独脱粒,洗干净霉迹后,单独晒干,可以作为畜禽饲料,但人不宜食用。对贮存过程中已有霉变者应及时挑出,以防止霉菌扩散。6霉玉米常用的脱霉措施发霉的玉米,
小麦,花生饼等中寄生着大量的霉菌,其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毒性,畜禽一旦食入后便会中毒,造成大批发病和死亡,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主要损害肝脏和机体的免疫系统,长期连续食入可导致肝癌。因此对于发霉的玉米,小麦和花生饼等不能直接食用,应事先对其去毒。6.1 晾晒法将霉变的玉米置于阳光下晾晒,主要利用太阳光线的不同波长所具有的特性来达到去毒目的,经一段时间后,放通风干燥处保存。6.2 清水浸洗法将霉变的玉米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静置、浸泡一段时间后,用抹布擦拭颗粒,捞出放在通风处晾干;或是将玉米磨碎,然后加3~4倍的水,搅拌、静置、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换水,如此反复, 直到浸泡的水变成无色为止。霉变轻微的情况,可在日粮中搭配其他饲料。6.3 石灰水浸泡法将石灰粉碎成细度在120目的粉状,然后加入清水,配成浓渡0.8%~1.2%的石灰水。将霉变玉米磨成颗粒,和石灰水按1:2比例混合,搅拌1~5分钟,静置2~4小时,将水倒出,再用清水冲洗2~3次,晾干即可。6.4 生物学方法利用
乳酸杆菌进行发酵,在酶催化作用下,使黄曲霉毒素B1转变为毒性较小的黄曲霉毒素B2,用这种方法处理饲料,不仅可降低饲料中的毒素,还可改善饲料的适口性。6.5 药物去毒法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制剂。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脱霉制剂如霉可脱等对黄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有特异性超强吸附作用,不会吸附维生素、
氨基酸和其他营养物质,脱霉效率高,同时还具有防霉和矿物营养作用,是保卫饲料安全的最佳选择。使用时,直接添加到饲料中混匀即可,每吨饲料添加1~1.5千克,对畜禽无任何残留,安全性好,可长期使用。饲料添加蛋氨酸或保持蛋氨酸适度的过量,可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7 小结畜禽霉玉米中毒是一种常见的中毒性疾病,该病会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阻碍接种疫苗和获得性免疫,而且多以群发为主,严重影响了畜牧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健康发展,因此,广大养殖户一定要对该病提高警惕。一旦发病,应根据畜禽的病史、饲料的喂量和贮存情况,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剖检变化等做出初步的诊断,必要时可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尽量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