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方法
-----
做好消毒工作 鱼体消毒。水温15℃以上可用15毫克-20毫克/升浓度的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20分钟;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
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饲料消毒。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
食盐水消毒3分钟-5分钟。 工具消毒。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消毒液用600毫克/升浓度的漂
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严格检疫制度 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科学管理 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
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他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药物预防 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鱼病的诊断 现场调查 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目检 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看体表,将刚死不久或未死的病鱼置于解剖盘上,对鱼体的头部、嘴、眼睛、鳃
盖及鳍条等仔细观察,检查皮肤有无充血、发炎、有无溃烂、体表粘液多少,鳍基部是否充血,边缘是否正常,看是否有大型的病原生物或特殊的症状表现。 鱼鳃部检查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然后打开鳃盖,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黏液是否较多,鳃丝是否肿大和溃烂。鳃盖内侧是否开天窗,有无肉眼可见寄生虫等。 检查内脏,将病鱼的体腔剪开,首先观察肠、肝脏、胆囊、生殖腺、脾脏、鳔等的形状和颜色是否正常,有否充血发炎和大型寄生虫寄生等。内脏的检查:中肠是检查的重点,应将病鱼的肠剥离开,看看肠是否充血,有无
腹水,体腔内有无大型寄生虫,有无充血发炎和溃烂现象。 镜检 镜检方法刮取病鱼的鳃部黏液、体表黏液和内部器官做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体的寄生情况。 查找病原,检查鱼病时若发现有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出现,就要对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强度和对鱼的危害程度以及病鱼的表现症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主次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用药方法 鱼体浸洗法,在一定的容器内,配制高浓度的药物,用较短的时间,浸洗鱼体,从而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浸洗时间的长短,主要根据水温的高低和鱼体耐药程度而定。通常水温高时,药效快,毒性强,浸洗时间要短;病鱼体质较弱时,浸洗时间要短,使用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浸洗时不能随意延长浸洗时间。一般在药物安全范围内,浸洗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好。 浸洗治疗时,操作人员要随时观察鱼体的活动情况和对药物的反应,避免造成鱼体中毒和容器内缺氧等。并严格做到浸泡时间一致,避免因浸泡时间的差异而影响药效或造成药害,药物主要是高锰酸钾和碘制剂等,此方法主要针对网箱养殖。 全池泼洒法,采用对鱼体安全又有明显疗效的药物溶水稀释后均匀的遍洒于养殖水体中,以杀灭鱼体和水体中的病原体。为了保证疗效,应准确测量池水量从而保证使用正确的浓度。在养殖管理上,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治疗效果。 内服法 ①将治疗药物加黏合剂拌合在饲料中投喂,现拌现喂。 ②将药物拌入饲料后加黏合剂加工成药物颗粒饲料投喂,用于常规预防和辅助治疗。 ③挂袋法,主要用于大面积水体的用药,将药物挂袋于鱼类经常活动的食场周围,形成局部的药物高浓度区域,对鱼体进行消毒和治疗。主要药物为漂白粉、硫酸铜、生
石灰等。 常见疾病的防治
白皮病 病原:主要是白皮假单孢菌,革兰氏阴性。也有由黏球菌或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本病并非单一病原。 症状:通常是外伤或尾柄处出现一白色病灶,皮肤干涩即迅速向前蔓延扩大,以致背鳍与臀鳍基部全部呈现白色和溃烂,严重的病鱼,一般头部朝下,尾鳍朝上,与水面近似垂直,不久即死亡,死亡率非常高。此病在夏季最严重,而且大面积发病初期,初看成群鱼浮起,尾鳍上出现白斑,很像气泡病,一旦身上出现白斑,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结果。 预防方法:①保持水质清新,多投喂高品质饲料;②在捕捞、运输等操作时,注意避免擦伤鱼体。 治疗方法:①用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浓度:0.3克~0.4克/立方米;②用
五倍子全池泼洒,浓度:2克~4克/立方米。 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鮰爱德华氏菌。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苗种阶段的黄颡鱼等的红头病,通常会有车轮虫、斜管虫、半眉虫等纤毛虫类的并发感染,所以在进行诊断时一定要全面,不能漏诊。 症状: ①外部症状:发病初期,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独游,但外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病鱼头顶部出现充血点,并不断扩大,最后在两眼之间的头颅形成似“马鞍”状的病灶,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常称为“暴头病”、“裂头病”、“红头病”等。病鱼临死前失去平衡,悬垂在水中,呈“吊水”状,受到刺激时,即作螺旋状快速翻转或不规则游动,继而发生死亡。 ②内部症状:解剖病鱼,常见肌肉充血、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腹水,肠胃内无食物,肠道充血、发炎,胃腔内充满气体和浅黄色水样液体。肝肿大有出血斑点,或肝脏
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鳃丝淡白、失血。 预防方法: ①鱼苗下池第7天~8天无论有无车轮虫,用防治纤毛虫的渔药杀虫1次。 ②在鱼苗37.5px和250px时,饲料中添加多维+三黄散+纤灭+青莲散+芳草菌尼+复方强力霉素+
地锦草,投喂两个疗程。每个疗程按每天1次连喂5天,基本控制红头病发生。目前黄颡鱼等鲇形目鱼类主要应用此法预防。 ③其他内服药选择氟苯尼考,氨苄
青霉素、磺胺类,恩诺沙星,盐酸土霉素,一般一天一次,每次3天~5天。 治疗方法: 镜检是否有纤毛虫,外用杀虫药,饲料中添加多维+三黄散+芳草纤灭+青莲散+芳草菌尼+复方强力霉素+
地锦草,每天1次连喂5天。 细菌性烂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