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说鸡大肠杆菌病
-----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所引起疾病的总称。该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鸡舍、空气、灰尘、垫料、饲料、饮水、鸡体表、孵化场及用具中都存在。近几年, 随着养鸡业的发展,禽大肠杆菌病日趋严重。病死率较高。在发病过程中,主要侵害幼鸡和中年鸡,尤其是肉仔鸡发病较多,且呈现各种不同的血清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以引起
败血症、
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
输卵管炎、骨膜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脐炎等复杂的病理变化为特征,常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 诊断要点 本病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雨、闷热、潮湿季节多发.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成年蛋鸡往往在开产阶段发生。死淘率增多. 影响产蛋.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种鸡场发病,直接影响到种蛋孵化率、出雏率,造成孵化过程中死胚和毛蛋增多,健雏率降低,由本病造成鸡群死亡虽没有明显的高峰,但病程较长。 2 临床表现 2.1初生雏鸡脐炎 脐炎又称
脐带炎. 大肚脐,发生在1~6日龄内的雏鸡,病
鸡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腹部大, 脐孔及周围皮肤发红,
水肿,形成结痂或脐带残留。另一种表现为下痢,精神食欲差,排出泥土样粪便,病雏1—2天死亡,无明显死亡高峰。 2.2 育雏期发病 在育雏期间包括肉仔鸡的大肠杆菌病.原发感染比较少见,多是由于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所致,尤其是当雏鸡阶段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或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时常伴有本病发生,病鸡食欲下降,精神沉郁,呆立,羽毛松乱,拉灰白色稀粪,并伴有其它疾病的症状。育成鸡的发病症状与雏鸡大致相同。 2.3 产蛋阶段 此阶段发病,多由饲养管理水平不当, 环境污染严重或气候潮湿, 闷热季节发生.这种情况不以原发感染为主,常继发于其它疾病,如鸡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白痢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鸡群无产蛋高峰,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产蛋量低,鸡群死淘率增加,病鸡临床表现有鸡冠萎缩,苍白,下痢,精神沉郁,闭眼,食欲下降等表现。 3 病理剖检变化 初生雏鸡脐炎,死后可见脐孔周围皮肤水肿,皮下淤血, 出血,水肿,水肿液呈淡黄色或黄红色,脐孔开张.新生雏以下痢为主的病死鸡以及脐炎致死鸡均可见到卵黄未被吸收或吸收不良, 卵囊充血、出血, 内容物颜色形状异常,呈黄绿色粘稠状.有的为干
酪样或水样。存活时间稍长的雏鸡。多 数会发生
心包炎、腹膜炎、卵黄滞留等,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肝脏肿大,有时见到散在的淡黄色坏死灶.肝包膜略有增厚。 4 实验室检验 取病死
鸡肝、脾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细菌培养:取病死鸡肝脏、肾等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后观察,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出灰白色. 圆形突出,光滑湿润,边缘整齐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出大小一致粉红色的圆型菌落群。 生化试验:选取生长旺盛的优势菌株进行生化反应,将其纯培养物分别无菌接种于
葡萄糖、乳糖、
麦芽糖、
甘露醇等微量发酵管中, 实验结果发现,菌株分解
葡萄糖、乳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不发酵蔗糖。靛基质试验,M.R试验,V.P试验均为阴性。甲基红试验呈阳性反应。通过以上生化反应可确诊为大肠杆菌。 5 防治措施 根据大肠杆菌本身及其在传播中的特点,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本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预防本病在平时要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加大鸡舍的通风量,防止鸡群过密, 多做带鸡消毒,认真落实鸡场的兽医卫生防疫措施。有条件的养鸡场及专业户治疗鸡大肠杆菌之前应分离病原, 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种鸡场应加强种蛋收集,存放和整个孵化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 饲料和饮水是大肠杆菌的重要传染源,因此,应特别注意饲料饮水卫生, 防止粪便污染, 保证料槽饮水器清洁,并经常做好消毒.及时清扫粪便,禽舍定期消毒。 在育雏期间,贯彻“高温育雏”的原则.育锥时温度应该在35—36℃ .湿度达到60~70%。这样可有效促进卵黄吸收,从而减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鸡群发病后可用药物进行防治。大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都很敏感。如
新霉素、
头孢曲松钠、丁胺卡那、磺胺类药物、沙星类药物都有敏感性。但大肠杆菌极易产生抗药性, 因此在防治本病时,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或选用本场过去少用的药物进行全群给药,可收到满意效果。早期预防投药可控制早期感染的病鸡,促使其痊愈,同时可防止新发病例的 出现。 为降低用药成本, 近年来国内已试制了大肠杆菌灭活苗,鸡大肠杆菌多价氧化铝苗和多价油佐剂苗。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制苗菌株应该采自本地区发病鸡群的多个毒株。或本场分离菌株制成的自家苗效果较好在给成年鸡群注射大肠杆菌油佐剂疫苗时. 注苗后鸡群有程度不同的反应.表现为精神萎靡,喜卧,采食量减少等,一般1~2天后症状消失,无需进行任何处理. 因此应在开产前注苗较为合适,开产后注苗往往会影响产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