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治理养殖污染与发展畜牧业对立起来
养殖业是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养殖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畜禽产品。然而,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协调处理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逐步凸现出来。
畜禽养殖污染在某些地方确实已经达到了很严重的地步,是应该引起重视,也应该加紧治理,但这个治理不能以简单的禁、限养和关、停为措施,养殖业还要发展。一个县、一个地区实行禁、限养和关、停措施可能问题还不大,但如果全国每个县每个地区都采取这样的措施问题就大了。我们都知道无粮则乱,是否无肉就不乱呢?无肉肯定也会乱。中国人口众多,畜禽产品需求量大,如果人们手里拿着钱卖不到肉,那全国又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早几年全国生猪发生了一次大的疫情,死猪数量较多,猪的存栏量急剧下降,能出栏的就更不多了,
猪肉价格一下猛窜了上去,这下城市的居民承受不了了,于是政府赶紧采取补救措施,在向城市居民发放肉价补贴的同时,向农村养殖户发放母猪养殖补贴,向养殖大户发放奖金和补助,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养猪生产,这个活生生的事例就仿佛发生在昨天。另外,我们再看看世界上经济发达和养殖业发达的国家,他们早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他们人平年消费的畜禽产品量就是我们的几倍甚至十多倍,他们的国民一日三餐食用的粮食主要是肉、蛋、奶,一年中吃的畜禽产品比谷物类粮食要多,而我们那时连温饱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现在我们的养殖业发展起来了,有的畜禽种类的养殖规模在世界上还排在前列,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平拥有量还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这是横看。我们再纵看,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几千年中普通百姓能够过上温饱日子的并没有多少年,能过上每天有肉吃的日子就更没有几天。现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丰富了,中国不少普通百姓的餐桌上天天也能见到肉了。但是,这并不能表明养殖业就不要发展了。
要承认,过去我们对养殖污染问题认识不够,缺乏警惕,一心一意想的就是如何加快发展,如何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畜禽产品,现在发展了,市场上畜禽产品也丰富了;但我们不能因为养殖业有所发展,养殖给环境造成了影响,就采取简单的禁养、限养和和关、停措施,遏制生产的发展,这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的工作方式,是要在不久的将来苦寻后悔药吃的。畜禽养殖量下去容易上来难,真正到了某一天市场上供应的畜禽产品陡然少了,百姓承受不了了,又回过头来谈发展生产,那就什么也晚了。因此,简单的禁、限养和关、停措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理。真正意义上的治理,是为养殖户指出路,为养殖污染的治理想办法出措施。
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依据我们目前的条件,应采取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合理布局。在一个县内,一个乡镇内要科学地划定出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要切实做好可养区内养殖小区的规划和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应做到与人住宅区的分离。在养殖区的规范上特别要考虑的是区内周围土地对畜禽的承载能力,周围田土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消纳能力是确定该区域养殖规模唯一的指标,说到底养殖污染物最终还是要靠田土来销纳。一个县如果有120万亩水田,还有数万亩花木和数万亩茶园,按世界上经济发达和养殖业发达的国家经验推算,可承载100万头生猪的养殖规模,也就是说该县常年存栏100万头猪还在田土的承载能力之内。只要是在承载能力之内的区域就可以发展畜禽养殖。二是采取科学的治污措施。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建好排污沟,要控制好污物中有害物质的含量。现在有的地方养殖污染很严重,就认为是畜禽养殖数量过多,超出了田土的承载能力,要限养、禁养,其实不然。目前的现状是养殖污染物基本没有到达田土里,而是直接排到水沟,最后到了河里、坝里、水塘里。既然污染物没到达田土里,又怎能说畜禽养殖量超过了土地承载能力呢。养殖污染物不能到达田土里,有诸多因素:1、没有专门到达田土的排污沟,要靠人工或车运才能到达田土里,费用太高;2、污物量太大,和雨水一起共沟,用冲泻的办法清洁栏舍卫生等造成污水量加大,田土一时难以消化;3、粪尿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太高,下到田土里如果没有掌握好量,不但肥不了田土还会造成对植物的伤害,甚至造成植物的死亡。4、畜禽养殖户没有和粮食、花木、
茶叶等种植大户结对,种养没能很好结合,两者经营处于分离状况。其实农民都知道长期使用化肥会造成土质变坏,土壤结块;多使用猪粪等农家肥土质会变得疏松,土壤会得到改善,但猪粪就是难以到达田土里。基于上面的原因,因此要在养殖小区内建好专门的排污沟,不能与雨水共沟,且要设置暗沟;污染物从明沟通过,其中的气味会污染空气。粪尿要干、湿分离,干的用袋装好运到专门的地方堆放或下到沼气池,通过厌氧发酵处理后再下到田土里,要尽力做到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另外还要加强对饲料的监管,对饲料中元素严重超标的生产企业要处以重罚;要大力促成种、养大户的结对,达到真正意义上种养结合。三是建立养殖业准入机制,加强污染治理监管 。新建、改扩建养殖场必须经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环保综合评估,评估合格获得批准后才能动工。要大力加强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严防污染反弹。四是要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要向养殖户大力宣传有关养殖污染治理的法规和政策,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以取得他们对污染治理的理解和支持;要大力宣传既符合养殖业发展又符合生态养殖要求的低成本治污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五是要加大对养殖污染治理的投资。治理的起始阶段主要应由政府投资,没有政府投资,养殖户难有起步的能力。集中整治后,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污染的治理主要由养殖户投资。
还有就是关、停转产的问题,有不少地方也将其列为一个治理措施,但严格的讲,这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治理措施,只能算是一个整治举措。但是,关、停掉一些养殖场,某一区域的养殖污染肯定要减轻。这里要说的是关停转产的难度,要关掉一个养殖场不难,要一户养殖户停养也不难,难的是转产。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养猪历史,中国农民素有养猪的习惯,种田、养猪是连在一起的,种了田就要养猪;何况现在种田的都是中老年人,总不能都出去打工吧,都出去了田由谁种?但仅种几亩田又能有多少收入,所以要养猪。养猪有习惯、有技术、有市场,一下要他们转到其他产业发展实在是勉为其难,何况一个产业的形成其实也很不容易。早些年我们曾动员农民种这养那,但最后多以失败而告终。为何失败了?就是因为我们把一个产业的形成看得太容易,没有与市场形成对接。所以说,养殖户的转产无疑是不易的。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要放弃对他们的引导,放弃对他们鼓励。
只要畜禽养殖污染我们能够有效地治理,养殖又符合生态要求,畜禽粪便能够做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推动这个产业的向前发展呢。
吃、穿、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吃是第一位的,人们不但希望吃得饱还希望吃得好,如果到了某一天连肉都很难吃上了,那怎么说也不能算是吃得好吧。温总理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要加强对全国养猪大县、养牛大县的补贴。从他的讲话中就可以看到中央在对待畜牧业的发展上是高瞻远瞩的,处理发展与治理的思路是清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畜牧业的发展与养殖污染治理的关系,既要不忘发展,又要积极推进治理;尽最大努力发展生产,尽最大努力治理污染;到时候污染没有了,养殖业也发展起来了,这才是千万老百姓希望看到的结果。
杨羊牛
2012年2月18日
-----
吃、穿、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吃是第一位的,人们不但希望吃得饱还希望吃得好,如果到了某一天连肉都很难吃上了,那怎么说也不能算是吃得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