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分体吸虫病
-----
日本分体吸虫病俗称
血吸虫病,由分体科(Schistosomatidae)的日本分体吸虫(Schistosoma japanica)寄生于人和家畜及野生动物的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危害人与耕牛,近年来陆续有关猪的血吸虫病报道,部分地区感染率还相当高,危害严重,刘元良等(1989)报告一个疫区的猪感染率23.4%,万振国(1986)报告猪粪检阳性率8.1%。1986年,江苏江宁新生洲猪烧粪检阳性率,肥育猪为60%,成年母猪为66.7%。1979年,安徽贵池食品公司的仔猪成批感染发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架子猪生长停滞,变成“大肚子猪”、“老头猪”和僵猪,怀孕母猪发生
流产和死胎。本病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流行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12个省、市。 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日本分体吸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钉螺,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钻入钉螺,经发育后逸出尾蚴,经皮肤钻入或随饮水经粘膜进入宿主体内,约35天发育为成虫。因此,散养猪感染率很高,圈养猪很少感染。一般钉螺阳性率高的地区,人、畜感染率也高;凡有病人及阳性钉螺的地区,则一定有病牛,也都会有猪体的感染,仔猪急性感染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架子猪和成年猪死亡率低,且猪对血吸虫病,与水牛一样有自愈现象。在众多的易感家畜中,以牛、羊为主,猪、犬次之。 临诊症状 急性感染时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观察家40.5~41.0度,精神萎顿,被毛粗乱,食欲减少或废绝,粪便干燥,带有血丝和血块,经1周后体温下降至37度左右,出现寒颤、钻草现象,个别猪有共济失调和神经症状。幼龄猪感染后表现长时间
发热,体温40度左右,排稀粪,粪中混有大量鲜红色血液,并带粘液和泡沫,充满腐败气味,食欲废绝,全身贫血,最后衰竭死亡,怀孕母猪常发生流产和死胎。部分仔猪和架子猪、成年猪若无继发感染多转为慢性,病猪常有食欲,但仍十分消瘦,贫血严重,架子猪生长停滞,发育不良,个别有拱土和异嗜现象,有的腹围膨大,充满
腹水,逐渐衰竭而死。轻度感染者症状轻微或不很明显,但生长较慢。 病理变化 寄生虫学检查:包括检查粪便虫卵,或将虫卵孵化为毛蚴,剖检病死动物检出成虫,以及检查肝脏、直肠组织中虫卵结节等方法。其中粪便毛蚴孵化法最常用,是血吸虫病诊断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检出率较高,也较可靠。经试验观察表明,猪粪孵化样品宜在第3、6、9h各观察1次,粪样用量每头猪应不少于20g。毛蚴往往在距水面3~4cm的范围内活动,多呈与水面平行或斜向作迅速直线运动,灰白色,折光性强,梨形,观察时应光线应足,并衬以黑色背景。注意与草履虫相区别。日本血吸虫虫体线状,雌雄异体,成熟后均为雌雄合抱状态,雌虫居于雄虫的抱雌沟内,雄虫粗短,长12~20mm,灰白色,常向腹面弯曲呈镰刀状,雌虫细长,长15~26mm,灰褐色。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大小70~100mm乘以50~60mm,无卵盖,侧面有小刺,内含毛蚴。 免疫学检查:方法很多。根据准确、简便、快速的要求。目前动物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方法主要用环卵沉淀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作为过筛辅助性诊断。 防治措施 治疗
吡喹酮,40mg/kg体重,一次口服,减虫率为12%,减雌率达93%,这剂量可能还偏低,但在
流行病学上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刘跃兴等,1991)。 免疫预防 各国学者都在致力于研制一种有效的血吸虫疫苗,并取得一定的进展。
-----
口服吡喹酮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