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猪传染病的防治现状回顾及防制对策
感谢大夫为我快速解答——该如何治疗和防治
-----
1猪传染病防制现状和发病特点1.1传染病防制的态势随着我国养殖业向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养猪业也不例外,且近年养猪企业生产规模较大、饲养数量多,集约化程度高。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猪及其产品快速流通而交易频繁。其次,养猪经营主体多元化、规模化,猪场和个体经营扩大生产,
盲目引种,忽视防疫工作,特别是广大的个体养猪户,普遍存在轻视疫病的防制工作倾向。第三,我国对疫病的防控基础还比较薄弱,防疫、检疫、监测手段不够健全和完善,基层防疫队伍不稳,缺乏大规模控制疫病的手段和经验。第四,我国各地养猪的规模和防疫条件很不相同,且差异较大。除有规模化的养猪方式外,广大农村仍以散养为主,条件较差。由于这种规模化和散养并存,规模化猪场除了要防止本场疫病的发生和从外地传染病的传人外,还要防止从周围农村传染病的传入,这为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防制工作增加了压力和难度。1.2目前猪传染病的发病特点1.2.1病原体的多重感染和继发感染近年来,猪病的发生多以病原体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往往不是由单一的病原体所致,而是以两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往往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严重,控制难度大。在多重感染中,既有病毒的混合感染,也有细菌的混合感染,还有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病毒混合感染中,多重感染报道较多的是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Ⅱ型圆环病毒、猪伪
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之间的多重感染最为常见,还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猪Ⅱ型圆环病毒(PCV一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Ⅱ型圆环病毒 猪伪狂犬病病毒的二重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猪Ⅱ型圆环病毒 猪伪狂犬病病毒之间的三重感染。实际生产中,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最为常见,如
猪肺炎支原体、PRRSV、PCV-2之间的多重感染。这三种病原体的多重感染方式,一旦引起猪群发病,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重,临床诊断不易判断,控制难度大,一般实际控制效果不佳。当猪群中存在一些原发性感染(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Ⅱ型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
肺炎支原体)后,一旦受到应激刺激和饲养管理不善,就容易引起继发感染。这种状况在猪呼吸道疾病中最为常见。1.2.2猪呼吸道疾病较突出近年来,猪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发病率30%~60%,死亡率5%~30%,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防控措施不易采取。各个阶段的猪普遍存在呼吸道疾病的问题,发病和死亡猪经剖检大多数都表现为肺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如
肺脏肉变、淤血、充血、
水肿、间质性肺炎、肝变、脓肿、纤维素性肺炎及
胸膜炎和
心包炎等。临床表现为发病猪的
结膜炎、眼睛分泌物增多、出现泪痕,
发热、食欲下降或无食欲,呼吸困难、喘气、腹式呼吸、
咳嗽,猪群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升高。目前养猪生产上所发生的呼吸道疾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病因所致,而是由多病原所造成的。因此,在生产上称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由一种或多种细菌、病毒,加上环境应激因素和猪群抵抗力下降等相互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引发PRDC的病原可分为两类:一是原发性感染病原,包括猪肺炎支原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Ⅱ型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流感病毒、猪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二是继发性感染病原体,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猪沙门氏菌等。目前我国猪群中存在的与PRDC相关的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
气喘病、猪Ⅱ型圆环病毒感染、伪狂犬病、猪瘟、猪流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
萎缩性鼻炎、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目前PRDC几乎已是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在我国所有猪场普遍发生,而且很难清除。PRDC除了造成直接死亡之外,更为严重的是使猪增重缓慢(5%~25%)、饲料利用率降低(5%~25%)、出栏时间推迟(15~20 d),并长期携带多种相关病原体。1.2.3猪的繁殖障碍性疫病在养猪生产中存在较普通由于近年来注重解决呼吸道疾病问题,而忽略了繁殖障碍疾病的危害。实际上,因猪繁殖障碍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一点也没有减轻,仍是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的一大问题。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疫病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Ⅱ型圆环病毒感染、伪狂犬病、猪瘟、猪细小病毒病、猪日本乙型脑炎、
猪流感、猪附红细胞体病、猪
布氏杆菌病、猪衣原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弓形虫病等。其中,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Ⅱ型圆环病毒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引发的繁殖障碍最为普遍和严重。近期在一些规模化猪场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Ⅱ型圆环病毒双重感染引起的
流产、死胎、产弱仔等,可造成70%以上的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猪附红细胞体病可引起不同妊娠阶段的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生产企业的管理者也应高度关注该病,加强防治措施的采取。近年在我国特别在南方流行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对我国生猪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对全国的
猪肉供应和价格产生了显著的影响。1.2 4免疫抑制性疾病呈流行态势,危害严重引发猪体的免疫抑制因素很多。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能引发猪免疫抑制的疫病主要有两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Ⅱ型圆环病毒感染,这两种传染病危害性大,造成的损失严重。这两种病毒分别可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致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抑制,可造成猪体的免疫能力下降,使猪体的抗病能力减弱,使机体的整体健康水平下降。近年来,这两种病在国内呈流行态势,阳性猪的检出率较高,防控形势严峻,不容乐观。2猪传染病的防控对策面对上述的防制态势和流行趋势,面对国外、国内两个市场,如何做好猪传染病的防控,如何应对国内外出现的新、旧猪疫病和生猪及其产品在商品流通中防止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养猪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控制好疫病、尽可能地降低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成为目前一项任务十分艰巨的研究课题。2.1加强疫情监测,摸清当前猪传染病的流行态势面对当前猪疫病国内的流行态势和规模化猪场内疫病的发生情形,合理地有针对地制定出防疫措施,准确无误地予以执行。同时,要依据疫病发生趋势、流行特点和临床发病情况,借助于仪器及设施条件好和技术优势明显的兽医诊断实验室,进行疫情的监测、病原分离鉴定及检测,对感染和发病猪群做出准确诊断,摸清猪场疫病的种类和流行规律,这是疫病预防和控制的基础。猪场不但要了解场内已有哪些疫病传入和这些病的感染率,还要了解当地和国内猪疫病的流行情况和流行态势,这样才能制定出本场的防疫方案和防疫措施。猪场技术人员要努力学习猪病防治和疾病诊断所用的检测技术,能对检测数据作出正确的判定,并能及时正确地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2.2转变观念、强化管理、消除错误认识当前许多规模化猪场或养殖户对疫病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水平仍受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对饲养管理认识不足,这就为一些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留下了认识上的隐患。长期以来,大多数养猪生产企业轻管理重效益,一直把疫病预防当成兽医部门的事情,不注重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忽视三者的关系,且过分依赖于疫苗与药物。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是控制规模化猪场疫病的关键因素。生产上因饲养管理欠佳,卫生条件差,造成猪群抵抗环境应激和疾病的能力大大下降,从而导致很多疾病发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目前普遍存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Ⅱ型圆环病毒感染。因此饲养管理应更精细,环境控制措施应切实高效,尽可能地消除猪群的应激因素和疾病的发生因素。疫苗免疫接种是目前控制烈性疫病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对所有的疫病都是十分有效的。目前一些疫病存在病毒或菌株在流行过程中变异(如蓝耳病),导致应用原来的疫苗防疫失败。目前市场上的疫苗还存在保存方法和使用不当,也是防疫失败的一个因素。疫苗效力的充分发挥还需要一个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作为保障,否则再好的疫苗使用效果也不会好。抗菌药物的使用已从治疗性用药转向预防性用药;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休药期和病原体的抗药性。目前猪场发生的细菌性疾病大多是病毒性疾病的继发感染,而不是单纯的细菌性疾病,因而单纯的采用药物治疗收效甚微,甚至无效。因此,要转变观念,注重科学,高效管理,防止猪传染性疫病的发生,从而确保企业上效益。2.3谨慎引种,建立完善的猪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可将疫病拒之于外,是目前动物饲养管理应加强的体系。加强养猪生产各个环节的消毒卫生和防疫工作,从而降低和消除猪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猪群的外源性继发感染机会。加强引种的管理,不从疫区引种,严格检疫,严格执行进场前隔离观察期,严格执行已制定的应急防疫计划和措施,确保引种安全。2.4加强猪群的饲养用料安全,杜绝霉变饲料和掺杂有毒有害物质饲料应用于生产目前养猪业已进入了一个精细养猪的时代,饲料的安全关系重大。要让猪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快速健康的生长,必须用高品质的安全的饲料,保证营养充足,各营养要素配伍合理,增强群体抵抗环境应激和疾病的能力。禁止应用霉变、污染有病原体的、掺杂着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饲喂。通过加强猪的饲料安全,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提高猪肉及其产品的卫生安全,确保人的健康
-----
做好免疫和消毒
-----
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