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回顾
-----
养猪场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病的猪只在世界范围内存在。急性发病期的死亡以及高昂的抗生素治疗支出造成经济损失。SPF猪群和高健康猪群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病后的影响尤其严重,死亡率和发病率都较高。副猪嗜血杆菌病参与一般猪群的呼吸综合症的发展。急性感染偶发且时常影响应激状态的年轻猪只。副猪嗜血杆菌病病能够造成具有革拉氏病特征的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
脑膜炎或者没有多发性浆膜炎的急性
肺炎以及急性
败血症。副猪嗜血杆菌内毒素会造成血管内弥散性凝结导致在不同组织中的微血栓形成。副猪嗜血杆菌病常分离于鼻腔、扁
桃体和上呼吸道。 这篇回顾的目的是总结现有的有关副猪嗜血杆菌受关注的特征及其诊断、描述此病原的发展和进程以及指导潜在的治疗、免疫接种和控制方法。 一、流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病的感染是地方性的。这种疾病以直接接触传播最为普遍,病原可以通过购买已感染猪群的猪只而引入。各种日龄的猪只都易感且可能参与疾病爆发,当新的、不同抗原、强毒力的菌株进入已感染的猪群时类似的情形能够发生。 母猪是已感染猪群的病原库。因为母猪在整个哺乳期间都释放具有毒力和无毒力的菌株,所以仔猪在此期间都被增殖此细菌。然而,母猪排菌的频率很低,相应的,只有一小部分仔猪被增殖,这些猪只从而发展自己的免疫力最后成为亚临床携带者。在此期间,其他猪只因为母源抗体而不被致病菌株所增殖。断奶后(5~6周龄)母源抗体水平下降,由于断奶后应激的增加,亚临床携带者排菌的频率增加,疾病攻击哺乳期间没有被致病菌增殖的动物,这些动物既不能被母源抗体保护也不能被他们感染后自己所产生的抗体所保护。因此,这种疾病经常在断奶后5~6周时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二、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依赖于受感染动物的感染部位。Hoefling(1994)描述4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感染:革拉氏病(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败血症(没有多发性浆膜炎)、急性肌炎(咬肌)和呼吸道疾病。 各种类型的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的临床症状布局有特异性。此疾病病程为特急性或者急性,且高健康猪群经常发展此疾病。首先的临床症状是体温升高、精神萎靡和食欲不振,随后的症状是:
咳嗽、呼吸困难、体重下降、跛行、共济失调、易怒或者
黄疸、
褥疮;有些动物会精疲力尽而死。 其他的急性细菌感染和病毒性疾病伴随有发烧的疾病如:放线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链球菌病、猪
丹毒、喘气病和流感有必要进行鉴别诊断。 三、预防和治疗 如其他感染一样,卫生差、营养不足、猪群管理是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病的诱因。运输管理不善和不同日龄的猪混养也时常参与疾病的爆发。 1.抗生素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病是可以通过抗生素来治疗的。一旦发现临床症状应该尽快进行注射治疗。建议的用药量依据感染特征不同而变化。革拉氏病爆发期有必要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因为病原会渗透进入组织和脑
脊髓液且扩散到关节。 用药应该以分离到的菌株的药敏试验为基础。瑞士分离到的副嗜血杆菌对
青霉素和恩诺沙星敏感,但是对
链霉素、卡那酶素、
庆大霉素、
四环素、
红霉素、磺胺药物以及TMP+硫胺类药不敏感。丹麦通过最小抑菌浓度检测发现,所分离到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对受检的药物全部敏感(
氨苄西林、
头孢氨苄、
环丙沙星、红霉素、氟本尼考、青霉素、壮观霉素、四环素、泰妙菌素、替米卡星和TMP+磺胺药物)。不过,这些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可能由不同国家之间的抗生素使用政策有关,这是所分离到的菌株的耐受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2.免疫接种和疫苗 另外一种控制副嗜血杆菌病的可能是疫苗。虽然副嗜血杆菌的毒力因子和保护抗原不清楚,血清特定免疫的存在是被广泛接受的。使用商业疫苗或者自家苗都可以有效的预防副嗜血杆菌病的感染。尽管自家菌苗的免疫程序中血清型的确认是一个很重要标准,但也有必要考虑挑选免疫菌株。从同一个动物体既可以分离到强毒株也可以分离到无毒株。相应的,建议使用神经症状的康复猪的脑作为自家菌苗的病料。使用关节炎或者组织感染的康复猪不是很合适用作自家苗的病料。康复猪的
肺脏因为菌株的差异不适合用作自家苗的病料。 四、结论 许多研究团队对副嗜血杆菌感染的兴趣与年俱增。然而,许多问题还没有答案,针对毒力因子、微生物行为、诊断方式的改善、发展新的广谱的疫苗的进一步详尽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
接种疫苗
-----
做好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