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硬脑膜外脓肿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extradural abscess
拚音 YINGNAOMOWAINONGZHONG
别名 中医:脑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脑部疾病,耳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由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所致的颅骨骨板与相邻的硬脑膜之间的脓肿称硬脑膜外脓肿,是常见的和病情最轻的一种耳源性颅内并发症。位于鼓室盖、鼓窦盖或乳突盖与颞脑硬脑膜之间的脓肿称颞脑硬脑膜外脓肿;位于乙状窦与乙状窦骨板之间的脓肿称乙状窦周围脓肿。脓肿位于颅后窝乙状窦内侧称小脑硬脑膜外脓肿。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本病多由于化脓性中耳炎失治或治疗不力,脓毒走窜于脑,正气起而御邪,正邪相争相待,正气不能促邪尽退,邪毒亦不能深入髓海,故局限于硬脑膜外为脓痈。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硬脑膜发生感染后即出现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炎性渗出物聚集于硬脑膜与颅骨骨板之间而形成脓肿。脓肿周围的肉芽组织可包绕脓肿,如病菌毒力弱而患者抵抗力较强,耳部感染又无急性发作,小的脓肿可潜伏较久而无明显症状,如脓肿穿透保护性肉芽组织,可引起硬脑膜下脓肿脑膜炎脑脓肿等其他颅内并发症。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脓毒走窜,形成脑痈
证候:患侧头痛、低热,且每随耳内流脓增多而减轻,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见头痛剧烈,高热,呕吐抽搐
辨析:①辨证:以患侧头痛、低热,随耳内流脓增多而症状减轻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脓毒侵脑,正气不虚,正邪相持,脓痈局限于硬脑膜外,故仅有患侧头痛及低热;耳内流脓增多,脓毒得以外泄,故诸症均可减轻;若脓毒壅盛,正不胜邪,脓肿日渐增大,内犯髓海神明,故可见头痛剧、高热、抽搐诸症。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1、本病常在乳突手术中偶然发现,故手术探查可确诊。 2.单纯的硬脑膜外脓肿,一旦引流,症状迅速好转,但本病常为耳源性颅内并发症之首,故应注意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本病大多缺乏典型症状,有时无症状。脓肿较大时,可常见患侧头痛、低热。有时可见中耳突然大量流脓且有明显搏动。偶见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尽早清除中耳乳突病灶。
2.即行乳突探查术,发现天盖或乙状窦骨壁破坏,应扩大暴露至正常硬脑膜5mm以上,以利引流。硬脑膜或乙状窦壁上的肉芽组织不必完全刮除,以免感染扩散或引起脑脊液耳漏。如临床高度怀疑本病,虽无骨质破坏,也宜凿开天盖或乙状窦骨板探查。
3.全身应用厂谱抗生素及抗感染药物。
中医治疗 脓毒走窜,形成脑痈
治法:托里排脓,解毒散结。
方药:薏苡附子散(《金匮要略》)加味。薏苡仁20g,附片10g,败酱草20g,生黄芪30g,白术10g,白芥子10g,茯苓10g,泽泻10g,赤芍10g,蒲公英20g。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论疮疡食肉三十八
 伤寒论里的“胸满”是不是指“胸闷”?
 补益肝气
 看了推背图惊出一身汗
 脾胃
 地榆败毒散(《外科医镜》引沈雨苍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