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耳源性面瘫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otogenic facial paralysis
拚音 ERYUANXINGMIANTAN
别名 中医:脓耳口眼喎斜,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神经肌肉疾病,耳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耳源性面瘫系由耳部疾病或手术损伤所至的未梢性面肌麻痹。它并非独立性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耳源性面瘫常见的病因: 1.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引起面瘫者约占1%。多见于儿童,在病之早期多因炎症蔓延到面神经周围腔隙或神经本身,或通过面神经管的先天性裂缺,致面神经局限性充血和水肿。 2.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引起面瘫者约占5%~6%。多由于胆脂瘤型或骨疡型中耳乳突炎腐蚀面神经骨管,使神经受压迫、损伤、水肿或断裂所致。 3.中耳乳突和内耳手术损伤:手术中或手术后即刻出现的面瘫,多提示面神经严重损伤。手术数日出现的迟发性面瘫,其原因有感染、纱条填塞过紧、骨管内出血、牵拉鼓索神经引起逆行性面神经水肿所致,此时面神经多有暴露。至于在手术中因局麻药物注射于面神经出茎乳孔周围而引起的面瘫,多在数小时内自行恢复。 4.颞骨骨折:周围性面瘫发生率,纵形骨折约占10%~15%,横形骨折约占30%~50%。多因骨折片的压迫、面神经撕裂及神经鞘内出血等所致。面神经损伤部位纵形骨折多在膝状节的远端,横形骨折位于迷路段或鼓室段面神经。 5.中耳乳突结核和中耳癌亦常发生面瘫。
中医病因 本病之成,或缘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火热毒邪炽盛,内困耳窍,痹阻经脉,致筋肉失养,纵缓不收。亦可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流脓日久,气虚血瘀,痹阻经脉,筋肉失养,弛纵不收,而成面部瘫痪,口眼喎斜之症。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热毒内困,脉络痹阻。
证候: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期,出现口眼喎斜,伴同侧耳内疼痛,流脓黄浊,或有耳道深处上壁红肿下塌。全身可见发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析:①辨证:以脓耳病程中出现口眼喎斜,耳内疼痛,流脓黄浊,发热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足阳明胃经从颊车上耳前,手太阳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脓耳热毒内困,灼损、痹阻足阳明、手太阳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经筋肌肉失于濡养,以致纵缓不收,口眼喎斜;火热邪毒搏结于耳,故见耳内疼痛流脓;脓毒入侵完骨,则有耳道深处后上壁红肿下塌。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肝胆实热之证。
2.气虚血瘀,脉络痹阻。
证候: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中,渐发口眼喎斜,伴耳内流脓臭秽;或患脓耳口眼喎斜日久,全身并见头昏,倦怠乏力,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或有瘀点,脉细弱或涩。
辨析:①辨证:以脓耳病程中渐发口眼喎斜,耳内流脓臭秽,头昏,倦怠乏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正气虚弱,湿浊毒邪内困耳窍,日久蚀骨成疳,伤损脉络,以致瘀血痹阻,经气不行,肌肉弛纵而口眼喎斜;骨腐成疳,故见流脓臭秽。全身及舌脉所见,为气虚血瘀之证。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单侧周围性面瘫,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面肌运动丧失。其表现为患侧不能蹙额、皱眉、闭眼,久之下睑外翻,可出现结膜和角膜炎症,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偏向健侧,在说话、发笑、做露齿动作时明显,不能吹口哨,鼓腮时漏气等。
体检
电诊断 1.神经兴奋性试验(nerveexcitabilitytest,NET):用面神经刺激仪,以每秒一次时程1ms的方波电脉冲刺激茎乳孔以下神经主干,分别测定引起各面肌挛缩的最小电流强度(刺激阈),两侧对比,如两侧相差2~3.5mA时即表示患侧有神经变性,为手术指征。注意,此试验对双侧面瘫、不完全性面瘫和三天内的完全性面瘫不适用。为避免出现假阴性,可采用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刺激强度,即最大电流刺激试验,能使整个残留的神经纤维都兴奋,与健侧对比。一般面瘫10天神经兴奋性试验阳性者88%可以完全恢复,10天内反应减弱者73%完全恢复,如10天内无反应者则不能恢复,故应每日测试,一旦发现反应减弱即应进行手术,如完全无反应时即失去手指征。注意此试验的可靠性约80%。 2.肌电图检测(electromyography,EMG):用针电计插入面肌内记录其动作电位。正常时面肌自主运动出现随意运动电位(双相或三相电位),面瘫时随意运动电位消失。神经变性或肌肉除神经后出现纤颤电位,神经再支配后出现多相电位。因肌电图在面瘫后14天内记录不出去神经电位,故对早期定性诊断无价值。时病程较长的病例,日为多相电位能在临床表现面肌活动之前6~12周出现,提示神经在恢复,故肌电图在面瘫预后的判断中具有重大价值。 3.神经电图检测(electroneurography,FNoG):用双极表面电极刺激茎乳孔处面神经干,另一电极记录口角周围肌群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以百分率计算比较两侧差别。这是目前最好的客观定量测试,若在两周内变性达到90%以上时,即为不完全恢复的临界数值,是手术指征的参数。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一、定位检查 1.流泪试验(Schirmer法):用0.5cm×5cm的滤纸两条,将一端折叠,在无麻下放入双眼已吸干了的下睑穹窿中部,不用任何刺激,5分钟后比较两侧滤纸浸湿的长度,如两侧相差30%~50%以上或两侧流泪长度相加不超过2.5cm者为异常,提示膝神经节以上损害。值得注意的是膝神经节病变时,69%可发生对称性双侧泪分泌减少,遇此情况应考虑其他检查结果而定。如泪液分泌过少时,可用氨醑刺激鼻粘膜以诱发泪液。 2.味觉试验:①准备装有甜(糖)、酸(醋)、苦(麻黄碱)、咸(食盐)等味溶液小瓶,让病人伸舌,用纱布包住病人舌尖,拭去舌面过多的唾液,然后用棉棒分别蘸小瓶中的溶液,涂两侧占前2/3处,让病人写出感觉到的味道。②电味觉测定仪:电味觉仪阴极放在病人手中,阳极放在舌侧。先试健侧,逐渐增加电流直到病人感有金属味出现,正常味阈为50~100mA。如患侧比健侧增大50%以上为异常,提示病变在鼓索神经分支以上。因神经退变达90%以上时仍可有30%患者试验正常,而且试验结果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如老年人、嗜烟酒者,故诊断价值不甚可靠。 3.颌下腺流量试验:局麻后将细塑料管分别插入口底两侧颌下腺管口内,然后口含柠檬酸、醋酸或维生素C刺激,计数1分钟两侧导管分泌流出涎液滴数,两侧比较,用百分比计,如1分钟内健侧唾液分泌不足10滴,应延长时间至分泌10滴为止,如患侧比健侧分泌减少25%以上为异常,提示鼓索神经支以上有病变。 4.镫骨肌声反射:用声导抗仪测试镫骨肌声反射,如果受检者双耳听力正常,患侧镫骨肌声反射消失,提示病变部位在镫骨肌神经以上;镫骨肌声反射存在,提示病变部位在镫骨肌神经以下。 综合以上四种定位检查,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如下。 (1)膝上病变:①泪液分泌减少。②舌前2/3味觉正常。③涎腺分泌减少。①镫骨肌声反射消失。(2)膝神经节病变:①泪液分泌减少。②舌前2/3味觉消失。③涎腺分泌减少。④镫骨肌声反射消失。(3)膝神经节至镫骨肌神经:①泪液分泌正常。②舌前2/3味觉消失。③涎腺分泌减少。①镜骨肌声反射消失。(4)镫骨肌神经至鼓索神经:①泪液分泌正常。②舌前2/3味觉消失。③涎腺分泌减少。④镫骨肌声反射存在。(5)鼓索神经以下:①泪液分泌正常。②舌前2/3味觉正常。③涎腺分泌正常。④镫骨肌声反射存在。 二、其他检查酌情行纯音测试、前庭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颅脑颞骨X线平片、CT扫描和MRI等)以协助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中枢性面瘫:病变部位在面神经核以上,可引起中枢性面瘫,多由脑肿瘤、脑出血脑脓肿等引起,只出现对侧面下部肌肉瘫痪,而额纹不消失,蹙额、皱眉正常,常伴有偏瘫等症状。
2.经常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面神经运动核到内耳门之间颅内疾患,如听神经瘤脑膜瘤,以及颈上深部和腮腺肿瘤等。
中医类证鉴别 1.口僻:多在起床后突然发现一侧面部麻木,口眼喎斜,少数可为双侧面瘫。可伴有同侧耳周围疼痛,乳突尖部压痛,患侧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消失等,多无脓耳现病史。
2.风喑痱:有中风病史,以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为主要表
现,无脓耳病史。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所致的面瘫
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引起者,如面神经退行性变未达到90%以上者行保守治疗,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营养神经、扩张血管药物等治疗多可治愈。如保守治疗无效,需行单纯乳突切开术和面神经解压术。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引起者,应尽早行中耳乳突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再酌情行面神经解压术、吻合术或神经移植术。如果耳局部感染严重,可清除病灶后延期行面神经手术。
二、中耳乳突手术和内耳手术损伤性面瘫
手术中或手术后即出现面瘫,可能系手术骨片压迫、神经鞘膜损伤、神经部分撕裂或完全断离所致。如为完全性面瘫多示神经损伤严重或完全断离,应立即手术探查。发现面神经暴露水肿、鞘膜撕裂、骨片压迫等应行神经减压术,两端应暴露到正常神经5mm以上,清除骨折片修复断裂处。如果面神经有一半神经纤维保持完整,则可望再生功能基本恢复。如神经断裂缺损3mm以内者,可在颞骨内神经改道吻合,如超过4~5mm以上时可行颞骨内外改道吻分水或神经侈植术。
三、 颞骨骨折所致面瘫见颞骨骨折节。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热毒内困,脉络痹阻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15g,车前子10g,泽泻10g,木通10g,丹皮10g,仁10g,赤芍10g,生甘草6g,全蝎6g。脓液黄浊量多者,加蒲公英野菊花以助清热解毒;耳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脓液引流不畅者,加穿山甲皂角刺活血排脓。
2.气虚血瘀,脉络痹阻
治法:益气活血,祛风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加减。生黄芪30g,当归尾12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附子10g,僵蚕10g,全蝎10g,蜈蚣10g。
二、其他疗法
(一)化脓性中耳炎外治参见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二)面部敷药
1.鳝鱼血:取鲜鳝鱼血,或加少许麝香,涂于患侧面部,每天4~6次,每次保留30分钟后洗去。
2.斑蝥外敷:取炒斑螫25g,捣碎用白布袋缝装,以白开水浸泡湿后即用。取患侧地仓、四白、下关、颊车等穴外敷,每次5分钟,每日3次。
3.穴位贴敷:取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听宫等穴,每次2穴,交替使用,将蓖麻籽仁杵饼,厚约0.3cm,贴于穴位,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或以马钱子粉0.3g撒于风湿止痛膏药上贴敷,2~3日1次。
4.面穴划刺贴敷:取太阳、瞳子髎、颧髎、地仓、迎香等颜面穴位,每次2穴,交替使用。先将穴位处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在穴位处划"井"字,约1cm×1cm大小范围,渗血为度,然后贴风湿膏药,三天一次。
中药
针灸 1.针刺:取听宫、听会、翳风、风池、下关、四白、太阳、迎香、地仓、颊车、承浆、合谷、足三里等,每次2~3穴,每日一次,平补平泻。或用电针。或针刺透穴。
2.梅花针:以梅花针叩击患处,每日1次。
3.穴位注射:取颊车、地仓、下关、曲池、翳风、外关、太阳等穴,每次1~2穴,进针至有酸麻感后,注入药液1~2ml,每日或间日一次。药物可用维生素B1、B12及中药制剂如当归、丹参红花注射液等。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针对面瘫的病因作相应处理,如清除中耳的病变,解除骨片或填塞物的压迫,松解周围的疤痕粘连;要尽早,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维生素B族制剂,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并辅以中药、针灸、按摩、理疗等治疗。但应避免早期局部各种强烈刺激,以防面神经的进一步损伤而加重病情。
1.中西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一周以内),西药:给予激素、维生素及广谱抗生素;中药:口服黄连口服液或板兰根等清热解毒药物。恢复期(一周以后),针灸:阳白透鱼腰,眉梢透鱼腰,地仓透颊车,四白透迎香,人中旁刺并配下关、合谷等穴位。中药:皂角15g,蜈蚣2条研成细末加蜂蜜外敷患侧。严重者可在穴位注射加兰他敏
2.激光或红外线照射穴位治疗周围性面瘫:激光或红外线照射穴位:通过穴位照射,可疏通脉络、调节气血、养血和营、祛风通络,起到针刺的作用。
3.中西式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①西药:强的松、烟酸、阿斯匹林及维生素等。②中药: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各1g)加减。
4.西药加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西药:B族维生系,类固醇激素。中药离子导入法:作用机理为中药外敷,通过离子导入仪中药可透入较深的肌腠脉络;在治疗中,随着电流量的适度增加,瘫痪面部可有细碎针刺感,中药离子导入仪的阳电荷经瘫痪面部流向肩胛间的阴极,其电力线流经阳明和少阳经脉。中药离子导入液的主要成份有麻黄、桂枝、川芎、白芷、生南星、马钱子等;用水煎煮,去渣,浓缩至所需量,经离心后取上清液加适量冰片溶解后备用。
5.星状神经节封闭加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星状神经节封闭以改善血液循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缺氧状态为目的。一些研究证明,星状神经节封闭可增加颈动脉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扩大血管管径,增高颜面皮肤温度,从而达到增加局部血流,缓解血管痉挛及促进面神经修复的目的。配合传统中医针灸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痛为输、循经取穴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疗效较为满意。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胡鼋伯《医学举隅》第十二卷谓:"口眼喎斜,亦由风邪外袭,多由耳内疳腐……或头颈,溃而受风,风邪皆能袭入隧道,致少阳阳明经引缩,致成喎僻之疾"。
相关文章
 为何胀气更加严重
 肠癌
 慢性 结膜炎 减肥。
 "五行蔬菜汤"被传治癌有奇效
 佛救自闭症孩子的3个真实案例
 20080035湿疹、腰痛案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