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阴茎疥疮炎性结节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scabies of penis
拚音 YINJINGJIECHUANGYANXINGJIEJIE
别名 中医:瘑疮,湿疥,虫疥,疥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男性生殖器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疥疮是由一种寄生虫(疥虫,也称疥螨)侵入皮肤引起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多发生于双手指逢间、手腕、肘、腘窝、腰腹部、大腿根部与内侧、外生殖器、臀部等体表皱摺、薄嫩的部位。本节主要讨论阴茎疥疮。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感染人型疥虫而致病。由于直接接触疥疮患者,或使用其未消毒的各种用具,其中以和病人同铺睡眠而被传染的最多,性生活更容易导致传染;此外,接触被疥虫寄生的动物,如鸡、鸭、、猪、狗、牛、羊等,也有可能被传染。疥虫是螨类寄生虫,只有针尖大。雄虫和雌虫交尾后即死亡,雌虫受精后钻入皮肤角质层内掘成隧道,在内产卵,每次产卵2~3个,2天~3天产卵1次,1个月~2个月排卵40~50个后便死亡。卵经过3天~4天孵成幼虫,其爬出皮肤表面藏匿于毛囊口内,经3次脱皮发育为成虫。从产卵到成虫约需15天。疥虫不断地繁殖,造成了皮肤的一系列损害,即疥疮。
中医病因 (1)接触虫毒虫毒侵犯肌肤,与气血相搏。(2)内蕴湿热湿热蕴结,日久化火,虫毒与湿热搏结,结聚肌肤。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虫、毒、湿、热相搏,结聚肌肤造成。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其传播与密切接触有关,故容易在夫妻之间、家庭以及集体中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虫、风、热、湿郁于皮肤、阻滞气血经络而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主要为外因致病即感染疥虫所致,病位在阴茎,临床上以热证居多,尤其是素有湿热内蕴者。如能彻底治疗则可痊愈,若治疗不彻底则反复发作。
1.临床表现:局部皮肤瘙痒、丘疹、或水疱、脓疱、结节等,伴心烦口干,便于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2.证候分析:湿热与虫毒相互搏结发于皮肤,故出现各类皮损;口干心烦,便干尿黄为里热盛的表现。舌红苔黄、脉数皆为热象。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症状:患处奇痒难忍,尤以夜间睡眠时最为剧烈,早期隧道搔痒,以后则泛发性搔痒。
2.体征:初起时为小米粒大小的淡红色丘疹,逐渐成为水疱或脓痘。皮肤表面可以发现一些直的或S形的嵴状或点状细纹,呈灰白色或浅黑色,长3mm~15mm,未端常有丘疹或水疱,这就是此病特有的“隧道”。阴茎部位感染疥疮后,还可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的结节。这种硬化的红斑样结节比稀疏的隧道更常见到,且治疗后消失也很慢,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可发生脓疱病和病。由于对疥螨敏感,一些人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性荨麻疹、表皮剥脱、湿疹样变化等继发性皮损。疥疮有时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败血症、疥疮后肾炎等。另外,有一型叫作挪威疥疮,感染严重,多发生于体弱、免疫能力低下的病人,局部皮损干燥、结痂、感染化脓,有特殊的臭味,淋巴结也可发生肿大。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在损害部位滴1滴石蜡油,用小手术刀片将浅层表皮剥下置于玻片上,用显微镜检查可见到疥虫卵或椭圆形的黑褐色粪便凝块,能够帮助诊断。如果发现隧道,可用针尖刺开直达闭端,挑取肉眼刚可看到的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在低倍镜下即可看到疥虫。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虱病、丘疹性荨麻疹、湿疹等病鉴别。虱病在衣缝处可找到虱和虱卵。荨麻疹和湿疹无传染性。而本病夜间剧烈瘙痒,可以发现隧道、并挑出疥虫或显微镜下查到虫或虫卵。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绝大多数病人经彻底治疗后可痊愈,一部分体弱患者合并感染等则病程延长。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西药治疗
用去炎松尿素霜外敷或把肤疾宁硬膏剪成小片贴敷,每天1次,适用于阴茎的疥疮结节。也可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混悬液结节内注射。
(二)药物外治
外用药物杀虫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有:25%苯甲酸苄酯霜(乳剂)、5%~20%硫磺软膏、优力肤霜、30%肤安软膏、一扫光雄黄膏、10%百部配、疥药膏、疥疮净。用法:治疗前用热水及肥皂洗澡,去脓痂,然后将上述药物的任意一种搽于颈项以下全身皮肤,皮损处后搽,多搽,每日早晚各1次,从用药后第4日洗澡,搽药期间不洗澡,不换衣,以保持药物的浓度,增强药效,洗澡后换衣裤。皮损愈后观察1周左右,如无新的皮损,方为治愈。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以杀疥止痒外治为主,对于素体热盛,局部皮损以热毒为主要表现者予清热解毒。治法清热解毒,兼以疏风杀虫。方剂消风散加减。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疏散风邪;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祛风;苦参苍术燥湿解毒止痒;牛蒡子知母石膏木通清热、解毒;甘草解毒利湿并能调和诸药共奏清热、解毒、疏风之功。
二、单验方治疗
1.大枫子膏:大枫子去壳后,取出大枫子肉500g,捣烂研细,加凡士林500g调匀,每日涂搽2~3次,3天~7天可愈。
2.荜菝适量,捣碎后用布包好,放热水内浸泡,在火旁边搽边烤,至患处有痛觉时止,每日1次,共3日。
3.用白鲜菖蒲全草150g~200g,洗净煎水外洗患处,连用2天~3天。
4.苦参、百部各40g,黄柏30g,花椒20g,明矾15g,乌梅20g,加水2000m1,煮沸5分钟,去渣,待温度约40℃时,令其坐浴,每日1次,1次15分钟,6天为1疗程。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1)做好床边隔离。(2)环境整洁、安静,保证夜间病人能安静休息。(3)及时修短指甲,避免过度搔抓患处。(4)内衣、内裤以棉织品为宜。(5)忌食刺激性的调味品,如辣椒、酒、浓茶、咖啡、芥茉等。
康复
预防 (1)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清洁。(2)勤晒被褥,病人用过的被褥、衣裤等应煮沸消毒或充分曝晒杀灭虫卵。(3)接触病人后认真以肥皂等洗涤品洗手。与病人隔离,夫妻宜暂时分居。(4)洗澡时宜淋浴,不宜坐浴。
历史考证 早在商周时代,甲骨文里就有关于疥疮的卜辞。在《山海经》、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书中皆有“疥”的记载。而南齐·孟庆寅的《刘涓子鬼遗方》中始用“疥疮”作病名,并一直沿用至今。明确地提出疥疮发病与疥虫关系的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商虫篇》。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疮候》)对此病描述的较为详细。到了清朝,吴谦等的《医宗金鉴》则更进一步将疥分为干、湿、虫、砂、脓五种类型,并主张治以清风利湿。疥者……多生手足,乃至遍体。……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瘑虫,此悉由皮肤受风邪热气所致也。(《诸病源候论·瘑疮候》)瘑疮者……多著于手足间,遂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诸病源候论·瘑疮候》疥疮干湿虫砂脓,各经蕴毒风化成……”又曰“肺经燥盛则成千疥……”“脾经湿盛则生湿疥……肺经风盛则生虫疥……血凝滞则生砂疥……肾经湿热则生脓窠疮。(《医宗金鉴》)。此皆因血热所生,又有脓窠疮肿痛,是肺受风热,治宜消风败毒,外用擦药杀虫痒。(《外科启玄》)疥疮之类……治拟疏涤于内,敷药于外,淋浴……以治之。(《圣济总录》)。夫疥者,微芒之疾也。发之令人搔手不闲……勿分贵贱一例施行……潜隐皮肤,展转攻行,发痒钻刺,化化生生,传遍肢体。(《外科正宗》)
相关文章
 为什么现代中医不行!
 颠狂
 人与自然
 十九 足太阳膀胱经
 请问如何学习号脉?
 定痛散(《外科启玄》卷十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