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药物性肠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drug induced intestines disease
拚音 YAOWUXINGCHANGBI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药物性肠病系指应用某些药物后引起的肠道疾病,临床表现为肠炎或吸收不良。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按其发病机制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药物对小肠粘膜的损害:新霉素、卡那霉素、巴龙霉素和金霉素等可致小肠绒毛缩短,粘膜固有膜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多。停药后这类病变可获逆转。长期应用这类药物可抑制脂肪、氮质、萝卜素、铁、维生素B12、木糖和葡萄糖的吸收,并能够沉淀微胶粒中的脂肪酸和胆盐,因此也减低了甘油单脂、脂肪酸、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2)药物干扰粘膜面和细胞内酶的恬力:新霉素、秋水仙碱和苯乙福明(苯乙双胍等双胍类降血糖药)均可抑制双糖酶的活力,因而引起木糖、胡萝卜素、葡萄糖、水、钠、维生素B12氨基酸和脂肪的吸收。某些口服避孕药尚可抑制小肠粘膜蝶呤多谷氨酸水解酶的活力,导致叶酸的吸收障碍。 (3)药物改变肠腔内渗透压:硫酸钠硫酸镁、碳酸镁等泻药,山梨醇、甘露醇等高渗性脱水剂,以及半乳糖甙-果糖等降血氨药在肠腔内不易被吸收,即可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增加而导致大量水和钠的排出,引起渗透性腹泻。酚酜及西麻油能抑制肠腔内水和钠的吸收,亦可导致腹泻。鹅去氧胆酸等胆汁酸制剂在肠腔内达到一定浓度后,能抑制水的吸收而引起腹泻。 (4)药物损伤肠粘膜:金属制剂如金、砷、汞、及铁化合物等,临床上虽少使用,但如误服或服用过久,可损害肠粘膜而引起肠炎;其中汞、砷可致肠粘膜出血、坏死,引起肠绞痛、严重腹泻及血便。氟尿嘧啶、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及丙卡巴肼(甲基苄肼)等,服用至一定剂量后可损害肠粘膜引起溃疡性肠炎。 (5)药物促进肠蠕动:洋地黄奎尼丁胍乙啶和副交感神经兴奋药等,可促进肠蠕动而致肠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6)药物引起肠道菌丛失调和两重感染:广谱抗生素使用到一定剂量后,易导致肠道菌丛失调,出现耐药菌株而致腹泻,甚至伪膜性肠炎,也可诱发真菌感染。其中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和万古霉素所致者更为多见。此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而致的两重感染者临床也颇为常见。 (7)其他:氢氧化铝能与肠腔内的磷酸盐结合,阻止其吸收,因此长期服用可致低磷酸血症、低磷酸尿症、消化道钙吸收过多和高钙血症。严重者可出现虚弱无力、食欲减退。碱性止酸剂还可抑制维生素A吸收,甚至导致骨质软化症。考来烯胺(消胆胺)可致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而致低凝血酶原血症和出血倾向,个别长期应用者亦可产生骨质软化症。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服药史及腹泻等临床表现,本病诊断通常并不困难。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药物对小肠粘膜的损害:临床表现腹泻、脂肪泻等吸收不良症状。
(2)药物干扰粘膜面和细胞内酶的恬力:临床也可出现腹泻等吸收不良症状。
(3)药物改变肠腔内渗透压:可导致腹泻。
(4)药物损伤肠粘膜:可损害肠粘膜而引起肠炎;其中汞、砷可致肠粘膜出血、坏死,引起肠绞痛、严重腹泻及血便。氟尿嘧啶、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及丙卡巴肼(甲基苄肼)等,服用至一定剂量后可损害肠粘膜引起溃疡性肠炎,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甚至粘液血便。
(5)药物促进肠蠕动:可促进肠蠕动而致肠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6)药物引起肠道菌丛失调和两重感染:导致肠道菌丛失调,出现耐药菌株而致腹泻,甚至伪膜性肠炎,也可诱发真菌感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而致的两重感染者临床也颇为常见。
(7)其他:氢氧化铝能与肠腔内的磷酸盐结合,阻止其吸收,因此长期服用可致低磷酸血症、低磷酸尿症、消化道钙吸收过多和高钙血症。严重者可出现虚弱无力、食欲减退。碱性止酸剂还可抑制维生素A吸收,甚至导致骨质软化症。考来烯胺(消胆胺)可致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而致低凝血酶原血症和出血倾向,个别长期应用者亦可产生骨质软化症。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旦怀疑或确诊本病时,应立即停服致病药物,一般即能较快地控制腹泻。除重金属制剂引起的肠炎和抗生素性伪膜性肠炎外,多不需特殊治疗。严重腹泻而有水、电解质紊乱者可适当静脉补充水分、电解质、葡萄糖液,同时给予对症处理。引起吸收不良而致营养不良者,应予支持疗法。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岭南草—野苋菜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阳亡阴竭
 ?杨神经的疾病原理探讨
 我的艾灸体验
 咨询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