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阳明水热互结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accumulation of water and heat
拚音 YANGMINGSHUIREHUJIE
别名 西医:急慢性肾盂肾炎,尿路结石,膀胱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性证候,多由阳明病误下后,余热未清,津液受伤,又引起水热互结;或少阴阴虚,邪从热化,耗伤津液,水道失于通利,发展而成。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性证候,多由阳明病误下后,余热未清,津液受伤,又引起水热互结;或少阴阴虚,邪从热化,耗伤津液,水道失于通利,发展而成。证属正虚邪实之候,正虚,是肾阴不足,津液亏损;邪实,则为邪客膀胱,水热互结。其病位虽以下焦膀胱为主,然往往波及多个脏腑如心、肾等,使病情变得错综复杂。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或咳嗽、呕恶、下利,舌质红,苔薄黄,脉细致。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滋阴润燥,清热利水.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烊化)、滑石各9克。本方适用
于阴液耗伤,水热互结者。上五味药,加水800毫升,先煮四味,取400毫升,去滓,再入阿胶烊尽,温服140毫升,日三服。
2.加减变化:若水热互结,小便不通,脐下硬痛者,可加木通6克、桑根白皮9
克;水蓄膀胱,肢体肿满,小便不通者,可加赤茯苓15克、防己9克、桑根白皮(炙)12克;热结膀胱,小便急数,或白膏如马遗,可加木通5克、车前草15克;热结膀胱,小便赤涩阵痛者,可加萹蓄l2克、瞿麦10克、琥珀末(另包冲服)6克;热伤血络,有尿血者,可加白茅根13克、茜草根l0克、小蓟12克,并可配合使用民间验方凤尾草全草30~60克、冰糖15克,浓煎服。亦可配合使用桉叶浸膏片、100%桉叶液等内服。
(二)饮食疗法
(1)三味饮:赤小豆50克、绿豆30克、鲜芦根100克。洗净芦根加水先煮20分钟,去渣加赤小豆和绿豆煮熟食用。本方适用于湿热未清;小便不利或结石内聚者。
(2)酸梅汤:鲜梅子100克(打碎)、玉米须50克、四川大金钱草50克,水煎取汁,加适量蜂蜜,代茶饮。本方功可清热利湿,利尿排石。
(3).绿豆芽汁:鲜绿豆芽500克,洗净,以洁净的纱布绞挤取汁。调加白糖适量,不拘量,频代茶饮。本方功可清热解毒利湿,但脾胃虚寒之人不宜久食。
施治要点:
(一)本证明液耗伤,水热互结,治疗常规,自宜育阴清热,淡渗利水,猪苓汤是治疗本证的主要药物。然结合近年来的临床体会,本证的病理关键在于水热互结下焦,除常规应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利水渗湿外,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银花连翘蒲公英之类亦可随证加入;还可选用车前草、凤尾草、木通之类,以加强利尿的作用。如果小便不利兼见血尿,则应随证加入凉血止血之品。
(二)如果病见热邪较甚,津伤明显,小便量少者,此则应慎用猪苓汤。因为猪苓汤虽有育阴作用,然以利尿为主,利尿则会更加伤津,故当忌用。但若津伤严重,又有水热互结,而不得不用猪苓汤时,可酌加生地麦冬玄参之属,以清热生津。
(三)本证病变重点在尿道、膀胱,治疗上除药物内服外,尚可配合使用针刺。按
摩、饮食调理及其他调护措施等协同采用,以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中药
针灸 取穴合谷、外关、膀胱俞、阴陵泉、行间、太溪等,针用泻法,或补泻兼施,每日l~2次。
推拿按摩 于少腹膀胱区及肾区轻轻按揉,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以上方法,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1.本证病情较重,护理方面,应准确记录每日排尿次数、尿量及排尿时有无疼痛感觉,并注意观察小便的颜色。
2.病人发热,应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等情况。病情变化,则应报告医生进行及时处理。
3.热盛津伤,小便少者,不可服猪苓汤,以免使阴津亏损程度加重。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通气散(《普济方》卷五十四。)
 歪打正着:一把黄豆、干姜和一些炙甘草和桔
 中医妇科学 妊娠眩晕 上课笔记
 妊娠禁忌
 ◣艾灸一个穴位通常一般多久多长时间
 桃仁散(《圣惠》卷四十八。)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