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霉菌性外阴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fungal vulvitis
拚音 MEIJUNXINGWAIYINYAN
别名 中医:阴痒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由类酵母菌感染引起的外阴的炎症,称为霉菌性外阴炎。其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常与霉菌性阴道炎同时存在。临床以外阴顽固性瘙痒、有灼热感、尿痛、性交痛为主要特征。
中医释名 本病在临床上主要以外阴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局部灼热、伴有小便淋漓涩痛为其特征,严重者瘙痒可涉及后阴或大腿内侧。
西医病因 由类酵母菌感染引起。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的妇女,但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及长期接受抗生素、皮质激素或雌激素治疗者更易患本病。少女则较少感染。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白色念珠菌常寄生于人体的皮肤、粘膜或消化道中,在菌群平衡情况下,一般不引起疾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妊娠期或患有糖尿病、或长期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雌激素等时,由于阴道环境和机体免疫能力的改变,使念珠菌增殖活跃而引起本病的发生。
中医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脾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肝脉绕阴器,主藏血,为风木之脏,脾主运化水湿。肝经湿热或肝郁脾虚,化火生湿,均可使湿热之邪随经下注,蕴郁生虫,虫蚀阴器或因忽视卫生,感染虫ni,虫蚀阴部而发为阴痒。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以前阴瘙痒、灼热为主证,可伴有带下量多,小便淋痛等症状。临证时应从局部瘙痒及全身情况综合分析以辨其因。本证一般多为湿热下注、湿热生虫所致。湿重者,瘙痒较甚,带下量多,常伴胸闷纳呆;热重者,局部灼热较重,甚则溃烂,常伴心烦不宁,小便赤涩淋痛。临证当需注意与癣证及湿疹相鉴别。
1.脾虚湿盛(湿重于热)主证:外阴瘙痒、有灼热感,甚则波及后阴及大腿内侧,带下量多有味,胸闷纳呆,体倦乏力,小便混浊。舌体胖,舌质淡红或边有齿痕,舌苦厚腻,脉濡或濡数。分析:肝郁脾虚化火生湿、湿热下注、蕴结生虫、虫蚀阴部而发阴痒;湿邪蕴结、脾阳被困,故见胸闷纳呆、体倦乏力;湿热下注,秽液下流,故见带下量多有味、小便混浊;舌脉为湿热蕴结、湿浊较盛之象。 2.肝经湿热(热重于湿)主证:外阴瘙痒、灼热,甚则波及后阴及大腿内侧,伴有心烦易怒,坐立不安,胸胁胀痛,口苦而干,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淋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分析:肝经湿热下注、蕴结阴器,蕴久生虫,虫蚀阴部而发阴痒,且灼热较甚;肝经郁火,气郁不畅,肝失疏泄,故见烦躁不安、胸胁胀痛。余证及舌脉均为肝经湿热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本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临床表现:顽固性外阴瘙痒、灼热感,伴尿痛、性交痛,局部皮肤充血、水肿,有水疱状丘疹或湿疹样糜烂。
2.涂片查到霉菌菌丝及芽胞,培养有霉菌生长。(丁曼琳.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1~22.)
西医诊断依据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可明确诊断。
发病
病史
症状 外阴顽固性瘙痒、灼热感,伴有尿频、尿痛、性交痛,与霉菌性阴道炎同时存在时,可见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乳凝状或豆渣样。
体征 外阴皮肤红肿,可有水疱样丘疹成群出现;或呈湿疹样糜烂,向周围扩展至肛周及生殖股皱襞;严重者可发生溃疡或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体检 外阴皮肤红肿,可有水疱样丘疹成群出现;或呈湿疹样糜烂,向周围扩展至肛周及生殖股皱襞;严重者可发生溃疡或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1.分泌物涂片:将分泌物直接涂片检查,镜下可见到霉菌的菌丝及芽胞。 2.分泌物培养:如涂片检查不满意,做局部分泌物霉菌培养,可获阳性结果。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滴虫性外阴炎:本病在症状上与霉菌性外阴炎极相似,以外阴瘙痒、灼热疼痛为主证,亦可有尿痛及性交痛。但滴虫性外阴炎皮肤改变不甚明显,合并阴道炎时,白带量多呈泡沫状,分泌物涂片可查到阴道毛滴虫。
2阿米巴性外阴炎:多继发于阿米巴痢疾,临床以外阴疼痛、溃疡为主证,可有脓性或血性分泌物,分泌物涂片可查到阿米巴原虫的滋养体。
3.外阴疾痒:以外阴瘙痒、红肿为主证,一般无皮损,分泌物查不到霉菌。
4.外阴接触性皮炎:多为接触到某种刺激性物质后发生,以局部灼热、疼痛、红肿、糜烂、溃疡为其特点。其接触史可供诊断时参考,必要时可做皮肤斑贴试验。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参见“外阴炎”条。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霉菌性外阴炎应以局部治疗为主,同时应保持卫生,防止传染。
一、一般治疗
温水坐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可给制霉菌素片50万u~100万u,每日4次,口服,以预防或治疗肠道的念珠菌病
二、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可选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制霉菌素膏:洗净外阴后局部涂擦、每晚1次或早晚各1次,共IQ~14天;②1%龙胆紫,每周3~4次涂擦外阴,尽量不要浓度过大或涂擦过频,以免引起化学性外阴炎和表皮溃疡;③2%克霉唑软膏或达克宁霜,每日1次,涂擦外阴。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当重在调理肝脾的功能,使肝舒则气机和畅,脾健则水湿得运,以治其根本。并以内服汤剂、丸剂与局部用药相结合的方法,以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之剂以标本兼治,其效更佳。
一、辨证选方
l、脾虚湿盛(湿重于热)
治法:健脾利湿、兼以清热、杀虫止痒。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苍术15g,苡仁20g,白术15g,萆薢15g,黄柏15g,赤苓20g,丹皮15g,泽泻15g,通草15g,苦参15g,白鲜皮20g。带下多有味者,加椿根皮15g,鱼腥草15g,败15g;胸闷纳呆者,加陈皮 15g,木香10g。
2.肝经湿热(热重于湿)
治法:疏肝泻热、兼以利湿、杀虫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5g,黄苓10g,当归15g,生地15g,柴胡10g,泽泻15g,车前子15g,苦参15g,白鲜皮20g。小便淋痛者,加扁蓄15g,瞿麦15g;心烦胁胀者,加焦桅15g,
郁金15g;大便于结者,可加大黄5g。
二、其它疗法
(一)外洗法
1.苦参30g,黄柏、薄荷明矾硼砂各15g。煎场坐浴,每日1次。
2,蛇床子川椒、明矾、苦参、百部各 15g。煎汤熏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有破溃者去川椒。
(二)外搽法
1、珍珠散:珍珠、青黛雄黄各3g,黄柏gg,儿茶6g,冰片0.03g。研细末外搽。
2.蛤粉 3g,雄黄1.5g ,冰片 0.3g。共研细本外涤或用麻油调匀徐擦外阴。
中药 1.妇炎平胶囊: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杀虫止痒之功效。主治外阴及阴道的多种炎症。可用于治疗霉菌性外阴炎,每次1~2粒,于睡前洗净外阴,打开胶囊,将药粉撒涂于患处,每日1次,10大为一疗程。
2.锡类散:具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的作用。主治各种热毒炽盛之证。可用于治疗霉菌性外阴炎感染溃疡流水者,每日1次,涂于创面。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霉菌性外阴炎以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时应重视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其内服方基本应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为治则,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辩证冶疗。其外治法包托外洗、外涂法,均有多种行之有效的药物配方,可从中选用。在应用中药的同时,可配合制霉菌素片口服,以治疗并预防肠道念球菌感染,并对外阴的霉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般辨证准确,用药及时得当,多能治愈。
护理
康复
预防 积极治疗糖尿病;在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时,应注意预防本病的发生;保持卫生习惯,杜绝传染。
历史考证 古籍中对阴痒一症从病因、病机乃至治疗,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如《女科经纶》引徐春甫语:“妇人阴痒,多属虫蚀所为,如因湿热不已。”《校注妇人良方》薛已按:“妇人阴内痒痛、内热倦怠、饮食少思,此肝脾郁怒,元气亏损,湿热所致。”又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妇人阴痒,多因湿热生虫,甚则肢体倦怠,小便淋漓,宜服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等。
相关文章
 析梦辩治失眠一例
 糖尿病
 头发断发如何避免?
 宝宝流口水轻度口吃
 羌活胜湿汤
 身体很差,探索健康之道,分享感想/疑惑/困扰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